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字長卿,又稱孫子,孫武子。因他在吳國建功立業,故又稱吳孫子,春秋末期齊國人,我國古代最杰出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有北孔(孔子)南孫(孫子)之稱。孔子和孫子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上兩座巍巍豐碑。孫武被世人譽為“兵圣”、“兵學鼻祖”。
孫武祖籍陳國。公元前672年,陳發生內亂。陳完奔齊,齊桓公任其為“工正”,陳完改稱田完。田完五世孫田書,字子占,齊大夫,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從此孫武的祖父田書改稱孫書,孫武的父親改稱孫憑。
孫武青年時期,因齊國田、鮑、欒、高四族謀為亂,避亂奔吳后,隱居穹窿山,一邊潛心著述兵法,一邊觀察吳國政治動向,待機出山,施展抱負。此時,他結識伍子胥,兩人志趣相投,交往甚密。公元前512年,伍子胥七薦孫武于吳王闔廬,吳王召見孫武。經過問對,吳宮教戰考察,卒以為將。孫武為將后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孫武功成身退,歸隱山林,修繕兵法,終老吳地。
孫武在吳地生活、戰斗了三四十年。因此,孫州是孫武的第二故鄉,蘇州是孫武功成名就之地,蘇州是《孫子兵法》的誕生地,蘇州是孫武歸隱終老之地。
一、計篇
1.兵者,國之大事
原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考察。
2.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譯文 所以,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各種情況,來探索戰爭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3.道者,令民與上同意
原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譯文 所謂“道”,就是讓民眾與君主、國家的意愿一致,這樣,他們就可以為君主、國家出生入死而不畏懼危難。
4.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原文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文 所謂“將”,指將帥的智謀、誠信、仁慈、勇敢、嚴明。
5.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原文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 哪一方君主的政治開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方有天時地理有利?哪一方的法令能貫徹執行?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嚴明?我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6.勢者,因利而制權
原文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 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掌握戰爭主動權。
7.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原文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譯文 敵人貪利就誘惑它,敵人混亂就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防備它,敵人兵力強大就避開它,敵人氣勢洶洶就屈撓它,敵人辭卑慎行就驕縱它,敵人休整得好就勞累它,敵人內部團結就離間它。
8.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原文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譯文 在敵人毫無防備之處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之時采取行動。
9.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譯文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得勝利的,是因為計算周密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得勝利的,是因為計算不周勝利的條件不充分。
10.多算勝,少算不勝
原文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譯文 籌劃周密就能勝利;籌劃疏漏就不能勝利,何況不作籌劃呢!
二、作戰篇
11.兵聞拙速
原文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只聽說指揮雖拙,但求速勝,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求巧而求持久的。
12.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原文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文 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13.取用于國,因糧于敵
原文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譯文 武器裝備自國內取用,糧食飼料在敵國補充,這樣,軍隊的糧秣供應就充足了。
14.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原文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譯文 要使軍隊勇敢殺敵,就要激勵部隊的士氣;要使軍隊斬關奪隘,就要用財物作獎勵。
15.兵貴勝,不貴久
原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
譯文 所以用兵貴在速勝,而不應曠日持久。
16.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
原文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所以懂得用兵作戰的將帥,是民眾生死的掌握者,是國家危安的主宰者。
三、謀攻篇
17.不戰而屈人之兵
原文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 因此,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過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18.上兵伐謀
原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譯文 所以,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挫敗敵人的軍隊,下策是攻占敵人的城池。功城的辦法是不得已的。
19.必以全爭于天下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靠直接交戰,奪取敵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需曠日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戰略爭勝于天下,這樣,軍隊不疲憊受挫而勝利卻可完滿取得,這就是以計謀攻取敵人的法則。
20.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原文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 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只知道硬拼堅守,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21.將者,國之輔也
原文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文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缺陷,國家就會衰弱。
22.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原文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譯文 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 ,能勝利。
23.識眾寡之用者勝
原文 識眾寡之用者勝。
譯文 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勝利。
24.上下同欲者勝
原文 上下同欲者勝。
譯文 軍隊上下意愿一致軍民同心同德的能勝利。
25.以虞待不虞者勝
原文 以虞待不虞者勝。
譯文 以有準備對待無準備的,能勝利。
26.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所以說,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戰都有危險。
四、形篇
27.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原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譯文 從前善于指揮作戰的人,先要做到不會被敵人戰勝,以等待機會戰勝敵人。
28.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原文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譯文 不被敵人戰勝的主動權在自己,可能戰勝敵人則在于敵人有疏漏。
29.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原文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譯文 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夠做到不會被戰勝,而不能做到使敵人必定會被戰勝。
30.勝可知,而不可為
原文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譯文 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強求。
31.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原文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譯文 要不被敵人戰勝,就要進行防御;要戰勝敵人,就要采取進攻。
32.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原文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譯文 采取防御是因為兵力不足,采取進攻是因為兵力有余。
33.自保而全勝
原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譯文 善于防御的人,如深藏于不可知的地下;善于進攻的人,如活動在極高的天上。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勝利。
34.立于不敗之地
原文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譯文 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又不放過擊敗敵人的機會。
35.勝兵先勝而后求戰
原文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譯文 因此,勝利的軍隊總是先有了勝利的把握而后才同敵人交戰,失敗的軍隊則是先同敵人交戰而后祈求取勝。
36.修道而保法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文 善于知道戰爭的人,修明政治,確保法制,所以 能夠掌握勝敗的主動權。
37.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
原文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譯文 勝利者指揮作戰,就像在八百丈高處決開溪中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的“形”。
五、勢篇
38.可使必受而無敗者
原文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譯文 統帥全軍,能夠一旦遭到敵人進攻而不失敗了,這是“奇正”的戰術變化問題。
39.以正合,以奇勝
原文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譯文 作戰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
40.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原文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譯文 作戰的戰術不過“奇”“正”,然而“奇”“正”的變化就無窮無盡。
41.其勢險,其節短
原文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
譯文 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進攻時態勢險峻,沖鋒時節奏急促。
42.亂生于治,怯生于勇
原文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譯文 示敵混亂,是因為有嚴整的組織;示敵怯懦,是因為有勇敢的素質;示敵弱小,是因為有強大的兵力。
43.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原文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譯文 所以,善于調動敵人的將帥,用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就會聽從調動;用小利去引誘敵人,敵人就會上鉤。
44.求之于勢,不責于人
原文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譯文 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去造成有利的態勢,而不苛求部屬,因此能選擇將帥去造成有利的態勢。
六、虛實篇
45.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文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譯文 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46.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原文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譯文 能使敵人自動進到我預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誘的結果。
47.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原文 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譯文 能使敵人不能進入我防區范圍的,是制造困難阻止的結果。
48.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原文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譯文 出兵指向敵人無法援救的地方,行動于敵人預料不到的方向。
49.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原文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譯文 進攻而必然得手,因為進攻的是敵人不易防守的地方。
50.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原文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譯文 防御而必然能穩固,因為扼守的正是敵人不易攻克的地方。
51.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原文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譯文 所以善于進攻的,使敵人不知道怎么防守。
52.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原文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譯文 善于防御的,使敵人不知道怎么進攻。
53.攻其所必救
原文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譯文 所以,我軍要打,敵人即使高壘深溝也不得不脫離陣地與我作戰,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必救的地方。
54.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原文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譯文 所以,防備了后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無處不防備,就無處的兵力不薄弱。
55.敵雖眾,可使無斗
原文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譯文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它無法同我較量。
56.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原文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譯文 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復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57.避實而擊虛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譯文 用兵的規律好像水的流動,水的流動是避開高處而流向地處,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它的弱點。
58.兵因敵而制勝
原文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譯文 水因地勢的高低而制約流向,作戰則根據敵人的變化而奪取勝利。
59.能因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原文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譯文 戰爭沒有固定的態勢,流水沒有不變的形態;能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奪取勝利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60.五行無常勝
原文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 五行沒有哪一個固定獨勝,四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變,白晝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
七、軍爭篇
61.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原文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譯文 兩軍爭利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要把困難變為有利。
62.軍無輜重則亡
原文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譯文 所以,軍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保障就不能生存。
63.先知迂直之計者勝
原文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譯文 事先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的就勝利,這是軍爭的法則。
64.勇者不得獨進
原文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譯文 全軍行動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就不能單獨前進,怯懦的就不能單獨后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
65.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原文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譯文 對于敵人的軍隊,可以打擊它的士氣;對于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
66.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原文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譯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來是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去打擊它,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
67.以近待遠,以佚待勞
原文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譯文 以自己的部隊的靠近戰場對敵人的遠道而來,以自己部隊的安逸休整對付敵人的奔走疲勞,以自己部隊的飽食對付敵人的饑餓,這是掌握軍隊戰斗力的方法。
68.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
原文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譯文 不去攔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去攻擊陣容堂皇、實力強大的敵人,這是掌握動機變化的方法。
69.窮寇勿迫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譯文 用兵的法則是:敵軍占領山地不要仰攻,敵軍背靠高地不要去迎擊,敵軍假裝退敗不要去追擊,精銳的不對不要去攻擊,誘兵不要去理睬,退回本國的敵軍不要去正面攔截,包圍敵人要虛留缺口,瀕臨絕境的敵軍不要過分逼迫。
八、九變篇
70.將受命于君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譯文 大凡用兵的法則,主將接受國君的命令,組織軍隊,動員民眾,在“圮地”不可宿營,在“衢地”應結交諸侯,在“絕地”不可停留,在“圍地”要巧設計謀,陷入“死地”就要堅決奮戰。
71.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原文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譯文 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兼顧到利害兩個方面。
72.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原文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譯文 在不利的條件下要看到有利因素,大事才可順利完成;在順利條件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才能解除。
73.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原文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譯文 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擁有力量使敵人無法進攻。
九、行軍篇
74.半濟而擊之
原文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譯文 敵人渡水而來,不要迎擊它于水內,讓它渡過一半時去攻擊它,才有利。
75.兵非益多
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譯文 兵力并不是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并集中力量,判明敵情,取得部下信任,也就足夠了。
76.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原文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譯文 那種既不深思熟慮又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
77.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原文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譯文 要靠寬仁相待來使士卒親附合心,要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才能取得士卒的敬畏和擁戴。
78.令素行者,與眾想得也
原文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譯文 軍令平素就有很高威信的,表明將帥同兵卒之間相處融洽。
十、地形篇
79.料敵制勝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譯文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判斷敵情,奪取勝利,考察地形的險隘和道路的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
80.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原文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譯文 進不求名利,退不避罪責,只求保全民眾而有利于國君,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珍寶。
81.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懼死
原文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豁;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懼死。
譯文 對待兵卒如同對待嬰兒,兵卒就能與他赴湯蹈火;對待兵卒如同對待愛子,兵卒就能與他同生共死。
82.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原文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譯文 對待兵卒厚養而不使用,愛寵而不教育,違法而不懲治,那就好比受溺愛的驕子,是不能用來打仗的。
83.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原文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譯文 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的行為決不迷惑,他的對策變化無窮。
84.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譯文 所以說,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爭取勝利就不會有危險;懂得天時,懂得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
十一、九地篇
85.合于利而動,不合利而止
原文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譯文 對我軍有利就行動,不利就停止。
86.兵之情主速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譯文 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87.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
原文 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
譯文 休整部隊不使疲勞,提高士氣積蓄力量。
88.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原文 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譯文 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
89.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譯文 善于統帥部隊的人能使部隊象“率然”一樣,“率然”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尾巴就過來就應,打它的尾巴頭就過來就應,打它的身子頭尾都過來就應。
90.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原文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譯文 使部隊齊力同勇如一人,這是管理組織的方法問題;使強者弱者都能發揮作用,這是利用地形的法則問題。
91.靜儀幽,正以治
原文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譯文 統帥軍隊,要冷靜而幽邃,公正而嚴明。
92.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原文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譯文 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使指揮全軍如同指揮一人。
9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譯文 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轉危為村;使士卒陷入死地,才能轉死為生。
94.同舟共濟
原文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譯文 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互相仇恨的,他們同舟渡河遇到大風,互相救援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
95.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原文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譯文 破除陳規,敵變我變,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
十二、火攻篇
96.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原文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譯文 所以說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它,賢良的將帥要認真的處理它。不是有利不行動,不是能勝不用兵,不是危急不出戰。
97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原文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譯文 國君不可因一時之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之忿而出陣求戰。有利才用兵,不利就停止。
98.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原文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譯文 憤怒可以恢復到喜悅,氣忿可以恢復到高興,國家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
十三、用間篇
99.成功出子眾者,先知也
原文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譯文 賢明的君主、優秀的將領之所以能克敵致勝,成功超出眾人之上,就在于事先了解敵情。
100.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原文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譯文 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祈求于鬼神,不可類比推測,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去驗證,只能從人、從知道敵情的人的身上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