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之時,神龍年間,“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等人以俊秀的文筆,瑰麗的詩篇馳名于大唐。而在“吳中四士”中,數張若虛的名聲最響亮,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創作了一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馳名古今,無數人都奮力推崇,那么《春江花月夜》到底描寫的是什么地方呢?對此,無數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而據國學大師胡小石在《張若虛事跡考略》中的考證,張若虛的一生,除了在山東兗州任兵曹一職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未出吳越。而寫出《春江花月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在江蘇揚州的瓜州古渡。
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推測,神龍年間,不知道在春季的哪天哪夜,張若虛來到了瓜州古渡頭,看到了長空萬里,一輪皓月如飛天懸鏡一般,灑下星光無數,使得千里浩瀚的長江,浩浩蕩蕩,波光粼粼,波瀾壯闊,無比雄壯。
而這一幕恰巧被張若虛看到了,立刻驚呆了詩人張若虛,引得他思緒萬千,他想起了茫茫宇宙,無垠也無涯;他想起了人生,短暫卻又無限循環;他想起了宇宙與人生的聯系,相互影響而又有所區別。這些思緒不斷地撞擊著張若虛的靈感,于是他便提筆寫下了《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一首詩讀完后,張若虛這一首詩讓人感覺意猶未盡,蕩氣回腸。雖然僅僅只有短短254個字,卻反反復復都在寫春江、寫花月、寫人生,寫宇宙,不過雖然反復,你卻不會覺得哪一句是多余的,不會覺得哪一句是重復的,而且用韻極為巧妙,使得句子錯落有致,韻律感十足。
正是因為《春江花月夜》美得讓人心醉,所以聞其名聲,便有讓人有無限遐想,想讀它的沖動,驅使著每一個有好奇心的人,而一旦讀過了之后,其中的詩詞之美,還是讓人忍不住再去繼續閱讀,甚至會去背誦,作為一個讀者,真的舍不掉這首詩所描述的一個“美”字。
當然,古典詩詞中的美,不會僅僅是體現在字詞之上和音韻之上,最重要的是體現在“意境”之中,因為只有有“意境”的美,才是一首詩、一首詞和一篇文章的魅力所在,才能使得一篇文章得以流傳千古,經久不衰。而《春江花月夜》作為傳世名篇,意境之美,空靈俊秀,當然是讓人難忘,更表現了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審美。
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還具有重大的文學意義與重大的文學價值,其中體現出的重大的哲理性與思想性,永遠值得我們去賞析,去學習。比如其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名句,其顯示的對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恒”的思考,就值得我們去永遠學習和推崇。
宇宙是永恒的,時間也是永恒的,而相對來說,人生是短暫的。而對于這樣的“短暫”,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感嘆,亦不知有多少人感嘆人生的短暫,比如曹孟德就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于謙也說:“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李白也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雖說這些名人都寫得都很經典,但是卻都不像張若虛的 “人人代代無窮已”一樣,在很韻味的同時卻又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最后,對于那些離愁的人來說,它也表達了戀人之間或者親人之間那背井離鄉的難以割舍的離愁別緒,體現了有外出分居與離愁的人對家鄉、對所想之人的那種相思之苦和思鄉之情。所以,當我們閱讀《春江花月夜》之時,它直接就在我們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所有的離愁別緒也會在一時之間沖上來腦海,讓我們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可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把春江明月、春花夜景、離愁別緒寫得美妙絕倫,寫得凄美情深,寫得精彩浪漫,而且最為讓人驚嘆的,張若虛還把詞句、音律、感情、思想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而且糅合得天衣無縫,美妙絕倫,難怪古今之人,皆謂之以“孤篇蓋全唐”。
因此可以說,張若虛一生雖然只有兩首詩流傳后世,但是就其經典程度而言,已經蓋過了全唐詩的風頭。而有些人雖說寫詩無數,而真正得到世人承認和推崇的就沒有幾首了,比如乾隆皇帝,雖說他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觀其洋洋灑灑的幾萬首詩,卻沒有能夠讓世人覺得很經典的詩,更沒有一首驚世作品。
當然了,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李白和杜甫就屬于非常高產的詩人,而且經典的詩詞作品特別多,為此還分別得到詩仙與詩圣的美譽。然而張若虛留下來的作品卻少得可憐,但他卻僅僅用一首詩,便完勝了全唐詩所有人,受到了后來的人們無數贊譽。
所以,雖然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也在全唐詩中占了不小的比重。但是,相對來說,張若虛雖然一生只剩下了兩首詩,但其經典程度卻是一點不輸李白與杜甫。
當然,雖然一首詩經典到無人可比,而對于一個學習和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來說,不可能一生只讀一首詩,更不可能一生只讀一個詩人的詩,那樣的話難免限制了一個人的品味和視野,更不可能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