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到8世紀,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曾經強盛一時,不但曾在安史之亂后壓制唐朝,還曾經一度和阿拉伯帝國爭雄中亞。但在公元8世紀之后,吐蕃王朝迅速衰落,分崩離析,而在這之后青藏高原也再沒出現過比較強盛的王朝,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吐蕃王朝如何由盛轉衰?說吐蕃由盛轉衰,當然首先要說說吐蕃極盛期是什么樣。吐蕃的極盛期差不多就是赤松德贊贊普在位的時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到797年期間,而這個赤松德贊很有可能是唐朝與吐蕃和親的金城公主的兒子(不過這個問題現在有些爭議)。他在位期間吐蕃大軍曾經于公元762年安史之亂還未平息之時攻陷唐朝首都長安,甚至還將金城公主的近親李承宏立為傀儡皇帝。雖然不久后吐蕃退兵,但原屬唐朝的河西走廊地區被吐蕃占領,安西與北庭兩個都護府從此成為飛地,最終也都落入吐蕃之手。
而在西線,吐蕃大軍則多次力壓阿拉伯帝國,力阻伊斯蘭教的東傳,并曾先后占領中亞地區的重鎮撒馬爾罕和喀布爾,成為中亞一霸。所以當時的吐蕃也是亞洲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不過吐蕃當時雖然強盛,但其內部卻一直還存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從唐朝和印度傳入的佛教與吐蕃本土原生的宗教苯教之間的爭斗。在吐蕃的前期和中期,佛教得到歷任贊普的支持,在吐蕃的上層占據了優勢。但苯教在民間卻仍然勢力很大。到了吐蕃末年的可黎可足贊普時期,苯教支持的勢力發動政變,可黎可足被殺,而他支持苯教的兄長達磨被扶持上了贊普寶座。達磨上臺之后,在吐蕃境內開展了大規模滅佛運動,禁止佛教,殺死高僧,關閉寺院。
而這些舉措又引起了佛教勢力的不滿,結果達磨又在公元842年被一個喇嘛給刺殺了,之后達磨的兩個兒子和其它一些將領之間爆發了內戰,吐蕃王朝陷入混亂之中。原本被其占領的河西走廊也在張義潮等人的帶領下于公元848年發動反叛,脫離吐蕃的控制。而到公元869年,吐蕃各地開始出現農奴起義。8年之后,起義軍愈發勢大,甚至將吐蕃歷代贊普的王陵挖開,對吐蕃政權造成了顛覆性打擊。雖然最后各地起義相繼被鎮壓,但實力受到沉重打擊的各地領主再也無力重建統一王朝,吐蕃自此陷入分裂之中。
而除了吐蕃自己因為貴族內訌導致的連番內亂之外,一些客觀的因素也成為了促使吐蕃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點確實是屬于“不可抗力”的。
(近年一項對青藏高原歷史氣候研究的圖表,圖中綠線代表青海湖地區歷史植被情況,中間的高峰期時間正好就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期,說明吐蕃王朝的鼎盛期和當時良好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現在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雖然景色絕美,但生態環境確實不算特別好,生態體系非常脆弱,氣候比較惡劣。但青藏高原在歷史上卻并非始終如此的,隨著地球整個氣候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青藏高原溫暖濕潤,水草豐美的時代,當時甚至青海湖等地還出現過大片的森林。而這個時期就是吐蕃王朝極盛的時期,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吐蕃王朝當時能夠強盛一時,跟適宜的氣候促使人口大幅增加,進而使其能夠大量飼養馬匹,建立起強大騎兵部隊有很大關系。但不幸的是,在公元9世紀以后,隨著地球氣候的再次轉變,青藏高原的氣候也逐漸干旱,無法再養活那么多人口,吐蕃也就逐漸走向了衰落,甚至吐蕃末期的大規模農奴起義可能都跟這個氣候變化過程有很大關系。所以總體上來說,吐蕃自身固有的宗教沖突,即不同宗教勢力之間不各調和的矛盾,以及自然氣候的變化,是吐蕃王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而在地球氣候變化之后,青藏高原長期無法養活大量人口,因此也就沒能再重現吐蕃王朝時的“盛世”
那么,對于這件事,你是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