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醫學與中醫學 第一節 一、心理醫學與中醫學 心理醫學屬于醫學。心理醫學是在學習、吸取各學科成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醫學,其中尤其是中醫學更是心理醫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醫學是新型的醫學,學習吸取中醫的精華是其特點之一,這是在對中西醫理論體系作了對比以后作出的抉擇。 心理醫學強調“人”的醫學和整體論醫學,所以特別重視中醫的整體論醫學思想,并將此作為自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指導思想,將中醫的重要學術思想和實踐方法貫穿在整個心理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之中。 二、今天中醫的世界地位 中醫是中國古老的、特有的醫學,是人類醫學寶庫中、一個有著精深博大理論和豐富實踐內容的偉大醫學。雖然在近代由于中國特定的國情和社會環境、致使中醫一度受挫;但自 由此可見,今天的中醫具有重要的世界第地位。 三、中、西醫學的理論體系。 綜觀世界上的醫學,可以分成兩大類型,即現代醫學和民族醫學。西醫為現代醫學,中醫為民族醫學。中醫是世界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民族醫學。 西醫有西醫的理論體系,中醫有中醫的理論體系,兩者有明顯的區別,各有所長;她們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成長起來的,各自為特定的歷史作出了自己的貢獻?,F在,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更新的特殊時期,因此對兩者的各自優勢,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和評價,以便對她們進行取舍和賦予新的內涵以及確立發展的方向。為此,就必須對兩者的理論體系作一系統的回顧和比較。 第二節 一、醫學的理論體系問題 醫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從這個體系中又不斷分化派生出各個子體系。原來曾經是獨立發展的地區性的小體系也不斷匯入總體系。 中醫是中國中獨有的一個完整體系。然而時至今日,中醫早已隨著華人出國而遠播洋,同時也帶回西醫的影響,所以近代的中醫已不完全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西醫似乎是一統的典范,但英美、德日…等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所謂中西醫學理論體系也只能是相對而言,絕對是難以界定的。以下主要就相對體系進行討論。 1,西醫的理論體系 西醫的理論體系可歸結為生物學的體系,這是一種建立在解剖基礎上的體系。醫學的對象是人,西醫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成為單純的生物或生物機器,看成為像機器的組裝、拆卸一樣,可以把人體還原為物理的、化學的單體。 解剖學使西醫認識了人體的結構:巨體解剖認識人體的系統和器官;局部解剖識別器官組織的層次;病理解剖發現了病灶;顯微解剖看到了組織的亞微結構;電鏡更深入到超微結構和分子結構?,F代的高科學技術使解剖達到了分子層次,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分子解剖,或說它是解剖學的延伸。解剖進入了細胞器、膜相結構和受體、受點的立體構型。由于解剖學的成就,西醫對人體結構的了解,似同對機器結構的了解一樣清晰。所以恩格爾說:可以把人體還原為單體。這就是“還原論”理論的實質。 以上就是現代西醫的醫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淵源。 2 中醫的理論體系可以歸結為“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體系。這一體系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以及人類自身實踐的經驗體會和對自然現象的分析判斷。根據這些實踐,人們發現,人類的生老病死、健康長壽無不都與大自然的晝夜冷暖、陰晴圓缺、風寒暑濕燥熱,地理環境,水文氣候息息相關。這自然不僅是地球上的自然,也包含廣袤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的一統整體。合則生,青春常駐,健康長壽;分則衰老死亡,疾病叢生。天人合一還包括人類機體內部環境的和諧統一。人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這一巨系統內還包括眾多的子系統;而人本身又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所以中醫把人體稱為“人體小宇宙”。在人體內也存在“合一”。 簡括地說,中醫的理論是“合”;西醫的理論是“分”。 二、中西醫理論體系比較 中西醫理論體系的差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㈠宏觀與微觀的差異。 中醫的理論體系從從宏觀著手,從宏觀基礎上理解人類生老病死的規律,在宏觀上將人類與宇宙聯系。對具體的個體則又看成為“人體小宇宙“,同樣用大規律加以認識。中醫的觀點特別強調整體平衡;而整體平衡的重心就是陰陽平衡。在陰陽總平衡下又分出:內外、表里、虛實的各別平衡。平衡與失衡是相對的、動態的;平衡與失衡組成一對矛盾。在正常情況下,不平衡(即失衡)是短暫的、零散的,處于次要地位,恢復平衡則是快速的、持續不斷的,占主導地位;所以從總體看,人體是處于平衡狀態,即處于穩態。人體的穩態,尤其是內穩態,是人體健康和生命活力的重要標志。(從哲學觀上看: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 西醫的理論體系從微觀著手;其重點在于論述、研究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和局部。西醫對微觀有透徹的了解。這一體系對以往的醫學深入發展,形成根基深厚的基礎科學起著重大的作用,為臨床提供了扎實的、有力的數據和詳盡的實驗資料、基礎理論。以往,反映一個臨床醫生的基礎理論扎實與否的“三理一化(指病理、生理、藥理和生化)”就來自微觀研究的成就。但今天過分偏重于微觀,也會帶來了另一面的弊端。由于現代科技的高度發展,知識累積之廣、深、細,技術要求之高、精、尖,科室門類之眾多、龐雜、量大,致使即便是一個精力再旺盛的人也難以達到門門精通、類類熟悉;這就決定了任何一個個體、在其一生中能夠精通的只能是一個部門或一個局部;這樣,久之,慣性就會使一個專攻一個專業(一個點)的專家就只見到自己局部的重要而過分予以強調,從而也就會忽略整體;只熟悉和精通自己的專業,而疏漏和輕視左鄰右舍的專業以及忽視全局整體的重要性。西醫的重微觀特點,帶來最大的局限性是過分強調“病灶”而忽略“病人”整體,從而也就造成了“只見病灶不見人”的弊端。 ㈡診斷學上的差異 由于宏觀、微觀方面的差異,也就決定了診斷理論和治療方法上的差異。診斷是治療的依據,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和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西醫治療的對象是“病”,這病來自診斷。中醫治療的對象是“證”,證通過辯證獲得。 西醫診斷重在確定病灶和病原,并由此創造發明了一系列診斷儀器和工具:顯微鏡、X光機、心電圖機以及A超、B超、CT、ECT、內窺鏡、核磁共振、核素掃描等等……,從一般到高精尖乃至極其復雜的診斷手段和儀器。這雖然無疑給臨床提供了強有力的診斷武器和科學的依據,反過來又為醫學理論積累了大量使人信服的的數據和資料,從而促使醫學向高層次發展;然而,儀器使用得多了,就容易產生醫生過分依賴儀器、輕視和忽略臨床檢查的弊端,使診斷的正確率逐漸下降。此外,任何的儀器檢查都有個操作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問題,和其對臨床知識和臨床規律的掌握程度的配合問題,以及儀器本身的誤差精度問題;而臨床醫生對儀器的性能、知識的了解程度、和能否正確地理解、解釋儀器顯示的圖象、數據、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正確判斷,對做出最后的診斷結論又有極大的關系;這些都需要兩者密切的結合。兩者的背離,很容易造成判斷的失誤和診斷結論的誤導。在生物醫學模式時代,疾病以生物學的損害為主,機體有明顯的病灶存在和生理、生化指標上的異常,此時用儀器檢查,確實對診斷的確立有極大的作用。但今天,醫學模式發生了轉變,形成了大量心因性的疾病,以致使儀器檢查對于這些新的病譜、病種,也就是由于心理社會因素應激所引起的疾病,幾乎已無能為力。又由于臨床醫生和儀器操作技術人員因分科太細、太專、知識面的太專一,致使臨床和實驗的脫節日益加深,導致判斷的誤差日益增加。 中醫的診斷從整體著手,依靠自身的感官,直接用望問聞切作為辯證的手段去獲取第一手的資料作為診斷的依據。這就避免了西醫的弊端。 中醫的診斷依據是直接的、第一手的感性資料,這些資料對于“證”的診斷要比用儀器獲得的資料更為有用,對“施治”更有針對性。目前中西醫師結合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傾向,即所謂:“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是有問題的,它不包括在本文提倡的概念中。這種“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實質,只不過是用用中醫的成藥或湯頭歌曲的湯藥,而完全抽去了中醫“辯證施治”的核心精華;把“辯證施治”改成了‘辯“病”施治’,完全違背了中醫的本意、核心。這種傾向實際上是一種西化的中醫,而不是原來的中醫。 當前醫學已從生物模式向心理模式轉變,中醫的宏觀辯證診斷就具有更大的優越性。中醫的診斷主要是確立人體的不平衡所在,確立是虛還是實、是陰虛還是陽虛、是在表還是在里、在營衛還是氣血,由此來進行“辯證”然后“施治”,以糾正失去的平衡。平衡恢復,機體就達到健康。中醫這種從宏觀著手的辯證診斷,刪繁就簡,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㈢治療學上的差異 西醫治療學理論的根本點也是針對“病灶”而立;所有治療手段和用藥的目的,都是為了消除病灶?,F代西醫、西藥的發展進入了分子藥理學領域,其藥物有十分明確的的作用點,效力強大,療效迅速,某些藥物的作用幾乎達到了“立竿見影”的地步;西醫的某些手術治療直接挽救了一些垂危病人的生命;器官移植延長了病人的壽命。這些是西醫治療先進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負性的一面:藥效越強,其安全度越小、毒副作用越大,掌握就越難;而手術治療和創傷性的檢查會帶來對機體的損傷和具有潛在的危險。此外,在今天模式轉變的時代,西醫治療對一些由于心理社會因素、應激所引起的的心因性疾病和心身疾病以及一些找不到明顯病灶的病人、就顯得無能為力或療效極差。 中醫的治療理論并不依據“病”,而是根據“證”;凡一個有主訴不適的病人,不管其有無病灶都可以經過辯證,根據證然后歸入臟腑氣血、陰陽五行、表里虛實而進行“施治”。根據中醫觀點,一些人即使患的是同一種西醫概念的“病”但由于其心理素質、承受力和體質狀況的不同,其主訴的不一樣,在望問聞切的辯證中就會具有不同的“證”;而另一些患西醫概念的不同的“病”,也會由于上述的原因而會具有同樣的“證”。中醫是根據證治療的,所以前者雖是同一種病,但治療可以完全不同;而后者雖不是一種病,而治療卻可以一樣。這就出現了現在人們所稱呼“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新名詞。中醫的這一學說,豐富、開拓了醫學的思路,也擴展了中醫自身的概念。 中醫辯證施治的優越性越來越多地被國外所接受,法國稱中醫藥為軟醫學,因為中醫用的是自然療法;相對應稱西醫為硬醫學,因為西醫的化學合成藥有很多毒副作用,西醫的手術會給機體帶來附加的創傷、損害。 西醫的治療過分強調病灶和只注意治療病灶;中醫的治療針對病人和整體。這就是中西醫治療學上的主要差異。 ㈣保健學上的差異 西醫的預防醫學和保健學是針對“病”和軀體健康而形成的理論學說,因而其內容和方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針對傳染病的三大環節(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染環節和保護易感者);②定期作軀體健康(不包括心理健康)檢查;③對病強調“三早”(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④針對外環境開展衛生運動。 中醫的保健醫學 中醫提倡“攝生”的概念,是中醫重要的保健醫學概念;中醫保健提倡“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心身同步鍛煉以強健體質、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提倡: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形與神俱、精神內守以保持心身健康。中醫提倡的攝生,不是消極的防病和單純地要求不生病,而是更高地要求:與“鶴鹿同春”,與“松柏長老”,“度百歲乃去”。 第三節 中西醫的成就與發展趨勢 一 ㈠西醫的成就 西醫對近代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世紀舊社會的瘟疫、傳染病幾乎已被徹底消滅;使人類的體質和健康狀況發生顯著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的食物結構;建立了系統的營養學;近代發展的遺傳學使人類一出生就開始優生優育;器官移植挽救了瀕臨死亡的病人,延長了他們的壽命;醫學生物工程的進步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體質和使之長壽,也改變了自然、改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鏈。西醫在這些方面的功績成就要比一般的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大得多。 ㈡西醫的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模式發生了轉變,而尚未隨之轉變觀念的西醫就顯出了她的不足?,F代西醫面對大量新出現的新病種、新病譜,就顯得措手不及、難以應付、發生了困境;尤其是面對心理學和社會學范疇的新課題,西醫原有的理論、觀念都已顯得不相適應。西醫觀念中只見病灶不見人的醫學思想、既容易造成與要求日益增高的病人間的隔閡,而又因忽視了整體、忽視整體調節,致使其對現代大量出現的心因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效益與正確性大為降低。西醫中單純依賴高、精、尖儀器的檢查,既查不出心因的癥結所在,發現不了心理功能上的紊亂與障礙。更解決不了人們的心身雙重障礙。這些問題,在西醫隊伍中也已有人察覺到問題的所在而正在逐步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方法,例如美國加爾福尼亞大學教授、預防醫學院院長奧尼什、就創立了以運動和素食為主的順勢療法(homocopathy)來治療冠心病。但這只是一些局部的、點滴的改變,其根本的理論體系未曾變動(要變也難)。 二、中醫的成就與模式轉變后的中醫 中醫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其子孫后代繁衍,人丁興旺(當然今天又作別論)靠的就是中醫,靠的是在經典中醫理論、中醫醫學思想指導下的中醫中藥。雖然現代中醫的發展和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以及看到自身理論的正確合理的科學內核,也借助于西醫科學的發展而獲得的;而且西醫的微觀成就也給中醫增添了加深認識的手段和武器,使之進一步識別了虛證與西醫研究中的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關系,從而在調治虛證時有了更廣闊的余地和手段;但最根本的實質、依靠的仍是中醫本身的內在價值。 在現代醫學模式發生轉變后,心因性疾病大量增加,中醫的優越性更日益顯露,中醫的成就,就更日益突出;中醫較之西醫具有更明顯的作用與地位。中醫內因病因學中的內因七情、臟志學說與心主神明等理論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中醫的宏觀觀點:“天人合一“以及整體調控的醫學思想、理論體系,更符合高科技社會、高信息時代新醫學模式中的新病譜、新病種的診治需要和具有強大的效力。 綜上所述,中西醫各自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和自己的理論體系以及各自的歷史發展軌跡、特征和貢獻。但當歷史進入高科技、高信息、高度競爭的時代,西醫的觀念就顯得滯后,因而就必須改變,西醫的理論體系也必須更新;而中醫的觀念和理論體系卻顯得與時代的步伐合拍,中醫在實踐中取得實際療效的診治方法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以下重舉例 病例 這一病例很可以說明當前中西醫的現狀與差異所在。 第四節 一、學習整體論觀點 人體是個整體,醫學對人體的疾病與健康的處理必須從整體出發予以考慮;尤其是現代社會,心理社會因素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更離不開整體。從上節病例舉例來看,西醫療效之所以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只見病灶不見整體之弊端,只管了病灶的診斷的正確性,而忽略整體的分析,只注意局部病灶的處理而忽略整體心身的調治;只看到抗癆藥的藥理作用,而無視機體免疫抗病的潛力;更未注意心理因素的作用與地位。 中醫的核心思想和理論體系觀點是從整體著手,由此看到了疾病發生中的正與邪的整體斗爭中的雙方態勢與陰陽平衡、虛實的所在,從而使治療不拘泥于病灶、重調治于整體。上述病例之所以有效,完全是取決于中醫整體論思想觀點的指導所得。這也完全可以證實中醫整體論醫學思想的意義與作用及其“辯證施治”方法的優越性。學習中醫整體論醫學思想將會給現代醫學帶來新的活力。 二、學習吸取中醫學中有用有活力的術語 有些人對中醫的理論體系咬文嚼字,非議紛紛,認為中醫的理論體系需要“解構”,中醫的概念術語需要“重建”,中醫的語言要改造成“國際性的語言”。實際上這表現是對中醫學的無知和對祖國語言的淺見。中西醫各有自己的特長和優點,必須相互學習、取長補短?,F代的中醫已經學習了很多近代西醫中很多先進的科學和方法,掌握和采用了相當一部分西醫的概念和術語;因此西醫也必須而且應該學點中醫學中有用的精華理論和術語以補充自己的不足,豐富自己的詞匯、概念和理論。 中醫學中的很多概念、詞匯和術語,實踐證明是有生命力。例如“陰陽”這一術語就曾被德國學者應用于“ 三、學習中醫的理論體系的精華 本文從中西醫理論體系及其歷史演變研究著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對這些理論體系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對比。中西醫在總體上的差異,主要是宏觀與微觀問題的差異;中醫強調的是宏觀,西醫看重的是微觀。由此出發,本文著重從臨床角度和臨床實踐進行了探討研究,重點論述了診斷學、治療學以及預防保健學上的差異;從中發現西醫的不足,和中醫優越性之所在。由此可見,在現時代,原有的生物醫學模式及其體系、理論、觀念與新時代的要求已開始發生背離,產生了困惑;而中醫的理論體系、觀念卻符合了時代的需要,發揮了她的優勢,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現在我們所了解和見到的還僅僅是中醫點滴的部分的事例;我們相信只要深入學習下去,定會發掘出更多的中醫精華,所以此不僅僅是古為今用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繼承、發揚和廣大的問題;隨著研究、學習的深入和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以及理論的發掘深化和創新,中醫及其理論體系定將會發揮和顯示出強大的作用和生命力。 四、從繼承中醫精華中發展壯大心理醫學。 以上論述的中西醫和中西醫學理論體系,是指原有的中醫和原有持生物醫學模式觀念的西醫;新崛起的心理醫學是完全不同于生物醫學的醫學,她們的主要不同點是醫學思想和觀點。心理醫學是在新時代、在同時學習了中醫學和中醫的理論體系和觀念后,發展成長起來的。因此心理醫學的理論體系也特別強調整體、強調“心理”和心理的主宰,她與中醫理論中的“天人合一”“人體小宇宙”(或稱之為“人天觀”)的醫學思想完全想吻合;心理醫學中的“心因”及“心因性”的概念也來自中醫的內因七情和“臟志”“情志”學說或就是這些學說的移植。心理醫學是一新崛起的醫學,為此,她還必須大力和深入、深化學習中醫學,研究中醫學,從學習研究中吸取精華、發展自己。 與此同時,心理醫學的發展,尤其是心理醫學對“心理”本質研究的進步和了解、發現、發展,也必將有助于和推動中醫學的發展;在這一意義上看,心理醫學與中醫學有著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