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歷來被稱作“川鄂咽喉,鄂西重鎮”、“三峽門戶”,是巴楚文化發源地。那里,古稱“夷陵”,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宜昌擁有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葛洲壩水利樞紐等百余處水電樞紐工程。
那里,有讓人迷醉的清江土家風情,還有屈原祠、昭君故里、關陵等古代名人文化遺址;而三國古戰場歷史遺風、三游洞的文墨千古、三峽水利樞紐的雄偉景觀,更是為宜昌旅游神奇浪漫、多姿多彩的迷人畫卷增添了濃重的色彩。
此外,長江綿延幾千公里,熟悉度最大的地方在三峽。李白的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三國的故事“劉備托孤”,更讓我對三峽有了一種美好的向往。“三峽”,這兩個字的分量很重。即使你沒去過,你對她也不可能陌生。即使你沒去過,你對她也不可能無動于衷。
三峽最美的時候在初春之際,金秋之時,總之不會是這7.8月汛期。這個時候看不到鮮花,也看不到滿山的紅葉, 更沒有清澈的江水。奈何人生有太多的羈絆,唯有短短幾日的偷閑時光,那就和三峽談一場戀愛吧。有著多次帶老人出門的經驗,此次的宜昌行可謂是圓滿。第一天,我選擇了幾個app首推的旅行線路--兩壩一峽一日游。選擇了車去船回模式,體驗了水落船落的過閘方式。
三峽大壩景區目前對游客開放的只有三處——壇子嶺(俯視大壩)、185平臺(平視大壩)和截流紀念園(仰視大壩)。我們先爬上制高點壇子嶺看看。那也是我初遇三峽大壩的地方。第一個讓我震撼的是印刻在墻壁上的七個大字:大國重器我自豪。這是主席去年參觀三峽大壩之后的有感而發。不由讓我回想起車上和一位老者的聊天,再加上近期的不安分事件。我用朋友圈一張轉發頻繁的一張圖來概括一下我的感想:熱愛自己的國家,相信自己的國家,并為了更好的國家干好自己所在領域的事情,這就是我這個平凡之子的一顆赤子心。緊接著,通過一個四級長電梯抵達壇子嶺的頂部,一級一級上行,每一級都有不同的風景。這個建筑物因像泡菜壇子而命名為“壇子嶺”,壇子頂端就是三峽大壩制高點。壇子嶺不僅是一個“壇子”,更是一種歷史性的象征,它見證著峽江千百年的巨大變遷,也銘刻著沿江人民的千年夙愿。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登上頂端的觀景平臺,整個三峽庫區和周圍的江山天水便可一覽無余。在這里可以鳥瞰三峽大壩,順山而下可以參觀過江船閘;如果步行,可以瀏覽三峽工程建設成就展。這里有點小插曲,由于正值中午,烈日當空,到第二個景區的電瓶車因為景區整改,暫時不通,導致老人走了好幾公里的路呢。一路下到底就到了第二個景點:185觀景平臺。185觀景平臺之所以被稱為“185觀景平臺”,意思是海拔185米,這也正是三峽大壩主體的海拔高度。這里是近處觀看三峽壩體的絕佳地方。這里是三峽大壩的江左岸,可以更距離的看到三峽大壩。大壩禁止通行,在上邊有一個平臺,從此可以近距離觀看三峽大壩的蓄水側和高峽平湖的壯觀景象。從185觀景平臺乘車過西陵長江大橋就是第三個景點:截流紀念園。紀念園位于長江右岸,三峽大壩的下方,在這里可以目睹三峽大壩出水側的整體雄姿。大壩的上面風平浪靜,下面則是濁浪翻滾。在這里,我了解到幾次成功截流的時間:第一次,1981年1月3日,葛洲壩工程截流;第二次,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第三次,2002年11月6日,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在截流紀念園,我不僅領略了三峽大壩截流設施的宏偉與神奇,還看到了截流紀念館里美麗的自然環境:幽陰深邃的樹林,嫩綠色的三葉草從石縫中鉆出來,還有那一朵朵粉白相間的牽牛花…… 在參觀截流設施時,我意外地看到了一位漁夫在長江三峽旁釣魚,好愜意啊……
1
簡單的團餐之后,乘坐長江十號,順流而下輪船返回九號碼頭。一路上,欣賞著土家族小哥的表演,望著船外的懸崖峭壁,悠哉游哉!這一日已圓滿!足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