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喜馬拉雅FM蔣文躍老師的精品課《北大蔣文躍的中醫(yī)養(yǎng)生課》
編輯|何嬙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較注重家庭倫理,所謂父嚴、母慈、子孝。尊敬長輩是中國人的優(yōu)良品德和傳統(tǒng)觀念,尤其是孝敬父母更是一個人的基本品格。那么,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長輩呢?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與標準。
有些經(jīng)濟條件好的會給父母長輩錢,讓父母想買什么就買什么,通常一些老人節(jié)儉慣了,這些錢多半不會花掉。許多人以為,給好吃好喝,上館子吃大餐或者買滋補品,有些晚輩自己喜歡吃什么,覺得什么好吃,想讓父母分享。
或者給長輩買補品,有些人干脆什么貴就買什么,什么人參、蟲草、燕窩、阿膠、蛋白粉、卵磷脂等等,或者有的人帶父母出國旅游、見世面等。雖然你心里是真心的愛父母,但上面這里邊很多做法,可能不見得真的有益于父母,有的可能會害父母長輩。
我這里講一個人,他是個大孝子,也是中醫(yī)史上稱為金元四大家的元代名醫(yī)朱丹溪。朱丹溪是個真正的大孝子,他學中醫(yī)的初衷就是為了治母親的病。
朱丹溪曾說:孝敬父母就不能給他們好吃的。這是大孝子嗎?不給父母好吃的,那怎樣才算孝呢?朱丹溪寫了一本書叫《格致余論》,里邊有一篇叫《養(yǎng)老論》,他說老年人胃有虛火,所以容易餓,但是脾臟弱,消化吸收差,如果給父母過于肥甘厚味的東西,那么容易變成痰濁積滯在體內。
以前鄉(xiāng)村一二個月才吃一回肉,現(xiàn)在天天大魚大肉,人就會鬧病。朱丹溪的媽媽有痰飲的老毛病,朱丹溪讓她粗茶淡飯,同時開一些健脾化痰的藥,身體平安無事。他說他母親嘴巴上雖然沒有怎么享一時的口福,但平安健康,不被病痛折磨不是最大的孝嗎?這就是古人提倡的“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
有些子女也很重視父母的健康,以為送父母保健品、補藥就是送健康。這是個誤區(qū)。如果長輩平素身體健康,沒有什么疾病,不需要吃任何補品,亂吃補藥反而會吃出問題,有些老人往往心擔心浪費,勉強將滋補品吃完,很容易誤事。
如果父母身體有些問題,一定要弄明白父母或長輩的體質或疾病的類型,選擇合適的保健品。比如人參、三七、黃芪適合氣虛,阿膠適合陰虛或血虛,石斛適合肝胃陰虧,鹿茸適合腎精不足的陽虛,胎盤適合勞損及精血虛等。
可以給家里的老人買一些必備的家用醫(yī)療設備,如血壓計、血糖儀、磁療罐、艾灸設備、溫度計、按摩椅、泡腳的藥浴桶、中藥藥枕等,腿腳不便的可以置備輪椅。
父母到了一定的年齡,買保健品不如給父母進行一次全面及個體化的體檢。治病不如防病,早期發(fā)現(xiàn)對很多的疾病發(fā)現(xiàn)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人把老人悠閑自在的生活稱為享清福。一個人的心境可以悠閑,但一個人的形體不可享清福。常有一些子女在大城市里闖事業(yè)成功了,所謂功成名就,就把60-70歲的老爸老媽接來住,這些老人由于地疏人不熟,成天就悶坐在家里,除了嗑瓜子、看電視,無所事事,不少老人的身體很快出問題。
特別是有些來自于農村的老人,本來在田間地頭干慣了,加上平時鄰里老哥老嫂,嘮嘮農事收成,東家長西家短,過得倒也舒坦充實。突然來到城市生活,他的整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改變,容易不適應。
有些子女以為父母年輕時受過太多的苦,干活太累,老了不想讓長輩多干活,想讓他們自在安逸,出發(fā)點雖然是出于孝心,但可能對父母的身體并不有益。因此,作為子女一定要根據(jù)長輩的身體狀況,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文體活動,切不可過于安逸。
有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年輕人節(jié)假時看望父母長輩的很常見,大多是父母或長輩張羅一桌飯菜,而小輩往往吃完飯拍拍屁股走了。最多就是給老人帶一些物質上的禮物,其實年紀大的人物質上的需求,如吃喝等著實是有限的。
古人認為孝是有層次的,小孝孝其身,大孝孝其心,至孝孝其志。滿足物質上的需求的孝,是最基本的需求,大孝是滿足長輩精神心理上的需求,最高層次的孝是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與志向。
雖然退了休或處于休養(yǎng)的老人不見得有什宏大志愿,但晚輩要多與老人交談,所謂交談,其實就是多詢問與傾聽。有些事可能你聽了很多遍了,但是只要你用心,老人知道你是尊重他的,在給老人洗腳、剪指甲、洗頭發(fā)、捶背按摩等過程中進行這樣的交談,這樣的交流會時常讓老人感到有甜蜜溫暖的回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永遠不要自己夸耀你有孝心,父母抱你有幾年,你可抱父母有幾天?父母喂你有多少餐,你可曾為父母端過幾次碗筷?希望大家能夠多回家看看父母,多陪他們聊聊天,就是最好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