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股市最時髦的說法便是某某股票出現資金凈流入多少多少,某某板塊資金凈流出多少多少,投資者趨之若鶩。然而這一說法有何依據,是否準確,卻乏人深究。關于資金的流入流出,多為咨詢機構主觀推斷,并不足以被投資者采納。
現在的投資者,對資金給股價帶來的影響認識深刻,大家都知道錢多了股價會漲,錢少了股價會跌,但是對于某一個股票或者板塊的資金流入流出,似乎遠沒有投資者聽到的那么簡單。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股票全日成交1000筆,共計1000萬股,成交金額1億元,那么這個股票資金流入多少,流出多少?很明顯,買入方共計投入資金1億元,賣出方共計拿走1億元。該股票的資金凈流入流出,一定是零。有人說,咨詢機構口中的資金凈流入或者凈流出,都是指機構資金,那么請問,盤面放著兩筆成交,一筆10.05元成交10萬股,另一筆9.98元成交1000股,哪個是機構資金流入,哪個又是機構資金流出?
早前有上交所出售的機構席位成交數據,還是兩天前的,但后來據說這個數據也不讓賣了,于是咨詢機構便將大單認為是機構資金,小單認為是散戶資金。但是現在機構買賣股票也不是一張單子一口吃,也是一點一點買入,偽裝成散戶。況且現在開設和利用拖拉機賬戶已經毫無難度,電腦自動隨機分配買入數量也是各大交易軟件的基本功能,故從成交筆數也不可能看出任何端倪。本欄以為,所謂的大單,有兩種原因,一是莊家刻意對敲導致,二是散戶群情激奮,短時間蜂擁入場引發,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可能看出真正的莊家意圖。
此外,就算大單成交真是機構所為,這又怎能知道是主力資金流入還是流出?有人說,如果是賣盤先放在那里,然后買盤去買,就是資金流入,反之便是流出。但事實上,不少主力資金出貨時先將籌碼堆積在某一整數價格,然后假裝沖關,同時在這一整數價格下方一兩分錢的位置不斷小單掛單賣出,碰上豪爽的大散戶或者看好的投資者數量多些,一口咬掉整數關口的大單也并不少見,那這又是主力資金的流入還是流出?
股市規模越來越大,資金來路越來越多,莊家也常有折戟、舉杠鈴的難處,就算跟上莊家也未必能夠賺錢,何況這個莊家的操作還純是咨詢機構自我分析出來的,投資者據此操作,最終必然敗多勝少。12月22日網上盛傳王亞偉買入明星電力,企圖爭奪基金一哥,看看這兩天明星電力的走勢,投資者應該反思,王亞偉的操作,怎會如此及時地見諸公眾,是真是假,值得深思。(周科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