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世界上人數最多、遍布最廣的名族,漢族漢人的說法來自于歷史上的漢朝,漢朝的開國皇帝是漢高祖劉邦,而現代人對于劉邦的看法卻是貶多于褒,反而對劉邦的死對頭項羽贊譽有加,這是為什么呢?
楚漢爭雄
1.出身和品性為主要黑點
我們都知道,劉邦起事之前本就是鄉間游手好閑之徒,不好讀書不好種地,而且頗有流氓性質,打仗也是流氓風格,要是放到現代就是每天吊兒郎當、不干正事的那種人。劉邦的父親沒少為他操心,總是勸他多讀書耕種,當然他一點都聽不進去。劉邦做皇帝之后,在他的父親面前得意地問:“過去老是說我,現在看來我和哥哥哪個有出息啊?”頗有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有一次項羽擊敗劉邦之后,把劉邦的父親給抓了起來,威脅劉邦要把他的父親煮了吃,劉邦卻回答道:“吃的時候別忘了分我一塊肉”。古代素來以孝為先,這等言論可謂是讓人心寒。
劉邦作戰方式也多為“流氓”風格,各種背信棄義,贏得不光彩,當皇帝之后濫殺功臣等等這也是劉邦的主要黑點。
《楚漢傳奇》陳道明-劉邦
2.個人能力不足、濫殺功臣
政治任務背信棄義的很多,有的人被稱為足智多謀,而有的人則遺臭史書,究其原因還是跟個人的能力和品性有關,比如諸葛亮,打仗多用奇謀,也沒見過有人說他背信棄義,只要是為國為民,雄才大略,后人也不會太計較。而劉邦的個人能力是排不上號的,劉邦有一次自己帶兵攻打匈奴,打不過不說,被圍在了白登山之后行賄才得以逃出,這對華夏子孫來說是很丟臉的行為,也反映了劉邦的軍事能力嚴重不足。
而在創業的道路上,劉邦也主要是靠蕭何、張良、韓信等良才獲得成功,不是說劉邦的馭人能力多強,而是對比吝嗇賞賜的項羽來說確實好上許多,在功成名就之后,怕異姓王爭權,就把韓信、英布等人殺了,兔死狗烹讓人心寒。
《楚漢傳奇》段奕宏-韓信
3.歷史地位和功績不夠
秦朝統一中國之后,以大魄力大手段對文化不同的六國進行了統一改革,并設置郡縣制,劉邦只是秦朝改革的跟隨者,說白點就是撿現成的,而且還沒學好,搞成了封國+郡縣制,這是個大問題。而且在劉邦手上的大漢國力其實是很弱的,權力分配不均,劉邦死后呂后專權,直接導致后來的七王之亂;而且劉邦掌權時期對匈奴戰爭處于劣勢,從前面說過劉邦曾被匈奴圍困行賄出逃的事可見一斑。
好在漢朝出了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施行推恩令來削弱封王的勢力,還開始對游牧民族施行大力打擊,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農耕的華夏族被稱為漢人,繼而有了漢族一詞。雖然漢武帝沒有滅掉匈奴,但已經大大重創了匈奴的有生力量,避免了宋元朝的悲哀。漢武帝劉徹的光輝已經蓋過了高祖劉邦,人們經常說“秦皇漢武”一詞來形容歷史上的英明皇帝,跟劉徹對比起來劉邦顯然歷史地位和功績不夠。
漢武帝劉徹
4.對劉邦批判的聲音從古就有
喜歡項羽多過劉邦的現象不是現代才有,而是從古代就開始有,到了現代開始激烈爆發。
其實在東漢西漢、晉、隋、唐、明等朝的人們對劉邦還是贊譽有加的,包括很捧項羽的司馬遷。但是自從元朝開始,對劉邦批判的聲音就多了起來,元朝的各大戲曲名家都以戲曲的方式來嘲諷抹黑劉邦,例如著名大家關漢卿。久而久之就對大眾產生了影響,包括清朝也有很多對劉邦的批判聲音,但沒有像元朝那么直接,而是拐彎抹角地暗貶,這也對民國初的一些學者產生了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戲曲
5.現代人的英雄觀、與項羽的對比
我們現在身處和平年代,但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個英雄夢,對歷史上的那些大英雄很向往,而“力拔山氣氣蓋世”的霸王項羽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這樣的一個英雄。項羽為人講義氣,作戰勇猛,推翻秦朝,主要是靠項羽殺降了秦軍主力,符合大多數人心里的英雄形象。而對比之下同時期的劉邦就顯得沒有那么有英雄氣概了,劉邦進位漢中王就是靠項羽阻擊秦軍主力,在后面撿著了大便宜。而且劉邦背信棄義,撕毀鴻溝和議打擊項羽軍,這本來也無可厚非,畢竟兵不厭詐嘛,不過這就讓很多喜歡項羽的人更加不齒劉邦的作為了。
現代人大多喜歡項羽的英雄氣概,想做項羽那樣的人,但是大多都想要劉邦那樣的成就,所以說項羽是理想中的形象,而劉邦比較現實。
《楚漢傳奇》何潤東-項羽
6.部分人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黑劉邦的人里面有這樣一種人,而且還人數不少——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別人說劉邦怎么怎么不好自己也跟著說,絲毫沒有去深入了解其中相關,這是如今社會很常見的一種現象。
《楚漢傳奇》陳道明-劉邦
其實不管黑劉邦的人再多,不可否認的是劉邦還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否則也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人才來為他效力。拋開統一時間只有兩代的秦王朝不說,漢朝是真正結束了戰國幾百的打打殺殺,把各個地域國家統一起來的王朝,也為后來的王朝做出標榜,以統一華夏為己任,對于華夏歷史來說實在是功不可沒。
雖然每個人的喜好都完全不同,但對于我們這種讀史人來說,應當更加公平公正地去評判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更要自己去深入了解過后再做出評判,不可人云亦云,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