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現代史上,作為東方國家的我國,古代是極其輝煌的,然而近代卻是極其悲慘的。
但是相比于印度而言,我們的運氣又好了太多,在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時,我國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憤然而起,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
同為四大古國之一,印度和我國同樣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但是為何近代以來的命運截然不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背景不同
|雖然都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但中印兩國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實現了科技的巨大進步,例如四大發明;完成了專制皇權的政治框架建設,例如專制皇權達到頂峰;完成了疆域各板塊的整合,統一了中原、東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區。
而印度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打瞌睡,除了不斷被征服,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更大的建樹。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而存在,在南亞次大陸這片熱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幾百個土邦,在英國殖民者打敗葡萄牙和法國殖民者,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人后,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
而我國自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確立了專制皇權的大一統制度,這一制度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它使統治區域的各板塊連成一個牢固的整體,特別是能對外來入侵進行相當強烈的反抗。
所以當殖民者登陸我國沿海時,盡管清軍戰斗力弱雞,民眾麻木愚昧,但殖民者仍然遭受到層出不窮的反抗,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考慮用全新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殖民利益。
相比之下,在印度就簡單多了,雖然英國殖民者人數較少,但是只要給予土邦領主以巨大的利益,他們就心甘情愿的為英國殖民者所驅使,成為英國殖民統治的馬前卒。
2、國土面積不同
龐大的國土面積,不僅意味著海量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還意味著巨大的國土縱深。
而我國和印度之所以遭受到完全不同的命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國土面積要比印度大得太多太多。
清朝末年,即使我國的領土總面積從1316萬平方公里下降到1100萬平方公里。但總面積仍然幾乎是40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的三倍。
這就使得同樣是遭受英國殖民者的入侵,想要徹底征服我國,就需要比印度多派出至少三倍的力量。
而無論印度還是我國,距離英國本土至少萬里之遙,每多派出一名士兵,就意味著多一份付出,這對于侵略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負擔。
而且,由于印度從來就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所以即使是40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也是英國人包打下來的,國土縱深什么的無從談起。
而當時的我國領土,大部分是清朝前期統治者開拓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使得清朝在面對殖民者入侵時,能夠比印度更充分地利用國土遲滯列強的侵略。換句話說,清朝能夠割讓更多的邊緣領土保住主體部分。
3、殖民者不同
中印兩國在近代的國運截然不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面對的侵略者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我國和印度幾乎同時遭受列強入侵,但當時的明朝對侵略者進行了激烈反抗,迫使早期的侵略者難以得逞,而印度則開始一步步被侵略者蠶食。
等到19世紀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殖民者卷土重來時,印度幾乎已經全面淪為英國殖民地,而清朝的厄運才剛剛開始。
不過雖然侵略清朝的列強有很多,但正因為侵略者有很多,對清朝的殖民訴求不同,這使得他們不可能在全面殖民清朝問題上達成一致,比如俄國想要全面占領長城以北,英國和日本就堅決不同意。
而因為列強的相互扯皮,清朝統治者也充分發揮“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客觀上保全了大部分領土。
而列強也終于意識到:清朝不是印度,想要徹底殖民清朝,甚至獨占清朝的美夢是無法實現的。
另外在近現代史上,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
我國的社會各階層對于西方文明具有超乎尋常的默契和警惕性,從基督教在我國推廣的舉步維艱就能看出端倪。而地主和士紳階層深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和中華文明圈外的蠻夷合作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這也在客觀上使列強的侵略無法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