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民心理健康報告發布,青少年抑郁趨勢隨年級上升,孩子們的痛苦從何而來?
3月初,中科院研究所發布了《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調查采集了12個省市共64622份樣本,從中抽取了5098個核心樣本,結果顯示:小學階段為1成左右,重度抑郁檢出率約為1.9%-3.3%。初中階段約為3成,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6%-8.6%。高中階段接近4成,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0.9%-12.5%。
(圖源:《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這兩年,抑郁癥一詞頻繁出現在我們眼前。但當這件事真的落到具體家庭頭上,家長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孩子,衣食無憂,怎么就抑郁了呢?
被抑郁困擾的孩子,很多都是重點學校的尖子生,成績名列前茅,自我要求極高,是他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兜兜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小升初時,她以優異的成績升入初中。在別人眼里,她是勤奮努力、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對成績的追求已經病態化。
住校期間,她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去裝了聲控燈的廁所里學習。考全校第一是她唯一的目標。一旦考試成績不如預期,她就抑制不住地狂怒,撕毀試卷,用指甲將自己的手背扣到流膿。
初二那年,班主任發現了兜兜的異常,并建議她去和學校心理咨詢老師聊一聊。然而,咨詢老師反復對她說她:「你沒有病,你就是不愛自己」。后來,兜兜出現了自殺傾向,她的父母才在班主任的堅持下,帶他去了兒童精神科。
兜兜從小在學習上就沒有讓父母操心過。但這樣的她,小學階段過于看重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恰好她又和小學班主任之間存在諸多誤會。
升入初中后,她終于碰到了能平等對待自己的班主任,卻又在同齡人交往中碰壁。由于一心學習,疏于管理個人衛生,加之凌晨起床打擾到室友,她和同學們的關系逐漸惡化。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運用腦部磁共振成像研究發現,青春期的人看到恐懼的面部時,他們的大腦杏仁核反應比成人更加強烈。
而針對小鼠的研究發現,長時間壓力后,成熟大腦會在10天內反彈到正常水平,而處于青春期的大腦需要3周左右的時間。孩子對焦慮和壓力的感受度極高,修復力卻遠不及成年人。或許這也是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之一。很多家長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真的會得抑郁癥,他們更習慣從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壓力,會認為小小年紀,哪來那么大壓力;比你條件差的大有人在,人家怎么都好好的?
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也讓部分家長輕視了抑郁情緒的嚴重性。他們認為,抑郁就像感冒,讓孩子在家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好。當兜兜想要和父母一起去青島的一個抑郁癥親子營時,兜兜的母親說:
對此,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迪克斯魯德在《自驅型成長》一書里提出了一種看法——因為新時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備的壓力應對機制。
斯蒂克斯魯德指出, 處于長期的慢性壓力之中,恰恰是目前發生在世界各地許多孩子身上的事。制造這種慢性壓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機,而是持續的失控感。在餐廳里,患有抑郁癥的韓青主動提出,想要負責點菜。母親愉快地一口答應,但韓青說出想點的幾個菜名,都被母親一一否決。吃飯時,韓青的母親控制著各個餐盤的擺放位置,還盡力朝女兒碗中夾去她覺得有營養的菜。直到韓青被其中一塊辣椒嗆到咳嗽,母親開始變得慌亂起來。
在現代社會,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無力。研究表明,就算孩子在一個領域沒有控制感,只要他們在另一個領域中能實打實地有控制感,他們就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可現在的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學校和家里,都受到嚴厲管束,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孩子們在社交上的控制感也逐漸喪失。
誠然,許多父母希望凡事都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并盡可能地保護孩子免受痛苦。然而,如果想給孩子更多的控制感,家長們就不得不放棄一些控制欲。
想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畢竟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那么多,回過頭來卻發現沒什么自己能說了算,也很難接受。但多年的經驗教會我們一點,強迫孩子就范,嘗試逼他們做家長自認為正確的事兒,既會損害親子關系,又會內耗寶貴的精力。兒童在世界的反饋中不斷成長起來,并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和人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最親近的人就是父母。父母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焦慮會滲透到孩子身上,父母的行為和鼓勵是否出自真心,孩子也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敏感。但在如今的快節奏社會下,很多父母養育孩子就像倍速看劇一樣,只想跳過主角修煉的經歷,快速拉到打怪成功的節點。
有位初三孩子的媽媽,因為孩子學習懈怠,來請教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師林紅。林紅聽完后,給這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在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林紅有一天回到家,看到兒子躺在床上。她的第一反應不是孩子為什么沒有學習,而是他平時不是這樣的,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于是她問兒子怎么了,兒子說作業太多,還要上課外班,感覺自己完成不了作業。
林紅看著兒子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訴他:「兒子,學校作業不重要,課外班也不重要,兒子,你重要。」然后她問兒子,媽媽能為你做點什么。征得兒子同意后,林紅為兒子做了按摩。按了一陣,孩子一骨碌爬起來自己就寫作業去了。不久這個媽媽又來找林紅,抱怨說,她也學著給孩子按摩了,可按完了孩子也沒去學習。林紅問她:「按摩的時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呢?」家長回答:「我一邊按一邊在心里念:學習,學習,趕快學習去!」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只想糾正他們的行為,讓孩子盡快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卻沒有深入了解孩子面對的困境。
臨床心理學博士黃蘅玉說:「如果在內心做不到這一點,一切技巧都是徒勞的。」這一條,適用于所有的教育場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完美父母,只要父母本人少一些焦慮,孩子就能從中獲益良多。除了對孩子表達愛之外,管理好自己的壓力也是成為好家長的要點。孩子是社會單位中最敏感脆弱的部分,在社會的劇烈變化中,孩子也是最需要關注和保護的部分。
雖然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是一個復雜的結構性問題,導致抑郁傾向的因素也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永遠都是家長。
很多時候,健康的親子關系能為孩子帶來許多優勢。健康的親子關系既不是把孩子當客戶,也不是過度的控制,而是讓彼此成為朋友。同時,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做孩子堅強的后盾。[2] 三聯生活周刊:兒童抑郁癥:我們為何總是忽視孩子的痛苦?
[3] 壹心理:在抑郁中掙扎 | 優等生和高知父母們難過的坎兒本公眾號部分圖片為網絡無版權聲明圖片,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系我們刪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