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碑正面
山東泰山腳下的岱廟,珍藏有兩大豐碑之一的宋祥符碑,全稱大宋封東岳天齊仁圣帝碑。該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螭首龜趺,是岱廟現存最早的龜馱碑。碑文記述了宋真宗封禪泰山后,將泰山神由“王”晉封為“帝”,以及興修泰山神廟的過程。
宋真宗為了“鎮服四海,夸示外國”的政治需要,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舉行了規模空前的泰山封禪,告成之后,下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圣天齊王”,修飾廟宇。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又晉封為“東岳天齊仁圣帝”,使泰山神由“王”而“帝”,位崇至高。宋真宗的這次封禪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封禪,起因竟是一場在后世被頻繁提及的宋遼之間的邊境戰爭。
祥符碑背面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進犯宋朝邊境。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趙恒親至澶州督戰。后雖取得軍事上的優勢,但宋真宗趙恒無心再戰,于是與遼訂立和約,每年向遼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雖然給宋朝帶來了暫時的安定,但泱泱大朝,還要年年向“蠻夷”遼國進貢,對于以宋真宗趙恒為首的統治者來講,終歸是很沒面子的事兒。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之下,君臣總有不甘。大臣王欽若對宋真宗進奏:“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夸示外國。”但自古以來,封禪需要政通人和、“天人相應”等諸多條件,宋真宗不夠格。為了達到目的,在宋真宗的授意下,君臣自導自演了一出“降天書”以示祥瑞的鬧劇。
為了不讓大臣阻撓自己舉行封禪泰山的“大功業”,真宗居然向自己的大臣行賄。有一次,宋真宗宴請宰相王旦,散席之后,趙恒送給王旦一壇酒,說:“此酒極佳,你拿回去和家人共享吧。”王旦回家取壇一看,滿壇竟是價值連城的珍珠。酒也吃了,寶貝也收了,王旦也只能默許了。朝中其他大臣在封禪這件事情上也都附和,畢竟誰都不愿錯過封禪這一盛典。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封禪的過程順風順水,宋真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排遣了長期以來積壓于胸中的悶氣,君臣左右皆大歡喜。
宋真宗封禪,因為背離了傳統,所以廣受后世詬病。《宋史》中評說天書封祀是“一國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贄也對君臣上下極盡諷刺,稱其“可笑,可嘆”。自宋真宗破了規矩以后,后世的君主們不再認為封禪是神圣之事,曾經的曠世大典也就此塵封于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