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工作室魏然
周末學習時間
一個人懂不懂保險,只要問他一個問題就能測試出來“請你解釋一下三差的含義。” 如果你也不知道什么是“三差”,那么花3分鐘閱讀本文。
相信大家經常會發現,網友們因為意見不同,而在評論區“對罵”。但是有個有趣的現象,只要是關于保險的新聞,意見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評論區大家都很團結,轉而一起罵保險公司,罵的最多的就是:“保險公司就知道賺錢,交錢的時候說的好聽,理賠的時候這也不賠那也不賠”。偶爾有幾個替保險公司說話的,那肯定也是被這些“鍵盤黨”罵的毫無招架之力。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對保險公司的怨氣都發在賠付這個環節,認為保險公司為了賺錢,所以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其實造成這個誤解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不專業的代理人在向客戶出售保險的時候,沒有把保障條款解釋清楚,最終理賠時,與客戶的認知有落差。
先拋開這個問題不談,那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講講保險公司究竟是如何賺錢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保險公司都是要賺錢的!
其次,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來自哪里呢?
就像有些人會說:多收保費,減少賠款(這也不賠那也不賠)不就有利潤了。而這樣 想就 too young too simple!
我來給你講點專業的:
保險公司有三個利潤來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差:死差、利差、費差
我盡量通俗易懂的跟你們解釋一下這三差。
(1)死差
比如保險公司設計某款壽險產品的時候預期每1000人中有10人死亡(所謂的預定發生率),但是最后只有7人死亡,那么少發生的3個人死亡帶來的死亡成本減少就是死差益(意思就是少賠了3個),反之就是死差損。
那么預期的死亡率又是怎么定的呢?這可不是精算師拍腦袋就能定的,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是參照《中國人壽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00-2003)》,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第二套生命表”。
而保險業第三套經驗生命表目前也已經發布,在今年的新產品中則應會使用其進行重新定價,保費將會有所調整,大家拭目以待。
(2)利差
保險產品的保費都有一個定價利率,打個比方是3.5%(所謂的預定利率),但是實際保險公司把收來的保費進行投資后獲得的回報是4%,那么4%-3.5%=0.5%就是利差益,反之就是利差損,財險公司多數都是短期險產品(比如車險一年一繳),利差不會非常明顯,但是對于壽險公司動輒數十年的保單,利差對保險公司的利潤影響會非常大。
(3)費差
如果保險公司運營一個保險產品預計發生100萬的費用(所謂的預定費用率),但是最后只付出了80萬費用,那么這20萬塊省下來的錢就是費差益,反之就是費差損。
這三差之和就是某個保險產品為保險公司帶來的利潤,如果這個產品還是分紅險,那么這些利潤的一定比例也會作為紅利支付給保單持有人,這也是你們買分紅險時看到所謂紅利演示里面的最后真正能到手的紅利。
那么問題來了:
你肯定會說,保險公司嘛,這也不賠那也不賠,肯定是為了減少賠款,賺取死差嘛。
錯!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是利差,而且是大頭!!!其次是死差!最后才是費差,而且很多公司其實是費差損!
這是因為目前死差的根源,比如死亡率或者波動稍微高一點的重大疾病發生率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其實都相對比較穩定了,保險公司能很好預期實際發生的概率和預期發生的概率不會相差非常大。而且,保險公司經常會把這些發生率風險通過再保險轉移給再保險公司,能進一步減少死差的波動。
說到這里,也是為了讓大家放心,只要投保時健康告知,你的保單就是絕對可靠的,因為死差并不是保險公司的大頭,不會出現發生理賠時保險公司故意不賠的情況發生!
目前保險公司銷售產品很大一部分是“儲蓄性產品”,此類產品的風險保額較低,打個比方,1000元保費只能買回來1200元保額,你感覺這保額也太低了吧?這是因為保費的大頭,比如其中的900塊都要用于投資,保險公司收益后再給你分紅,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現在市面上到處充斥著各種萬能險、分紅險、投連險,因為利差才是保險公司的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不過,保險還是要回歸本質的,在給家庭配置保險的時候,保險要考慮的就是保障功能。
源于:保險那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