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播
讀
書
///
12/20 2020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
與書相伴
美好觸手可及
《邏輯哲學論》這本書其實很薄,幾乎是我讀過文字最少,也是最精練的西方哲學著作,但這本書也是一本非常難讀的哲學書,全書幾乎沒有一個多余的字。全書分為7個大的論點,它們是:
1、世界是一切發生的事情;
2、發生的事情,也就是事實,就是很多事態的存在;
3、事實的邏輯圖像是思想;
4、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
5、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
6、真值函項的一般形式也是命題的一般形式;
7、對于不可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總體來說,維特根斯坦是通過語言和世界,這兩個主線的關系,來談論,如何通過語言的邏輯來理解世界的邏輯。其中也談到了關于哲學的本質、倫理學等內容,當然里面有很多數學的推理過程,這里就省略了。現在我來逐步拆解這本書的基本邏輯結構。
首先我們來認識幾個概念,以及它們的關系:世界,事實和事態和對象。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事實有包括很多事態,事態又包括很多對象,對象是構成世界的實體,它包括一切的可能性。這是四層關系:世界、事實、事態和對象,類似一個金字塔結構。
這里要注意的是,世界是事實的總體,事實并不僅僅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且也包括沒有發生的事情,所以,這里的世界有點抽象,并非現實世界,可以理解為所有的邏輯關系的總和,因為維特根斯坦認為,邏輯中并沒有純粹是可能的事情,邏輯涉及每一種可能性,一切的可能性都是邏輯的事實。比如“你今天去公司上班”,這個是事實,但反過來“你今天沒有在家里上班”,這也是一個事實,雖然它沒有發生,但邏輯上是正確的。
這里的推理邏輯是這樣的,首先,對象可能出現在任何事態中,比如“你今天在公司上班”,這里的“你”是一個對象,而今天“今天你沒有在家里上班”,這里的“你”也是一個對象,而這個對象“你”會出現在兩個事態中,所以,事態是對象的結合,另外,對象出現在各種事態中的可能性就是對象的形式。
而所有這些事態,構成了事實,而所有的事實構成了世界。這里的關系有點復雜,大家可以反復聽一下,要注意的是,事態有很多,比如“你在公司上班”這個事實,就包括無限多個事態,比如你沒有在家里上班,你沒有在其他任何地方上班等等。而這些所有的事態,以及事態中的對象的邏輯關系,構成了這個事實“你在公司上班”,而全世界所有時間和空間里面的事實,構成了世界。對象、事態、事實、世界構成了一個自下而上的金字塔關系。
稍微休息一下,我們再引入一個概念:實在。
實在不是“實際存在”,事態的存在和不存在都是實在。比如你目前在在公司,你目前沒在家里,這兩個事態都是實在。全部的實在也構成了世界。這個跟上面的結論是一樣的,事態的諸多可能性,構成事實,事實構成世界,這是我們目前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接下來,我們再引入一個概念:圖像。圖像是實在的一種模型。注意這個概念很關鍵,它是語言和世界的紐帶。這里維特根斯坦把世界的對象和大腦中的圖像進行了關聯。圖像中的圖像的要素與對象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他說,圖像在邏輯空間中,就像事實在世界中一樣。大腦中的圖像對應世界的事實,圖像的要素對應事態的對象,圖像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關聯而構成圖像,就像對象以一定的方式關聯構成事態,進而構成事實一樣。所以,最后他得出:圖像就是一種事實。或者說,是大腦中的一種事實。一幅圖像表現邏輯空間中的一種可能狀況,然后進一步得出:所有邏輯圖像可以圖示世界。到這里,我們把世界、事實、事態、對象、實在、圖像、圖像要素等關聯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引入一個概念:思想。開始我們說了,邏輯空間的圖像和世界中的事實是對應關系,因為事實又包括很多事態,所以我們也可以構造出很多事態的圖像。我們現在把這些事實的邏輯圖像看成一種思想,因為圖像在大腦中,所以,我們把它們看成一種思想。那么思想如何辨別真假呢?圖像是真的假的,就在于它表現出來的意義,和實在是否符合,和實在符合的就是真的圖像,反之就是假的圖像。比如你閉上眼睛,想想一匹長了翅膀的白馬在天上飛,顯然沒有對應的實在,或者說世界的事態和事實與其對應,所以這種圖像是假的,不是真的。思想可以包括我們所有思想的情況的可能性,但是真的思想的總體才是構成了世界的圖像。
接下來,我們再引入幾個概念:命題、名稱。
命題中的簡單記號就是名稱,名稱在命題中代表對象。名稱和命題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對象和事態,或者對象和事實的關系。一個命題包括很多名稱,一個事實也包括很多對象。比如在命題中,記號a代表小明,記號b代表小王,而在事實中,小明是一個對象,小王也是一個對象。另外,關于名稱和命題的關系,名稱就像一些點,而命題像一些箭頭,也就是說命題是有意義的。在數學中,命題類似一個表達式,比如a+b=c。這是一個表達式,abc分別是簡單記號或者說是名稱,abc也可以理解為事實中的對象,也可以理解為思想中的對象。所以,維特根斯坦說:命題的名稱和思想的對象是一一對應的。
然后,維特根斯坦得出了結論: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而命題總體就是語言,當然,中間還有一些錯綜復雜的論證關系,以及很多數學推理過程,這里就不再深入了。今天我們從世界、事實、事態、對象出發,一路通過、圖像、圖像的要素、思想,再到命題,名稱等一系列概念的邏輯關系,梳理出來幾個重要的結論。我們簡單來回顧一下。
首先,世界是事實的總體,邏輯圖像對應世界圖像,真的思想的總體構成了世界圖像,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再到命題的總體就是語言。所以,維特根斯坦將世界、圖形、思想、命題、語言通過一連串的邏輯推演,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不管這個整體結構是否合理,但顯然它自成體系,結構完整。其實,這本書的邏輯結構比我講的還要復雜很多,這已經是非常簡版的了。如果一時間不理解,也并不要緊,據說當年維特根斯坦把這本書拿去進行博士論文答辯。哲學家摩爾與羅素擔任評審委員,在聽完維特根斯坦的答辯后,兩位大哲學家都不知道該如何提問。
結果維特根斯坦輕輕拍著兩位主考官的肩膀,安慰他們說:“別難過,我知道你們永遠不可能了解的。”
好了,內容就介紹到這里,后面將繼續分享這本書其他內容,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