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足踝康復還是針對足踝的科研,踝關節都是一直以來的重點,距下關節則是后來居上的寵兒,而中足相對而言就冷門得多。原因倒不是科研人員有所偏愛,主要是因為研究方法上受局限。正由于相關研究寥寥無幾,所以在各種解剖學、肌動學書籍上關于中足的分析大多也是草草帶過。
但是,中足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卻相當重要。在足踝損傷的診斷和康復當中,中足絕對不可忽視。如果有下列表現,很可能意味著中足出了問題:
-足中段的疼痛
-前腳掌蹬地時足背不穩/疼痛/彈響
-足弓塌陷
-踝關節活動度受限
-踝關節不穩
……
此外,人體在各種重力位的運動中,需要足部穩定支撐時它就得有足夠的剛性,而需要緩沖和適應地面時又要需要有足夠的柔性。想擁有在靈活與穩定之前自由切換的能力,就離不開中足這個連結前足與后足的樞紐,而中足里最關鍵的就是橫跗關節——也是本文要講述的內容。
橫跗關節的解剖
當我們說中足的時候,指的是哪里?下圖中用三種顏色標注了足的前中后三部分。其中后足包括跟骨與距骨,而中足則涵蓋了骰骨、舟骨以及三塊楔骨。
而本文的主角——橫跗關節,也被稱作中跗關節,就是橫跨足部、連結中足與后足的關節。
橫跗關節包括了兩個部分——內側的距舟關節(也被稱為距跟舟關節)以及外側的跟骰關節。雖然兩個關節是獨立的,但是在橫跗關節中骰骨和舟骨可以被看成一個功能整體,二者共同運動。從上方俯看,橫跗關節的走向呈S形(下圖)。關節周圍有多條韌帶支持,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距舟關節的形狀與球窩關節相近,其中舟骨是凹形的一方。而跟骰關節面類似鞍狀關節,從上方看跟骨是凹側(上圖),側面看跟骨就是凸出的一方。這種交鎖的形狀使得跟骰關節的活動幅度更小,所以橫跗關節整體的活動度更多來自于距舟關節。此外,內側足縱弓的靈活與穩定與距舟關節關系密切,具體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過解釋:“抓毛巾”與“縮足”練習能否有效改善足弓?
傳統的雙軸模型
橫跗關節能夠產生怎樣的運動,以及它在整個足踝當中與其他關節的聯動是如何的?我們首先來看一個簡化的足踝模型的視頻,其中包括了踝關節、距下關節以及橫跗關節的運動。
模型里的運動是過度簡化的,實際上橫跗關節可以相對后足做旋前與旋后,屬于復合運動。我們平時說的旋前包括了外翻、外展與背屈,旋后則包括了內翻、內收與跖屈。
如果把對踝關節和距下關節的研究比作大學生,那橫跗關節差不多還在幼兒園??茖W對其了解太少,爭議太多。
這里介紹最傳統的雙軸模型,來描述橫跗關節的運動。按照橫跗關節整體的運動,可劃分為長縱軸和斜軸。沿長縱軸主要做內翻與外翻,沿斜軸可以進行外展/背屈以及內收/跖屈。
長縱軸(上圖)
斜軸(上圖)
圍繞每個軸的運動都是旋前旋后里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一個運動是嚴格在某一解剖平面里的。
這里想對關節軸線做些補充說明。解剖書上介紹關節運動的時候,書上都會講某關節圍繞某軸做什么運動,且標注這個軸與解剖平面的夾角(如下圖踝關節軸線)。這可能引起誤解,讓人以為關節軸線是位置固定不變的。
事實上并非如此,關節軸線其實是動態的,在運動中一直在變化,每一個位置對應有其瞬時的轉動軸線,如下圖為距下關節軸線。所以,解剖書上講的僅能代表中立位時軸線所在的位置,同時也只是個參考范圍。
另外,關節軸線在哪里根本無法根據解剖形態直接看出來,而是要經過對其運動的測量來確定。因此,橫跗關節的長縱軸和斜軸也是根據其整體運動推算出來的。當然,也有研究指出,由跟骰關節自身運動計算出的軸線跟斜軸相近,而距舟關節則接近長縱軸。為了簡便,這種說法也可以接受。但雙軸模型已經是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較新的科研更傾向于單軸模型——也就是根據三平面內運動綜合估算出的一個軸。
那么,為什么半個世紀前的雙軸模型現在仍然在用?主要是它能夠解釋在臨床中觀察到的現象,理解起來也更容易一些,比如下面要說到的“鎖定”與“解鎖”機制。
中足的“鎖定”與“解鎖”機制
剛才提到過,關節軸線的位置在運動中是變化的。橫跗關節的兩條軸線也是如此,在距下關節內翻時兩條線交叉,中足的運動被“鎖定”而受限,同時也固定了前足。在外翻的過程中兩軸逐漸趨于平行,因此距下關節外翻位時,中足被“解鎖”,中足與前足又變得靈活。
所以,中足作為后足和前足的紐帶,就像個開關一樣,在運動中可以去調控。而這個開關觸發還得靠距下關節(后足)的內翻與外翻,最終的適應還需要前足的配合。如下圖,左腳后足外翻同時,整個腳是靈活的,可以適應石頭的形狀。而右腳前腳掌踩在石頭上,更需要給身體提供穩定的支撐。
所以,簡單記憶就是:距下關節內翻——橫跗關節雙軸交叉——中足鎖定——腳成為穩定的支撐,距下關節外翻——雙軸平行——中足解鎖——腳能靈活適應,而中立位則介于兩者之間。
我們自己可以嘗試一下,讓腳分別保持在外翻與中立位稍內翻一點的位置,然后做提踵或前腳掌著地的跑動,看看哪一個對身體的支撐更好。
當然,足部支撐時的穩定不只依靠中足鎖定,足底筋膜的“絞盤”機制(下圖)和其他韌帶、肌肉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再進一步說,中足鎖定的是什么運動?或者說,人體在前腳掌支撐的時候不希望中足前足出現的是什么運動?看地面的反作用力便一目了然,如果想支撐得有力,中足前足的背屈活動就必須被限制。想象一下如果每次腳支撐的時候中、前足都要向上背屈垮塌一下子,那么蹬地的力量必定會泄掉很多。注意,此處所說的不是踝關節的背屈。
如果人的中足受損,結構穩定被破壞了,就可能出現剛才所說的現象。就像鎖本身是松垮的,即使在鎖定的位置,門還是會來回晃動。下面就來說,如何徒手來做中足穩定的快速檢查。
中足結構穩定的徒手檢查
嚴重的踝關節扭傷有一部分會伴隨有中足損傷,但中足的問題初期容易被崴腳主要癥狀所掩蓋,往往是扭傷恢復后才意識到。另一個容易涉及的人群就是運動項目里包含大量跖屈位支撐的動作,比如芭蕾舞、前腳掌著地的跑步等等。這一點在之前文章也有介紹:中足外側痛的常見原因——骰骨錯位:力學分析與康復
所以我在處理踝關節扭傷、足中段疼痛的情況時,通常也會做中足穩定的評估。這里介紹一個常用的方法。
操作:
讓患者仰臥或長坐,治療師一只手固定住跟骨并把距下關節擺到較大程度的內翻位。另一只手分別給第一、二、五跖列遠端給予背屈應力,在軟組織拉緊后繼續施力,并觀察活動幅度。
正常情況:
第二跖列應當是幾乎不動的,第一和第五跖列在軟組織拉緊后如果有毫米級別的背屈幅度是正常的,且整個過程中足不會出現疼痛。
異常情況:
第二跖列有明顯肉眼可見的晃動,或第一第五跖列在軟組織拉緊后仍有厘米級的幅度,則可能中足存在結構不穩。檢查中出現疼痛或中足位置的彈性也屬于異常情況,都需要進一步鑒別檢查。比如改變背屈應力施加的位置,移到貼近橫跗關節處,來看不穩到底是來源于哪個關節。
當然,這個檢查只能作為快速、粗略的判斷,并不能作為準確診斷的依據。
關于中足不穩與具體損傷、體態代償的關聯,后續會有相應的文章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