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二類卷以上的不二法門
一、關于2006年高考語文作文議論類文章評分細則
1.在切合題意的前提下,凡說理表達基本過關、觀點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實的議論類文章,可以按42—45分檔次賦分。
2.凡在“三基本”的某一方面達到較好級別的,賦分可以提高一個檔次,依次類推。
3.對于借助隨筆、雜感甚至雜文樣式表達思想闡發主張的議論類文章,要反復審讀,謹慎賦分。凡那些能夠做到思想深刻、議論風生、縱橫捭闔的特別優秀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直至滿分:凡那些只會借助隨筆或雜文寫作形式,而思想蒼白、議論平淡、缺乏層次的文章,不能誤判高分,而只能按一般議論類的文章標準去如實賦分。
4.考慮到議論類文章的立意,多為解釋“提示語”(材料)的文章,因此,凡能采取比較新穎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說“提示語”的內涵與精神,便可視為有亮點,提高兩個檔次向上給分。
5.由于多數議論類文章偏于簡單舉例且用例較多,因此,凡有如下情景即可視為有亮點,可以在54分向上判:選取比較新穎、生動、有個性的材料作論據,而不是盡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夠有論證層次,并不平面展開,不機械重復,每一例都能顯示一個小論點或層層遞進的。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在高考議論類文章的寫作中,觀點的深刻、材料的新穎、論證的有層次性、語言的生動是一篇議論文得高分的必備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的考生關心社會生活,對社會現象能夠有自己的思考,經常嘗試以社會現象為材料分析存在的根源及解決的辦法。能夠多角度的觀察思考問題。
當然,對大多數同學而言,首先必須解決的是議論文審題立意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議論文該如何來審題立意。
二、議論文的審題與立意
(1)從抓關鍵句入手。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結語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讀這則材料,就要注意貝利先后兩次回答“下一個”時所處的情景,要抓住最關鍵的句子“下一個!”思考,初露鋒芒說“下一個”,表現了他的不滿現狀;而第二次是在踢進了一千多個球,成為舉世聞名的球王之后說的,這就更表現了他的永遠進取,奮斗拼搏的精神。抓住這一點立意即可。
(2)從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系,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烏鴉因羨慕老鷹能從山上俯沖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于是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么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2006年全國卷(乙卷)]
烏鴉為什么抓山羊失敗?因為它不顧自身條件(身子太輕,爪子不如老鷹鋒利),盲目模仿老鷹,哪有不失敗之理?從原因入手,可立意為:盲目模仿別人,就如東施效顰,難免遭致失敗。當然,也可從小孩稱贊烏鴉“它也很可愛啊!”分析原因立意。因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烏鴉,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戰,勇氣可嘉!從此處立意,更容易寫出新意。
(3)從作者情感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貶斥之情溢于言表。對想接上斷臂在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贊賞態度。據此可立意為:應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傾向,立意為:堅持就是勝利或攻書莫畏難。就明顯偏離題意。
(4)從辨明關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如學與問)、主次關系(如奉獻與索取)、取舍關系(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系(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系,有利于立意構思作文。如:
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于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于林中。十幾年后,鹿群由四百只發展到四萬只。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有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系,鹿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為: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境的關系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于是體態愚笨;后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于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總之,根據材料寫作文,審題立意,不能偏離材料自行確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從材料出發選擇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幾中方法不是孤立運用,而是相互聯系、綜合使用的。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選擇構思作文。
三、學會提煉分論點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
中心論點確定之后,如何展開論述,這是最犯難的時刻。搜腸刮肚,無理可講,蹙眉咬筆,難下一言的現象極為普遍。即使勉強成篇,也大部分空洞無物,或直通通地擺論據,或貼標簽式地下結論,更有甚者東拉西扯,越出中心論點之軌。究其原因,在于我們認識的模糊,思維的混亂,理論水平的低下,析理方法的缺乏。如何圍繞中心論點提煉出適當的分論點?首先,要學會通過對中心論點的分析,界定中心論點的內涵,確定中心論點所涉及的范圍,以及弄清作文的要求。這是能否正確提煉分論點的前提條件,也是防止犯偷換論點、轉移論題錯誤的關鍵。其次,要懂得根據中心論點提煉分論點,是對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析的結果,是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相關性(相同、相異、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結果,是以果(中心論點)推因(分論點)的思維過程。
在此基礎上,可以掌握以下幾種提煉分論點的方法。
一、設疑法。即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提問思路來提煉分論點。如以《談風度》為題作文,可借助此法設計分論點:①風度是一種美德,一種富有教養的臻于完善的氣質和風采(是什么);②有了風度,能受到別人的敬重,人與人之間增進愛心,有利于和睦相處(為什么);③要有風度,須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摒棄粗俗言行,自覺培養良好的風度(怎么樣)。
二、分類法。在論述過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闡明幾個并列的理由時,就應該分門別類地提煉出幾個論點來。如以《貧困也是一筆財富》為題作文,可借助此法設計分論點:①貧困可催有志者奮發圖強,改變命運,窮則思變;②貧困可以培養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條件;③貧困能增長人的能力,人的許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鍛煉出來的。
三、層進法。是依據“逐層深入,步步推進”的思維模式來提煉分論點的。如以《當學生干部的得與失》為題作文,可借助此法設計分論點:①闡明當學生干部的職責;②分析當學生干部而產生矛盾的兩個方面:a、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b、工作多會影響學習;③闡明克服當學生干部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方法。
四、對比法。即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況加以對照比較,從而從正反兩個方面提煉分論點。如以《如何估價自己》為題作文,可借助此法設計分論點:①正確估價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不斷努力,不斷前進;②過高地估價自己,瞧不起別人,剛愎自用,不思努力,就會停滯不前。
五、辯證法。是依據辯證思維的法則,采用多角度、多側面的方法,由點到面,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地提煉分論點。如以《學與問》為題作文,可借助此法設計分論點:①學而知、學而廣,勤學與好問是連在一起的;②不能問者,則學不能進,不能學者,則不能有問。
以上歸納的幾種提煉分論點的方法,為了介紹的方便起見,將它們分開來講述,其實,在實際的運用、操作過程中,往往是交叉、綜合使用的。如“設疑法”與“層進法”就很難明確地分開來,“對比法”與其它各種方法均可交叉使用。只要我們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掌握好圍繞中心論點、提煉分論點的原則,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四、議論文開頭方法
好的議論文開頭的要求:
1.要明確中心論點
2.要精巧
3.要有文采
例:有一種包容,源于勇敢。(04年北京卷《包容》)
例:人生彎彎曲曲水,世事重重疊疊山。熱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艱難后的從容。(05年湖南卷《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例:我們總是感慨自己看不清命運的臉,彷徨在熙熙攘攘的乖舛間,俯瞰七彩的橋面,心中早已悵然不已。朋友,莫讓浮云遮望眼。(06年浙江卷《莫讓浮云遮望眼》)
例:如果賜予我廣闊的藍天,我會在遙遠的天際翱翔;如果給予我清澈的碧水,我會在深沉的海底漫游;如果贈送我巍峨的高山,我會在險阻的峭壁上攀登。(學生習作《征服生命,我欲攀登》)
三、常用的開頭方法
1、開門見山法
這是用率最高的一種方法。即在文章的一開頭就與全文的中心論點保持一致方向,不是亮出觀點,就是導出觀點。如,“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下:……”(《改造我們的學習》)本文用一句話,開門見山,既提出了問題,又表明了中心論點,簡明明了。
2、故事導入法
也就是在開頭先講一件事情,然后就此時展開議論。如,”《中國青年報》介紹了發生于廣西的‘小仙姑’奇案。這小仙姑能夠‘手摸治病’,食物經她一摸,就是靈丹妙藥。摸一摸,收費三角。成千上萬的人擁向小仙姑,最高一天達8000人……“(《小仙姑不必臉紅》)開頭就講述一件事情,作為全文立論的依據,這就使得文章說理有椐,議論有本。
3、釋題入篇法
于文章開頭,就將標題或相關概念的含義解釋一下,從而明確全文的中心論點。如,“我國字很早以前就有‘自強’一詞了。《易經.上乾》說:‘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就是自己努力向上。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應具備的品質是: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負,而要自強。”(《自強.自負.自卑》)文章開頭準確解釋概念,給人印象清晰明確。
4、欲進先退法。
即在議論與傳統觀點相對的觀點時,為了不致引起讀者的誤解,文章開頭先肯定傳統觀點(退),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進)。例如,“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確實有道理。但是,反過來說,成功乃失敗之母,在某種情況下,此話也講得通。”這種開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有新意,自然有吸引力。
5、引用名言法。
在作文開頭就直接引用一句名言警句或成語等,并且用這句話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如,”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他的話很有道理,對我們很有啟發性。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上,我們都應該牢記這句至理名言。”(《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文章開頭所引用的魯迅名言是全文的中心論點,貼題,集中,統領全文內容。
6、設問開篇法。
就是在文章開頭,先就要議論的問題提出疑問,然后在回答問題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90年代的青年,我們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美?什么樣的美才市真正的美呢?繁華似錦的春天,碧綠如茵的草坪……這是大自然的美,它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陶冶我們的情操,自然美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環境美的一部分,但并非最主要的美。那么,什么才市我們應該追求的美呢?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人們生活中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心靈,美的生活方式,這才識我們所追求的最主要的美。”(《青年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美?》采用設問,引起讀者注意,然后自問自答,在釋疑中自然推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7、巧用修辭法
A.比喻生輝法
例1、自負,像一個泥潭,陷進去就難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難以把希望之火點燃。所以,我們既不能自負,也不能自卑。(《自負與自卑》) (生活現象)
例2、愛心如三月的春風,能喚醒沉睡的生命;愛心如久旱后的甘霖,能滋潤龜裂的心田。請把你的愛心留下,請把你的愛心帶給他人。(《把愛帶給他人》)(自然現象)
效果: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
注意:1、有相似點。2、用作比喻的淺顯常見的事物常來自于寄寓某種哲理的生活現象或自然現象。
B.排比點題法
例3:科學家的意氣,讓他們登上學術的高峰;工人的意氣,讓他們不畏艱苦的條件;學生的意氣,讓我們擁有勃勃的精神。意氣當它代表人類堅韌的意志和寬廣的氣概時,是亙古不變的美德,是永遠經典的操守!(06年湖南卷《談意氣》)
例4: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打擊,那么,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于曠野要經歷千萬里奔跑的錘煉,那么,那奔騰萬里為夙愿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于世,成為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舍我其誰的意氣就是他們成功的基石。(06年湖南卷《談意氣》)
效
操作提示:(1)緊扣題旨
實戰演練一
請以“幸福”為話題,選用以上兩種開頭方法,寫一段議論文的開頭。
示例一:幸福是一只淘氣的小鳥,當你苦苦地尋覓或守望她時,殊不知她就悄悄地棲落在你的肩頭,只是由于你的左顧右盼而忽視了她的存在。幸福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示例二:幸福是課堂上老師一個贊許的眼神;幸福是放假時母親在村口翹首以盼的身影;幸福是茫茫人海中陌生人向你展開的一個淺淺的微笑。幸福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真心去感受。
C.引用名言法
例5:席慕蓉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記,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銘記。我們乘坐各自獨有的船在左岸與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記該忘記的,銘記該銘記的。(05年四川卷《在忘記與銘記的兩岸》)
例6:《出師表》有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這一親一疏,導致“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來,勿以親疏論是非。
效
操作步驟:名言 + 過渡語 + 論點
注
實戰演練二
請以“寬容”為話題,運用“引用名言法”寫一則議論文的開頭。
示例:“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實屬至理名言。其實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我們自己。給別人一些空間,你獲得的將是一片藍天。讓我們擁有這片藍天,擁有寬容吧!
D.對比引入法
例7、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沒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反之,那些懶惰昏庸的人,就難得成就事業。由此,我們可以說:勤則成事,惰則敗業。(《說勤》)
例8、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立諫言者事業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禍國殃民而遺臭萬年。(《忠臣的聲音》)
效
注
實戰演練三
請以“人生的價值”為題,運用“對比引入法”寫一則議論文的開頭。
示例:
友情提醒
例9、當過勞死逐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當知識分子英年早逝不再成為新聞,當小學生把睡一次好覺當成一種夢想,我們是否應該大聲疾呼:注意休息,學會休息?
當“水稻之父”袁隆平跳起踢踏舞,當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活躍在球場,當IT業的驕子們也擂著鼓為足球吶喊,你是否會發現生命的一種和諧之美?
古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誠哉斯言!(06年“生有所息/生無所息”之《生命不是永遠張開的弓》)
1、 可單一,更要綜合。
五、對事實論據進行切合主題的分析議論
1、 點題、破題,對事實論據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2、 對于可以多角度進行立意的事實論據,據題進行分析、議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例:現在已七十高齡的都貴瑪大媽獲得了2006年“中國十大杰出母親”的殊榮。回想當年蒙古草原上19歲的姑娘都貴瑪,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活資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依然收養了28個無依無靠的棄兒,傾盡畢生的精力讓這些與她沒有一絲一毫血緣關系的孩子健康地成長起來。
2)話題“愛”,請補寫事例的分析議論
——是什么力量讓這位花一般柔弱的姑娘承擔起如此龐大的責任?是什么力量讓這位花一般柔弱的姑娘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化身為遮風擋雨的大傘,將柔弱的孩
子們擁入自己溫暖的胸懷?——那就是愛的力量!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能比它偉大!
3)話題“毅力”,請補寫事例的分析議論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人們克服一切困難,那么這種力量就是“毅力”。有了頑強的毅力,所有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有了頑強的毅力,面對層層險阻,你才可以依然唱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豪邁之歌。
例證示例:以“珍愛生命”為題,給以下事實論據補寫分析議論。
1、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生與死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完成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上天對她似乎很不公平,她沒能和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她沒有放棄,更沒有找借口讓自己隨隨便便地活著。她珍愛自己的生命,用盡自己一切的力量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2、
——丈夫知道自己生存的希望很渺茫,但他深知生命的寶貴,便把對生命的追求寄托給妻子和她腹中的孩子。是他飽含鼓勵與溫情的話語支持著懷孕的妻子在困境中看到生的希望,珍愛生命使生命得到了延續!
3、
——在她戰斗的崗位上,她奉獻的不僅是自己的力量,還是自己的生命。她用她那柔弱的肩膀阻擋那在我們這泱泱大國肆虐的病魔。她這是不珍愛自己的生命,放任自己的生命被病魔蹂躪嗎?不,她是舍身成仁。因為,她珍愛并不只是她自己的生命——她珍愛的更是所有人的生命!
4、大學生馬加爵因為打牌時同學的一句“人渣”,他竟用極其殘暴的手段無情地結束了4個人的性命;被捕后,父母請律師想方設法挽回他的性命,但他拒不接受,一心想著死。
——他無視他人的生命,剝奪了他們生存的權利!他更漠視自己的生命!漠視生命的馬加爵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后不僅在人們的唾罵聲中死去,還給自己和別人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落了個“千古罪人”的罵名。想想李歡和霍金吧!只有珍愛生命,才能獲得成功的希望,才能體現人生價值啊!
5、
——其實,敢死,固然精神可貴,敢活有時比敢死更為可貴。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愛生命:好好地利用它、充實它,讓這寶貴的生命,散發出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的真正價值。
六、分析語段,巧作議論
不同性質的語段,該作怎樣的分析說理呢?下面舉例說明之。
其一, 對陳述原因或結果的敘例語段,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作結果或原因的探究說理分析。也即運用“因果分析法”,進行“因果對舉”。例如語段①(高二學生習作):
磨難,能歷練人生。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后黯然退出體壇,卻又另辟天地,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磨難,能帶領人沖破黑暗,綻放光彩。
這一敘例語段,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中間列舉貝多芬、司馬遷和李寧三個例子來證明論點。毛病是在例子和論點之間缺少分析語言。那么,怎樣展開議論呢?閱讀語段,我們發現,“三位人物的在磨難下的結果”已告知我們了,而對于原因則只字未提,所以,我們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較好地架起事例與結論之間的橋梁,達到“敘”為“議”服務的目的。經指導后,學生改文如下:
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于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開創了自己的事業,讓李寧牌系列運動用品風靡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于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要勇敢地走過去,前方是另一片藍天。】
“【】”處添加的分析文字,針對每個事例分別作了原因探究,并構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難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因為排比句的運用,增強了說理的力度,氣勢充沛,這樣,就使結句的論點順利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添加因果分析的議論文字時,最好用上導引詞“之所以、是因為、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領思維的作用,更可以使說理層次分明。
其二、對陳述事物或現象的敘例語段,我們可以從事物或現象的反面假設分析之,并推出假設條件下的結論,從而來證明論點的正確與荒謬。也即運用“假設分析法”。例如語段②: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蛋,當你畫了一個,再去畫另一個時,形態又不同了。即使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態也有很大的區別。只有把畫蛋的基本功練好了,才能畫出更好的畫。” 達.芬奇老師的諄諄教導,說出了一個真理:基本功訓練很重要。由于達.芬奇從師階段培養了扎實的畫畫基礎,他后來成為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卓越的畫家。
這一語段陳述了達.芬奇的奮斗結果并且作了簡單的原因分析,應該說有“敘”也有“議”。但說理是可否再深入一點,再透徹一些呢?那么,我們不妨從事例的反面進行假設,即如果達.芬奇從師階段沒有打下扎實的畫畫基礎,那他會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卓越的畫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樣,不就從反面證明了“基本功訓練很重要”這一論點嗎?經過如此的一假設,說理顯然深入了許多。添加假設議論如下:
【試想,他沒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不能從不同角度觀察到同一對象的細微差別,不能發現創作對象隨著光影、色調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認識到“世界上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雞蛋的”,他能創作出被譽為世界畫壇一絕的《蒙娜麗莎》嗎?那“神秘的微笑”決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來的。干什么事,都要從打基礎開始。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也是達.芬奇畫蛋的故事給予人們的深刻的教育意義所在。】
其三、對事物或現象有所褒貶的敘例語段,應引導學生運用辨證思維,用“發展的、聯系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去重新審視,進行辨證分析。這樣可使說理全面、深刻,而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絕對地看問題。例如語段③:
杭州的西子湖畔的岳飛墓前,跪著四具白鐵鑄的人像,那是南宋的賣國投降派秦檜、王氏、萬俟和張俊等四人。游人來到這里,總要在跪像前吐唾液甚至甩鼻涕、撒尿來表示對奸臣的強烈憎恨。
這一語段表達的是游人對賣國投降派秦檜等人表示憎恨之情的方式,屬對事物的“貶”。那么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法中“一分為二”的觀點,對游人“貶”的情感、“貶”的方式、“貶”的效果重新審視,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引申分析如下:
【唾面,是古人鄙視、蔑視的侮辱性舉動。對幾個遺臭萬年的壞人表示鄙視蔑視也是無可非議的。但從另一角度講,在一般情況下,唾面不一定要吐口水,更不用說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象小說和戲里“嘩啦一聲”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太過分了,超過了限度,這就不但有礙觀瞻,也有礙精神文明了。所以,人即使是要表示正當的感情,也應當注意一下精神文明】。
這段追加的議論文字對游人的憎恨表達方式作了辨證的“一分為二一”的分析:先肯定了游人“貶”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無可非議的;然后用一“但”字引領,對游人“貶”的方式作了否定,因為有礙精神文明;最后又對游人“貶”的效果談了自己的看法——用文明的方式也可達到表表示憎恨的目的。這樣既達到了證明論點(人即使是要表示正當的感情,也應當注意一下精神文明)的目的,又使說理全面,客觀,使人信服。運用辨證分析時,要注意用“發展的、聯系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問題,避免絕對,片面;導引詞的運用也應注意兼顧兩面,例如“誠然……但是……”、“是的……可……”、“我們姑且承認……,但從另一角度看……”等。
其四、對于事例和結果間跳躍性大的敘例語段;或內涵豐富、可多角度闡釋的敘例語段,我們可引導學生作解說分析。前者是讓讀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結果的關聯;后者是讓讀者明了你強調的是哪一角度。例如語段④(高二學生習作):
人生中的曙光從來都是歷經顛簸與坎坷之后才赫然閃現的。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屢屢失意而心灰意懶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貴龍井招待之。但老僧沖泡的第一杯綠茶,年輕人飲后覺無一絲香味;待第二次沖泡后,才有一絲若有若無的香氣蕩漾開來;待沖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彌漫著陣陣清香。年輕人滿載而歸。從此奮發向上。
上述語段中年輕人的“喝茶”行為與其最后“滿載而歸,奮發向上”的結果,語意上有較大的跳躍。年輕人“喝的是茶”,但為什么會“滿載而歸,奮發向上”?這中間年輕人有怎樣的心理活動。而這心理活動我們如果能填補解說出來,不但文氣貫通了,而且年輕人從消沉到發奮的原因也揭示出來了。這樣,“理”就透了,讀者也就“信服”了。改文如下:
“【】”處補充的解說分析文字表達了二層意思:第一層,茶香的原因:即茶香是來自于沸水的一次次“沖泡”,“沖泡”次數越多,茶越香醇;第二層,人生的歷練與泡茶的關聯: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沖泡“的歷練,歷練越多,人生的曙光越璀璨。這樣就揭示了年輕人奮發向上的原因。如此,“理”透了,“文”也通了。所以,這里的解說性分析文字必不可少。
七、擬寫議論文的提綱
擬寫議論文的寫作提綱反映出作者的思路,是寫作議論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好的作文提綱應當具有以下幾個部分:
A.有標題。標題不應太長。標題要鮮明醒目,最好不要用“××××給我的啟示”或“讀了×××××的感想”等標題。
B.有中心論點。論點要明確,最好在第一自然段就提出來。
C.要有好的論據,是理論論據,還是事實論據,要概括地寫幾句。
D.要有結論。結論應具體,最好有可操作性。
E.要有結構層次的安排。大體上分多少段,每段都寫些什么,要有“數”。
F.準備使用何種論證方法。
【示例】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庭院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針鋒相對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的提綱。
甲、 題目:“掃一屋”與“掃天下”
【提綱示例】
第一段:點明中心論點,“掃一屋”與“掃天下”的關系,是做小事與創大業的關系,二者密不可分,要想創大業,必須從做小事開始。(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論點(一)做平凡的小事,為將來創大業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引魯迅的話:“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迭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三段:提出分論點(二)做艱苦的小事,為將來創大業磨練了堅韌的意志品質。舉李白“鐵杵磨成繡花針”的例子或祖逖“聞雞起舞”的例子。
第四段:提出分論點(三)做繁瑣的小事,為將來創大業培養了嚴謹的作風和良好的習慣。舉列寧小時寫作文的例子。還可舉反例與之對比。
第五段:聯系社會現實,批評當前青年中好高騖遠的傾向。
第六段:總結收束全文,青年人要為創立共產主義大事業,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乙、 題目“掃天下”不必先“掃一屋”
【提綱示例】
第二段:提出分論點(一)“掃天下”與“掃一屋”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可運用哲學上不同性質的矛盾的觀點,從事物的性質來入手分析。(道理論證)
第三段:提出分論點(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掃天下”的人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掃一屋”。可舉愛因斯坦和陳景潤沉醉于科學研究而忽略生活細節的例子,從人的主觀客觀條件來入手分析。(事實論證)
第四段:提出分論點(三)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會限制了人看問題的眼界,扼殺了創造性的思維。可舉反例(略),從人的思想方面來入手分析。(事實論證)
第五段:聯系當前社會上,有些人思想狹隘,患得患失,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生活瑣事上,“陰盛陽衰”,形而上學嚴重,束縛了活潑的思維。
第六段:總結收束全文,得出結論,作為跨世紀的青年人,站得要高一些,看得要遠一些,思想要解放一些。在大事情上要清楚一些,在小事情上要糊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