更高級的哲人喜歡獨處,并非他喜歡孤獨,只是他的周圍沒有同類而已(尼采)
1816年,黑格爾是德國哲學界公認的大牛,在柏林大學講課;
那時候默默無名的叔本華,卻有著和他不同的哲學觀,當時叔本華非常想在哲學上超過黑格爾。
1820年,叔本華得到了柏林大學主講哲學的位置,還特意與黑格爾在同一時間進行授課。
很快叔本華不敵當時聞名世界的黑格爾,他的課一個學生都沒。
可是在哲學這條道路,叔本華依然我行我素,閑暇時間繼續哲學的學習和寫作,
他認為群眾只是盲目接受權威,不太容易接受真理。
直到1851年,叔本華才出版《論文集》,
由此獲得廣泛關注,叔本華哲學終于獲得認可。
很多人認為:合群就是人脈,就要潛心鉆研人際關系。
但是在很多場合,那些刻意的合群大都是無效的社交,叔本華沒有迎合權威黑格爾,而是堅信自己的能力,最終獲得認可。
我們普通人何嘗不是如此,畢業剛工作時,父輩們總是教導我們:一定不要得罪人,多個朋友多條路。
工作多年之后,我發現這種刻意的迎合,讓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奇葩說》第五季選手楊奇函曾說過:
如果作為一個普通學生的你,上午參加了成龍新片的發布會,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李澤楷的慈善晚宴,這一切有什么意義呢?
你向成龍要簽名保安會阻撓你,馬斯金也不會給你寫大學推薦信,李澤楷更不會和你合作。
與其有時間做這些無效的社交,不如投入更多的時間在自己身上,用那些時間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等到時機成熟,人脈、圈子都會不請自來。
你要記住:用人情得到的朋友永遠只是暫時的,而通過人格和能力吸引來的朋友才會長久。
那些看似不合群的人,只是在你無效社交的時候,豐富自己而已。
尼采說過:更高級的哲人喜歡獨處,并非他喜歡孤獨,只是他的周圍沒有同類而已。
1845年,28歲的哈佛畢業生梭羅一個人來到瓦爾登湖,遠離了現代文明的喧囂,自建小木屋,春種秋收,過著自給自足的恬靜生活。
在兩年的獨處生活中,他默默的聆聽、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在這樣的孤獨中,他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終他將他兩年隱居生活,變成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經典佳作:《瓦爾登湖》。
美國國會圖書館將它評選為:“塑造讀者人生的25本書之一”。
“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有時候更為聰明的人選擇通過孤獨、不合群來修煉自己,而平庸的人則浪費獨處的好時光。
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要么庸俗、要么孤獨,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審視、成為真正的自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時間很貴,孤獨很貴,你請別浪費。
有時候,別小看那些不合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