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智莫大于知人。
在中國的眾多文化名人中,孔子的識人術像他的哲學一樣非常高明。
《論語》記載,孔子的幾個學生在一起陪侍老師,每一個人各有各的氣象:“閔子侍側,訚訚如也。了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閔子騫“閏閏如也”,就是很恭敬正直的樣子;子路“行行如也”,是一副剛強,霸氣外露的樣子;而冉有和子貢“侃侃如也”,表現出的是一副和樂自在的樣子。孔子看到弟子們都個性鮮明,氣概不凡,覺得挺高興。不過,孔子又覺得子路過于剛強,不大對勁,就說:“像子路這樣,將來恐怕難得善終啊。”
事實上,孔子說的話還真的是一語成讖,子路后來果然慘死在衛國的禍亂中,由此可見孔子識人對人預判之高明。
2
孔子的九種具體識人方法
子日: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甚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妄之以財而觀甚仁,者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關。
譯文:君子通過適當地疏遠某人來觀察他的忠誠度;有意親近他來觀察他的恭敬之心;讓他處理繁雜的事務來考驗他的能力;突然查問一些事情來考察他的智謀;匆忙邀約來看他是否守信;讓他掌管錢財來看他仁義與否;故意告訴他自己有危難來看他的節操;在他喝醉時通過酒品看其儀態人品;人多聚會時看他與各種人打交道的態度和處世之道。
通過這九種觀察方法,就能看清一個人的品質。
3
孔子識人的三個要點
孔子上面的九種識人術,可以簡化為三個要點。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論語》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在與過去、外在與內在的雙重角度去綜合判斷一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以”指人的當前的言行;“由”指導致此人當前言行的原因;“安”指此人以什么樣的用心和目的。
三步識人法,就是通過當前行為、行為背后的原因和行為的目的用心等三個方面來實現的。
在孔子看來,評判一個人,首先,就是先以平時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來進行判斷。如果一個人平時的言行,看起來很好,或是很壞,姑且留下一個初步印象。 第二步,要看是什么外在因素導致了此人當前的言行。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么。
經過這三個步驟的考察,就可以對一個人進行評判了。按照這個標準,如果一個人行為光明美好,內心坦蕩,做事的出發點也沒有不可告人之處,那就一定是君子無疑。如果是出于求名的心態來做一些好事,恐怕就只能算作偽君子了。而如果是連齷齪的心態、不擇手段的辦事行為都不加以掩飾了,那此人定是小人,需要對他加以提防,盡量離他遠一些。
4
成大事,先識人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有相似之處。必胸懷廣大、識見超群,能集聚天下英才為己用。其中識人善用是領導者或領袖們成就大業必備的素質之一,在中國歷史人物中,漢高祖劉邦就是能識人用人的一個典范。
劉邦在平定天下后,與功臣們置酒洛陽南宮,探討天下興亡的原因。劉邦說:“今日諸位不要隱瞞,盡管直說。我與項羽相比,為什么我能得天下,項羽失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待人傲慢無禮,項羽對人仁慈尊敬。但是,陛下以利讓人,派人攻城掠地,凡攻占的,您就用來賞賜有功之人,這是與天下人同利;項羽忌賢妒能,迫害有功勞的人,懷疑賢良的人,戰勝不酬有功之人,得地不與人分利,他把人都得罪光了,所以項羽失天下。”
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楚國的軍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一言概之,能讀人、閱人,所以能自知、知人。成大事,先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