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相鄰國家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1979年2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遜尼派執政的伊拉克是什葉派的發源地,占伊拉克人口55%的什葉派當中反政府的勢力活躍,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
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并徹底解決邊界爭端。而且伊朗屬于波斯人,伊拉克屬于阿拉伯人。兩國關系日趨緊張,邊境沖突加劇。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因為爭議河流,借口為抵御“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戰爭開始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御和反攻。
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
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
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損失慘重,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不計其數。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后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兩伊戰爭歷時8年,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二戰后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于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于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交戰雙方軍事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只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戰爭中,伊拉克的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
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兩國除了人口大量傷亡、武器嚴重受損之外,沒有得到任何實質的利益,包括領土也恢復到了戰爭的情況。是一場沒有正在意義的戰爭,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