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云軒王百會
愚以為,中國書法之最大遺憾,莫過于書圣王羲之至今真跡不存。
王羲之的徒子徒孫孫孫們,連僅存的有限唐摹本、碑刻拓片的真品都難一睹真容,只好以印刷品擺于案頭,頂禮膜拜,遙思書圣翰墨神采。
這時,有一塊碑刻顯得愈加身份高貴。
它的每一個字,都來自王羲之的真跡。
它是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抓的皇帝工程。
它是沙門精英懷仁花25年嘔心瀝血完成的杰作。
大家一定知道了。對!就是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碑。
從書法常識上講,再好的印刷字帖,也不如拓片;再好的拓片,也不如原碑;再好的碑刻,也不如真跡。
對王羲之而言,圣教序碑——這件最貼近真跡的碑刻尚存,其書法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關于集王書圣教序碑的故事,百度知道得比我詳細得多。
此處省略兩千字……呵呵。
到西安碑林,朝拜這塊國家級名碑,是眾多書法愛好者的共同心愿。
我也一樣。10多年前,我帶著面包和礦泉水在碑林里泡了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展室里一邊給相機充電一邊拍攝這塊圣教序碑。記得當時,常有導游領著日本旅游團進來,別的碑不看,只圍觀此碑,介紹“一字千金”云云。等他們拍照合影結束散去后,我才能抽空隔著玻璃罩,克服反光,十分費力地雙手端著相機,一個字一個字拍攝此碑的單字寫真。
當時拍了幾百個單字不止,但回來后發現質量好的并不多,大多一刪了之,只選出還算清晰的一百個字發到了網上。如今網絡中的四處流傳的圣教序原碑單字寫真圖片,即出自本人之手。不信查看一下,完整版的第一個字是“百”,最后一個字是“會”,即本人名號是也。呵呵。
很多人看過寫真圖片后,感嘆原碑效果與拓本完全不同,原碑刻字圖片更加立體、直觀、鮮活。
啟功先生曾說過:透過刀鋒看筆鋒。
近日偷閑選一些原碑寫真與字帖中的字對照羅列于此。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相信書法同道們一定會比我看出更多玄機。
拓本是平面的,而原碑是有立體感的。
這種立體感,透著一股提按的力道。
筆劃深處,多在轉折處,這也是字的發力點。
唐太宗李世民云:“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霞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此圣教序碑,是否真像李世民夸的那樣精妙呢?
只看拓本,怕是總要隔上一層。
拓本中“智”字的下部筆路模糊,原碑卻一目了然。
再好的碑刻,也禁不住歲月的剝蝕。
漫漶處,拓本無法表達清晰,而原碑尚可察出一點消息。
此圣教序碑,為唐代著名刻碑好手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他的名字,已經隨此碑一起不朽。
把真跡的神韻最大限度地轉移到石頭上,朱靜藏應該盡全力了。
紙壽千年,這還得精心保存。而石頭的壽命顯然要長得多。
拓本的走之處,顯得呆板。
而原碑顯現出應有的流暢感。
拓本的一層紙,有時不如刻字的刀具更接近真跡的神韻。
再精的拓片,也很難保證與碑刻嚴絲合縫。
“域”字右下一撇,看拓本上輕下重。
而原碑顯現的卻是重、輕、重的節奏感。
在轉折等細節之處,尤其牽絲的表現當然是原碑更清晰。
拓本常常是脫落了這些氣息。
臨帖時,一直以為“堯”字的第三橫是斷開的。
當看到原碑時,才看清是連著的。
拓本有時誤讀不少。
這個“尋”字筆勢婀娜。
原碑更能清晰的體現筆勢的起伏連貫。
而拓本上半部,明顯筆畫斷開了,少了一氣呵成。
“雪”字的第二筆,下筆迅猛呈方頭,有明顯的下按折鋒的動作。
再看拓本,少了許多銳氣與硬朗。
優秀的碑刻,明顯比拓本更鮮活。
“賢”字起筆的賊毫都真實地刻出來了。
這位刻碑高手,絕對是忠實于原作。
“仙”字看拓本,略顯臃腫。
原碑卻肌肉感十足,精氣神完全不在一個段位。
“武”字拓本表現已經很棒了。
再看原碑,乖乖!一身金石氣,閃著金屬的光芒。
這種歲月的包漿,拓本能表現得出來嗎?
精美的石頭真是會說話呀。
“省”字第二筆的起勢,看拓本比較模糊。
看了原碑才曉得,這是逆鋒起筆的動作。而且很果斷。
看看“能”字原碑中的起筆和折筆處,方勁剛健,
傳說王羲之下筆“入木三分”。觀此字,可見筆力驚人。
王羲之書法“遒媚”,實在是媚易見,遒難得。
“妙”字妙在明顯的收放對比。
看原碑,發現女部的中心點是活的,
而少的長撇轉筆處,多么輕盈。
不多說了,打住。權作拋磚引玉。
再發一組對比圖,相信同道方家自會發現更多玄機。
篇幅所限,只能暫列這么多。
更多對比圖,敬請關注《牧云聊書法》陸續發布。
不一樣的原創,盡在《牧云軒聊書法》!
還等什么?喜歡你就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