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終于接到了互聯網大廠M公司的Offer,但接不接Offer, A很糾結。
A今年35歲了,現在在一家中小型游戲公司N公司做策劃總監,N公司產品不錯,但這兩年大環境不確定因素太多了,N公司想上升也很難。A想看大公司機會,經過多輪面試,M公司倒是認可了A,發了Offer,薪水可以給足(上漲30%),但職級上只能是工程師,其實內部也只是個專員。
A非常糾結,他在N公司是帶40多人的總監,團隊有好幾個層級,到M公司什么都要自己做,不帶人,這個Offer雖然里子可以,但面子太過不去了。但放棄吧,35歲了,進大型互聯網公司難度越來越高,同等機會太少了。
今年疫情影響了很多行業的招聘,互聯網行業職位還是非常多,疫情對傳統線下業務沖擊巨大,對線上模式利好,各行業上線都在加速,疫情加速了數字化,網絡化的趨勢,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優秀的互聯網人才還是很搶手的。
互聯網行業總體薪資水平普遍高于其他行業,尤其是大廠財大氣粗。
我們很少操作50萬年薪以下的職位。有些傳統企業的人才經常在工作十多年后才有五十萬以上的年薪,中層以上才會用獵頭,但互聯網行業有些三十歲以下就拿到50萬以上薪水的很多,普通工程師也可能用獵頭才能找到。
但是對于互聯網行業錢也沒有往年寬裕。
今年招聘預算也收緊,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并不盈利,還在燒錢階段,在今年投資錢緊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很難獲得大筆融資。造血功能欠缺的企業今年壓力很大。優秀人才往大廠集中的情況比較明顯。
今年互聯網行業普通一些的職位用獵頭都少多了。大公司要求普遍提高,談Offer也比往年困難。
以前獵頭幫助的跳槽都肯定會漲薪,今年漲幅明顯趨緩,某些大廠如阿里之類降薪錄用是常態。
比薪水更難談的是職級。
對于小公司跳槽過來的人才,出現很多現象是:薪水有升,級別下降。
像A這樣帶40個人的總監跳槽到大公司,成為不帶人的專員情況并不少見。
如何選擇,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有絕對好壞。
但是好的選擇無非是從長遠判斷,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面子里子。
1,判斷能不能避險
疫情走勢如何和對行業的沖擊還沒有完全結束,當前情況下,肯定是大公司抗風險能力強,如果現在的公司后續乏力,選擇避風無疑是好選擇。
2,判斷能不能走寬
中國人年齡上去了都想做管理,而且管的人越多越好,但是在新時代管理方式在發生巨大的改變,人多已經不再是衡量管理能力唯一的標準。
互聯網大公司結構扁平化是普遍特點。一是系統完善,技術先進,管理層級就沒必要那么多,二是牛人太多,節奏很快,技術不是光靠熬年資就行的。
所以互聯網行業管理方式和傳統企業不同。
職級的上升通道清晰,大公司職級有清晰對標,相對公平,并不會因為管的人少就不被認可。
只是互聯網企業節奏快,年齡壓力大,如果敢于挑戰,年齡并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不想再奮斗了,不適合在35歲以后還在基層。
3,判斷能不能走遠
一個人職場能走多遠,要看積累,這種積累除了良好的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人脈。如果說任何行業技術方面的能力可稱為“數學能力”,而與人溝通,觀察力、敏銳度等能力就是商務能力。
進大公司好處明顯,人脈、平臺資源不同,見識不同。壞處是競爭激烈,而且如果不能快于同齡人晉升,很容易被定制化。
想要走遠,能有大局觀,有貴人相助,能適時抓住機遇都很重要,這些都不是“數學能力”。
如果自身情商較低,比較擅長技術,不擅長商務層面的發揮,在大公司很容易遇到中年危機。
A考慮再三,覺得現在帶團隊壓力很大,自己第一份工作在大公司,當時就一心想做管理,30歲不到就出來,雖然小公司給的職位高了,但他在大公司結交的人脈層級不夠。在小公司自己苦苦琢磨進步有限,大量時間花在帶團隊小朋友上,而小公司招聘的人員素質又參差不齊,管理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順利。
到35歲了,雖然是應該到了管理層的年齡,但回大公司也可以補上自己曾經人脈的缺失,A自信現在自己更成熟,在“商務能力”上很強,即使在N公司這種比較復雜的環境里也能混得出來,可以結識一批更高眼界的同事,補上人脈這個短板,未來不排除再次回小公司,爭取避險的同時能把職業走得更寬,未來期待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大行業里找到定位,走得更遠。
你遇到過這種現象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