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寶添加輔食后,“讓寶寶好好吃飯”就成了為每位家長的心愿,到處打聽對孩子生長有益的輔食食譜,精心挑選優質新鮮的食材,變著花樣給寶寶做輔食……
但往往事與愿違,對家長們一腔熱情,小家伙的反應卻往往是“不領情”:
一口飯嘴里能搗鼓5分鐘都不咽……
不喜歡的一口不吃,喂個飯像要怎么著他一樣,連哭帶嚎滿地打滾……
讓他自己吃?不可能呢,一根面條能吃20分鐘……
喂飯和打仗一樣,全家上陣,圍追堵截眼疾手快才能“塞”進一口……
挑食怎辦?餃子包子光吃餡兒不吃皮,西紅柿雞蛋只吃雞蛋不吃西紅柿……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
在調整寶寶就餐習慣之前,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寶寶對食物的態度和立場。
對于剛度過輔食添加初期、1-2歲的寶寶來說,他們對食物的喜好和習慣,大多數都是“生物本能”。
寶寶對事物(包括食物)的喜好,是易變且不持久的。
因此,家長要抱著理解、樂觀的態度,挑食不愛吃飯,并不代表以后一直會挑食偏食,不好好吃飯,重點還是要在寶寶“初學”吃飯的階段,家長巧妙地為他提供幫助和引導。
另外,家長也不要給寶寶貼上“不好好吃飯”“不愛吃這個” “不愛吃那個”的標簽,原本只是不太喜歡某個食物,被家長反復強化后,也有可能轉變成真的抵觸和反感。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饑餓時覓食的本能,這是出生就有的能力。新生兒寶寶用哭泣喚起媽媽的注意,媽媽接收指令后開始哺乳喂食。長大后的寶寶,仍然具有對吃飽喝足的認知,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進食時間和進食量。
不用給寶寶嚴格規定吃飯的時間,也不用到了某個時間點就一定要讓孩子吃飯。總的說來,遵循以下的喂養標準即可:
小月齡寶寶應按需喂養
輔食階段應按規律喂養
對于已經按頓吃輔食的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用餐的“規律性”,要讓寶寶有“饑餓感——想吃東西”的愿望。
錯誤做法:
正確做法:
許多家長看到這里可能會擔心了,“天啊,這可不行,把孩子餓壞可怎么辦?” “傷了腸胃怎么辦?不吃身體就垮掉了啊!”
放心,偶爾一兩頓沒吃飽,或是一兩頓幾乎沒怎么吃,寶寶是不會被餓壞的。
對于添加輔食初期,每日的奶量攝入要求比較高的寶寶來說,如果在兩次喂奶間添加輔食,會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也會出現寶寶尚未饑餓時就喂輔食或奶,導致寶寶對進食興趣不足。
崔醫生建議,寶寶最好先吃輔食再喝奶,一次吃飽,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經過上述第一個步驟,寶寶已經有了“饑餓感”,有想吃飯的欲望了。下一步就要抓住這個機會,幫助寶寶體驗吃飯的快樂,把“餓了有飯吃”上升到美好的人生體驗上。
錯誤做法:
在錯誤的地方吃:
花式喂飯:
寶寶邊吃邊玩,
注意力完全不在吃飯上。大人不吃孩子吃,全家盯著寶寶一個人吃:
張嘴、咀嚼、下咽,每個環節都被家長全程圍觀。正確做法:
寶寶吃飯需要儀式感:
大人和孩子一起吃:
專心吃飯,不做一切與吃飯無關的事:
每次吃飯的時長盡量控制在30分鐘內:
寶寶從需要喂飯到完全獨立吃飯的過程,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需要一點一點地積累經驗,然后一點一點地“升級”。
一般在寶寶7~8個月的時候,就會用手去抓食物吃。這時,家長們可以選擇適合的“手指食物”來配合寶寶的學習;
1歲左右的時候,寶寶可能會開始搶勺子,學著大人的樣子把勺子放在食物里蘸一下,然后放進自己嘴里(不一定能準確地送進嘴里);
隨著不斷的練習,寶寶就會慢慢學會用勺子舀上食物,送進嘴里,直到動作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熟練,也就慢慢學會了獨立吃飯了。
在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過程中,家長們最常見的困擾無非就是:
“寶寶吃得太慢了!”
“吃得太亂太臟了!”
“有那個功夫還不如幾下子喂著吃呢!”
......
說到底,家長的困擾無非就是覺得孩子自己吃飯的效率不高,吃得慢,吃得不好。
但是誰家孩子天生就會用勺子筷子吃飯呢?
吃飯對于寶寶來說,也是一種技能的習得,都需要一個從完全不會、動作生疏到熟練的過程,不學著吃又怎么能學會呢?
對于寶寶學習吃飯的處理原則其實很簡單:
在寶寶有愿望想自己吃的時候,就放開手讓他去嘗試、鍛煉;
當寶寶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適當教一教,幫一幫。
其實,教養孩子就像種樹,你不在樹干生長的關鍵時期扶持一把,就不該責怪樹干最終長成彎曲的樣子,即便我們提倡“自然養育,不過多干預”,卻也不意味著家長無需為寶寶樹立良好的行為示范。
如果家長沉溺于喂飯的安慰效應中,那么不僅孩子無法獲得吃飯的幸福感和參與感,無法逐漸掌握獨立吃飯的能力,無法逐漸養成正常進食的規律和習慣,而家長也要常受其勞,并要慢慢消化自己種出的“苦果”!
所以,不妨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些吃飯的自由和快樂,讓他既有底線也有彈性地好好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