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5月17日,被清軍猛追的大順皇帝李自成,獨自來到通城九宮山的元帝廟中祈禱,當地村民卻以為他是盜賊。當李自成進行跪拜時,被村民在背后用農具擊中其頭部而亡。村民搜其錢物,發現'金印',才知道殺錯了人。此時,奉命駐扎在山下的大順軍,還不知道李自成被村民誤殺。
一位親手埋葬了大明王朝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最后竟然死在了農民手中,不禁令人感慨萬千。關于李自成的死因,除了上面描述的被村民誤殺,還有自縊、戰死、出家等各種說法。
李自成于1606年出生在陜西米脂縣的李繼遷寨,相傳是李繼遷的后人,所以李自成是漢族人還是黨項族人,也是個爭議問題。李自成自幼愛好耍弄棍棒,其父死后,他便去了驛站當驛卒,負責照看馬匹。
由于崇禎皇帝對驛站進行裁員,導致李自成下崗,還欠了債。正逢妻子和他人通奸,走投無路的李自成殺了債主和妻子后,選擇了投軍。隨后發動兵變,帶領起義軍投靠了舅父“闖王”高迎祥。
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但因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1636年,高迎祥領軍進攻西安,兵敗被孫傳庭所殺,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繼任'闖王',繼續帶領起義軍征戰。第二年,楊嗣昌帶領明軍10萬,對農民軍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張獻忠兵敗投降明軍,李自成則帶著劉宗敏等17人躲到大山中。
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山海關,面對先“安內”還是先“攘外”的抉擇時,崇禎皇帝猶豫不決。直到盧象升在河北戰死,崇禎才將明軍調往遼東防范清軍,李自成得以休整,并娶妻生子。
不久,張獻忠再次起義,明軍大舉圍剿。李自成趁機以'均田免賦'為口號壯大隊伍,并殺死明朝的福王和大將孫傳庭。由于看到張獻忠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權,李自成也于1644年在西安稱王,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隨后,李自成開始集中兵力朝北京進發,一路上,多地明軍守將望風而降,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快就到達了北京城下。崇禎皇帝驚慌失措,連忙征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救援北京,結果援軍未到,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縊而亡。
大順軍剛開始進入北京城時,還算是軍紀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后來便四處劫掠,尤其是官宦人家難逃厄運,例如吳三桂之家也遭到侵犯,李自成招降吳三桂的計劃破滅。
李自成擔心吳三桂投降清軍,于是帶領10萬大順軍攻打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正當吳軍漸漸不支時,多爾袞率領的清軍趕到,兩軍夾擊,李自成大敗。李自成回到北京后,立即稱帝,第二天就離開北京西撤,許多原先投降的明軍將領,此時投靠了南明或者清軍。
李自成疑心日盛,妄殺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最后,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村民殺害。大順軍得知消息后,悲怒交集,血洗了九宮山區。其后,大順軍余部與南明一起抵抗清軍,轉戰東南。
李自成如何從一個小混混成為大名鼎鼎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又如何轉瞬之間從一個王朝天子淪落成山賊草寇?李自成為什么不能夠成為劉邦、朱元璋這樣的人物,分析他的人性特點或許能找到答案。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小農思想中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后者導致他成功之后迅速敗亡。
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陜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余年,最終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被滿清趁虛而入。李自成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一切都是順應自然,估計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會有一天打下北京城。
李自成除了打仗還行外,處理政治問題十分不成熟。在當時那個重文輕武的封建社會,很多文人雅士根本看不起李自成這種人,李自成在高官的眼中就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武夫。由于李自成不僅沒有善待官員,反而對高官進行搶掠和屠殺,導致那些高官對李自成更是敬而遠之,非常的鄙視。
大順政權之所以站不住腳,不是因為領導層變質,失去貧苦群眾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而不可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區,不能把漢族各階層人士結成抗清的一致勢力。
前明遺民編寫的民間野史在描述李自成時,與正史相同,稱之為逆賊,其實這種認知也是清朝大多數具有反清復明心態的前明遺民的共識和主流,但是這算不上是十分的客觀與公正。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個人認為李自成算得上一位優秀的農民起義領袖,正是他所率領的聲勢浩蕩的農民起義軍,經過數年艱苦斗爭,才將腐朽的明王朝徹底推翻,給饑寒交迫的中國農民帶來了新的希望。末期的明王朝事實上已經盡失民心,內部腐爛不堪,王朝覆滅是遲早的事情,即便是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其他人來埋葬朱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