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讀者S找到我,說自己研究生畢業時有好幾個選擇,他選的第一份工作在互聯網初創公司,做手機數據互傳業務,當時對他說是融了500萬,不到十個人,環境和他想像的互聯網公司環境很像,一個剛入社會的職場新人對500萬是沒什么概念的,覺得融資500萬是巨款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創業公司起薪高,一畢業就給了15000的月薪。
其實500萬融資對于互聯網創業公司燒起來簡直如杯水車薪,于是S入司四個月時,薪水就發不出了,老板自己又賣了套房,大家都降了薪,熬了一年多倒閉了,團隊解散,老板回騰訊系下的大公司打工了。
第二家公司是同學推薦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也是初創不久,做投資的,公司自然也有P2P業務。這個命運更曲折,開始幾個月他看著公司迅速做大,他這個做技術的薪水更是一年內漲了好幾次,最高到5萬一個月。不過每到政策出臺他們就受影響,前一段時間金融政策監管變嚴格,公司也成了倒下的一串公司中的一個,老板當然直接找不到了。他始終認為老板很真誠,為人很好,這次一定是不得已的……(多說一句,最近金融公司倒了一大片,尤其是P2P,我已經遇到過好幾位前P2P公司從業者了,金融騙子多,互聯網風險大,S剛好都碰上了)
小公司也不是沒有好處,公司沒什么層級,S都是直接面對老板,加上人員不穩定,在這兩家公司S都是很快就提拔,薪水職級對于剛工作三年的人來說,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同學。
S說偶然看了我的《如何避免找工作找到騙子公司》(如何避免找工作找到騙子公司)很是感慨,他說覺得兩家老板人都很好,公司雖然不規范,都倒閉了,但是那是因為老板不懂,倒不是有意騙他,而且現在這兩位老板都成了他的朋友(雖然一位已經完全找不到了,另一位也不怎么出現在微信上了),倒也是寶貴的經歷。自己在創業公司,身邊的人都想著隨著公司成長,公司能成長為獨角獸,自己各方面就能遠超過同齡人......
嗯,寶貴的經歷,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經歷,也能找到意義,但對時間的利用,每種經歷所帶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正如把錢放在不同的渠道投資,投資成果不一樣,效率也不一樣。
S現在在找工作,一方面很迷茫,不知道怎么評價公司的好壞;
另一方面,找份薪水職級理想的工作真是不容易。前兩份工作的經歷不怎么樣,技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薪水上去了,再接受下降真的很難。現在他要求的至少三萬一個月的工作機會基本沒有,甚至有的企業開出薪水有時還不如剛畢業時,讓他難以接受。
S問我能不能回到校園,參加校園招聘,他覺得回到學校總比應屆生有競爭力吧。
不知道S這三年在工作中學到了什么,單看他想回到校園參加校園招聘,就說明職場上職商毫無增長。S還留戀著當時在校園里被校招的企業爭搶的愉快回憶。
工作過了還想回到校園參加校招,這個要求我發現居然并不是S一個人有,我的讀者也曾經在后臺留言問過我。
已經參加了工作再回校園參加校招,不要說資格問題,三年沒有什么過硬的經驗,實在也看不出有什么競爭力。我們常說中年人不要賣資歷,更不要說這么年輕的人資歷實在沒什么價值的。這種思維就非常可怕。
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還是為了職場做準備的,校招的標準是為了找潛力人才培養,社招是為了招熟手解決問題。校招時選擇工作不好,可以在以后社會招聘中加以調整,重新找工作,但工作后卻無法回到校招和學生一起競爭了。
走上社會,你的工作經驗遠比你的教育背景重要,社會對你的期待是你已經是一位成熟的職場人了。別人評估社會人的價值也和大學剛畢業新鮮人的標準不一樣。
如果并不了解創始人,自己資歷很淺,個人也不具備特殊才能,家庭又普通,最好不要在初創公司工作。如果有可能,盡可能到規模較大較規范的組織里工作。
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嘛,誰都會這么選啊,實際上,我看到很多人,尤其是工作經驗還比較短或者在基層的人,對能看得到的東西非常在意比如,薪水高500、1000的,辦公樓是不是氣派….遠勝于對于工作本身和組織本身的關注。
職業初期選擇規范點的公司帶來的長期回報是要遠勝于薪水這些短期的回報的。
一,迅速提高職商
在越正規的公司越有體系,能培養今后發展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和職業化。
我曾經有位候選人告訴我,他原先在一家壟斷國企,他自己是名牌大學畢業,畢業直接被這家專業對口的企業要過去的,本人一直很努力,薪水什么也滿意,后來偶然的機會被派到供應商——一家五百強企業工作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原來現代職場是這樣的,也觸發了他的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跳槽到現在這家民企,無論是職級、工作范圍都有極大的提高,他說如果一直在國企干,憑他的努力,現在也是個中層而已,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樣的,更不知道自己應該往哪里努力。
二,掌握基本的職場技能
在不同的行業需要不同的技能,但在規范的組織里,基本技能要求會比較完備,你的視野不一樣,建立的標準和基礎就不一樣,在一些先進組織里用的很多技能,今后會在職場中長久受益。
S進的這兩家初創公司,所用的技術都是以他自己摸索,自學為主,也談不上規范的培訓和要求,在現在找工作時他就會發現,很多技術他并沒有用過,他說在面試時他常說的是,這個我聽說過,沒用過,我可以學…..
但是職場并不是“野路子”總能暢通的,公司不是學校,招聘熟手也不是新人,凡事都可以讓你學。
三,有較好的對標對象
一個人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定是比較出來的,倒不是應該攀比,而是人如果沒有參照物是很難知道自己的位置的。很多認不清自己的人往往是圈子太窄,眼界太小。
初入職場的人最好是有參照對象或對標的目標。
一個人想要不斷進步就要在身邊一直有比自己優秀的人。在涉世未深的時候,環境塑造著我們,我們極容易被環境影響形成我們的價值觀和職場觀。很多開始在不規范環境里成長的人到一定程度后就定了型很難改了,我們常說的“長歪了”,正如這位S,本來是位很優秀的碩士,在兩家希望撈快錢的公司工作過后,和我交流中就自然流露出想走捷徑,賺快錢,快速超越同齡人的看法,但深入一問,他才發現,很多看法只不過是受了原環境的影響,而他本人其實也知道沒有積累就沒有收獲的。
不是初創公司不能去,而是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也不知道這個業務的行業狀況,只是看到表面金光閃閃就認為自己運氣特別好,對未來過高期待大概率不現實。是以撞大運的概率去碰職場前途,對于年輕人在最寶貴的起步階段浪費的時間就太不值了。如果自身力量足夠了,未來還是可能有更多去創業公司的機會,拿得到的條件就差異很大了。
初創公司當然會誕生未來的王者,問題是你自己力量如何,能否hold住中間的起伏。大家都看著幸存者敲鐘上福布斯,不知道在這路上無數倒下的白骨累累,血流成河。偏偏職場小白從不會認為自己是倒下的那類。
很多在不規范的公司工作了兩三年后再找工作的人發現,職場價值不是升值而是貶值了,因為職涯初期如果一直在不規范的公司工作,很容易被認為已經養成了不太好的工作習慣,很多單位寧愿用一張白紙的應屆生了。如果對自己薪水和那些不重要的東西看得很重,在其實薪水被初創公司高估了之后誤認為自己能力,不愿意接受市場真正的價值評估。還是極有可能在不規范的公司打轉,長久以往,工作時間越長,當“年輕”這個資本也貶值了時,薪水就更不會漲了。
人生的路很長,剛工作時我們會覺得三年五年就是一輩子,但如果想到自己一輩子的職涯有可能是30年,甚至50年,認真選擇自己的路,短期降薪并不是什么大事,這正提醒我們正視自己的市場價值。職場的路有時像漏斗,你是向里走,越走越窄,還是向外走,越走越寬,取決于方向選擇,而不是努力程度。如果職場方向就選擇錯誤,很可能會向漏斗深處一路狂奔。
一個人一生是馬拉松,職場是一段段的接力跑,所有的經歷如果讓人得到應有的成長都是是寶貴的財富。如果在年輕時能提高眼界,提升見識往往是人生最大的財富,那人生的任何一段路都不會白走,當你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時,會越走越寬,人的價值也越來越高,收入和地位只是自身價值的附屬品。
感謝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景紅,專欄作家,亞洲知名獵頭公司仲望咨詢總經理, Linkedin領英2017最強檔案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