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民族的形成過程,又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糅合其他民族形成。
炎黃時代,以中原大地為中心,分布著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各部落通過和平與非和平的方式,不斷交流融合,形成新的部落氏族,華夏族就在這個過程中最終形成。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了這個融合的細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描述一種以華夏為正統,相互交流融合,變四夷為華夏的過程。
炎黃時代,華夏族大概活動于陜西、河南、河北、山西部分地區。東夷族活動范圍在山東和黃淮地區。苗蠻活動于長江中下游。百越活動于福建、兩廣以及長江下游部分地區。
炎帝和黃帝都是華夏族,炎帝活動位置偏南,黃帝偏北。炎帝在遷移擴張的過程中,在山東河南交界處,與東夷族大首領蚩尤發生戰爭。炎帝不敵蚩尤,于是聯合同族的黃帝,打敗蚩尤。殺死蚩尤后,八方作亂,黃帝又畫蚩尤像以威天下,于是叛亂遂平。
與三苗的融合發生在堯帝時期。《尚書》記載帝堯:“竄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呂氏春秋》記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這里三苗、南蠻、苗蠻都是一個意思。發生戰爭的原因據《山海經》記載“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這也表明三苗和堯有著特別關系,所以對堯傳天下給舜不滿。戰爭結果三苗之君被殺,三苗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融入華夏族。商周以后古籍就不再有三苗活動的記載。孔子說三苗:“有惡德,而遂絕其世。”其實就是大部分融入華夏了。
隨后的夏商周和秦時期,華夏族不停與周邊民族交流同化,直到漢朝,漢民族正式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直到現在,漢民族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周邊民族的演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