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漢朝歷史上,一直伴隨著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雙方斷斷續續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漢朝歷史。
直到公元48年,匈奴帝國正式分裂成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自愿為漢朝守邊,并與漢朝的軍隊聯合打擊北匈奴。
公元91年,北匈奴在漢朝、南匈奴及其它勢力的打擊下,在漠北已經不能立足了,不得不西遷逃往烏孫和康居(今新疆伊寧市和中亞哈薩克斯坦東南)。
這樣,南匈奴駐守塞北,而廣大的漠北之地,一度成為無主地帶,那么,又是什么人占領了漠北呢?
要探討這個問題,就得再往前說一個民族,那就是在西漢時期,占據我國東北地方的另外一個民族集團,這就是東胡部,它包括烏桓和鮮卑族。
當時,烏桓人原來分布在較南的地方,在老蛤河流域,而鮮卑人原來的分布靠北,在西拉木倫河流域。
鮮卑人所謂“國中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焉”,大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鮮卑一語就是森林中人的意思。
當北匈奴西遷后,廣大的漠北漠南(今蒙古高原)就成為無政權的大草原了。于是,烏桓人占領了漠南,并逐漸布滿了漢朝的邊郡。而鮮卑人占領了漠北,做了蒙古草原的新主人。
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鮮卑的勢力已經推到了匈奴帝國的本部所在鄂爾渾、土拉河流域。
原來蒙古草原上留下的“匈奴余眾尚有十余萬落”,以一般每落(戶)五人計算,尚有五十余萬人,當鮮卑族統治蒙古高原后,留下的匈奴人很快就與鮮卑人相結合,“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轉盛”。
公元197年,東漢末年地方割據勢力圖
此后,鮮卑人的部落聯盟逐漸地轉變成了強大的聯合體,各部落推選檀石槐(137-181年)為部落首領(可汗)。
檀石槐控有兵馬十萬之眾,他“南掠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成為匈奴勢力衰落后蒙古高原最為強大的力量。
本文參考文獻:《大同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