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的某日,母親帶我去許家巷小學報名入學,可面試的老師嫌我年齡小了兩個月,就將我名字劃掉了。
眼看小伙伴們都高興地背上書包,我急得又哭又鬧,母親只好托人設法。恰好有個鄰居是紅旗民辦小學的代課教師,于是就答應我上她那兒入學。
紅旗民辦小學在城南的顏料坊,本來應是一個大戶人家,里面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大躍進”時,街道就把它收過來辦起了小學堂。民辦小學可是享受不到財政款的,因此它各方面條件都較差,校方對學生的入學條件也沒什么嚴格規定,你只要肯來,它就愿收,只是強調新生須自帶小板凳。
那時家家都很窮,家長都舍不得讓孩子將好凳子帶進學校,更別說花錢為孩子買一張了。因此同學們帶去的凳子高的高、矮的矮,甚至搖搖晃晃。記得有好幾次上課時,忽然“啪”的一聲,有個同學就隨著壞凳子歪倒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還記得每個學期一結束,校方就得趕緊請個木匠來,給各種各樣的壞板凳換腿。
如今,我家還保存著一張飽經滄桑的小凳,那是我小學畢業時特地向學校討要回來的“文物”。端起來細看,可發現其中有兩條腿不是“原配”的,板凳背面還可見毛筆歪歪斜斜地寫著我的名字。
妻子幾次想摔掉,我都沒舍得,因為它曾經馱過我如夢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