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字旁】由右尖橫和短豎,長提組成。短豎居中偏右,提鋒縈帶下筆。
“地”字的“土”字,橫畫較直,豎畫則直中見曲,用筆輕。整體流動感較強,什么用筆節(jié)奏暢達 。
橫畫的起筆接上一筆,近四十五度角由左向右下頓筆鋪毫,略駐鋒,再做輕提,借勢調鋒右行。因此,起筆下部有一個明顯的弧線輪廓。至收筆時,駐鋒。收筆向左于畫內,先左后上,自然行筆,牽絲不可刻意,因為其本身不屬于筆畫內容,是運筆過程自然形成。
豎畫起筆近方,平頭,由內向左上角,逆鋒起筆,然后向右鋪毫,調鋒后呈曲線向下運筆。整體可見左弓狀。收筆處自然提筆向左,蓄勢。挑筆,先下切,然后調鋒右上行筆。與下一筆連帶書寫。“土”字旁整體有一種上右下左的斜勢。但要斜中見穩(wěn)健之氣。
【土字底】筆畫組成同土字頭,寫法應先寫短豎在寫上短橫和下短橫,也可三連筆連寫。
我們里另外選取了兩種“土”字旁的寫法。以“至”和“坐”字為范例。
“至”字的“土”字底在整體用筆上以曲線圓筆為主,線條有一種甜媚之趣。寫好這個字底的關鍵在于豎畫和橫畫曲線連帶部分。過度要自然,連接線條外弓曲線,似橢圓形。在豎畫收筆1處和橫畫起筆2——3處有兩個調鋒動作。豎畫的收筆出鋒和橫的起筆入紙位置要找準。
實際上這種做法在具體的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沒有必要如此可刻意。但在臨摹練習時就夕需要盡可能的找準,基即便是臨摹時無法完全表現(xiàn),分析時仍然需要到位,否則,讀帖時本身就沒有讀準,找出具體的運筆節(jié)奏和路徑,在臨摹練習時更不可能臨摹準確。
“土”字的底橫和上一筆的收筆與橫畫的起筆同樣需要交代清楚,不能簡單的順勢帶過。否則點畫意思淺薄,整個橫畫厚度不夠。收筆輪廓線也以圓筆為主。收筆處可見一個上左下右點的斜向輪廓線說明其運筆過程,是先頓筆下,然后提筆向左在向上出鋒。
相對于“至”字,“坐”字的土字底要復雜許多。可以說每一個點畫的起筆和收筆都有多出部分。這些多出部分,以今天來看,是不需要的,但就整個運筆路線來看,切實比不可缺少的,特別是行書書法,它告訴了我們書寫者在整個運筆過程中毛筆筆鋒的擺動或者說行筆路線的具體情況。
王羲之書法中的點畫線條多有類似的情況,如“坐”字中豎畫起筆的那一部分。這一部分似乎有一種定位豎畫或蓄勢的作用,同時還豐富的點畫造型與字形內部的空間分割。就其運過程看,是先頓筆在向上調鋒鋪毫的雖然動作非常微妙,卻非常有效的穩(wěn)住了書寫時的運筆速度與節(jié)奏,為繼續(xù)進行的逆鋒起筆做好了足夠的鋪墊。從高清范字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 確實如此,豎畫的起筆的斜勢輪廓線,可以看出有接上筆勢在逆鋒入紙起筆的作頓的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