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節目《尚書》播出后引發網友熱議。據了解,創作團隊之所以選擇《尚書》作為節目的“開篇”,是因為其流傳了兩千多年,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譽,它構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也因此成為最早被譯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
為了對典籍進行兼具通俗性與藝術性的“電視轉碼”,僅第一期節目《尚書》,創作團隊就咨詢了65位相關專家,查詢了68本相關書籍和上千篇論文,整理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劇本前后修改了53個版本。
在這期節目中,演員倪大紅扮演的“護書人”伏生成為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人物,主持人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撒貝寧攜伏生跨越千年來到今天,伏生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看到如今典籍人人可讀,《尚書》代代相傳,他感慨萬千:“《書》有了你們的傳承,我放心了。”
通過“當代讀書人”和“古代讀書人”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古代典籍得以在電視節目中達到電影級呈現,這種新穎的表達方式讓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對典籍的主旨思想看得懂、聽得進。
《學習經典》書摘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相傳為孔子將上古時期的堯舜到春秋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選出100篇整理而成。孔子編成《尚書》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西漢時期,魯共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后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然而,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
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書》25篇,以及一篇孔安國傳和一篇《尚書序》,當時《秦誓》一篇已佚,所以這部《尚書》共有59篇。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大多是根據梅賾所獻的這個本子編修。
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書要旨有二: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備受痛苦。為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孔子整理《書經》一書,希人主得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因此,闡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書》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周室東遷之后,人臣之事君,遠不如往古,亂臣弒君之事屢見不鮮。《尚書·周書》,記古賢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經典語錄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