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臨床診斷依靠癥狀、心電圖和酶學改變這三項指標。心電圖對AMI、新近心肌梗死和陳舊性心肌梗死都有較大的診斷價值。而且隨著AMI病程的發展,心電圖會不斷演變,表現有所差異。下面通過AMI臨床病例的心電圖圖譜,回顧AMI超急性期、急性期、穩定期的心電圖發展變化。
一. Q波型AMI的心電圖演變過程
1. 超急性期
超急性期為冠狀動脈閉塞即刻出現的心電圖改變,持續時間極短,僅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少數患者可記錄到該時期的心電圖變化(圖1A)。
圖1A. 急性前壁STEMI,急診時心電圖
(1)T波高尖:T波呈賬頂狀,是AMI最早期的心電圖改變,若發展為Q波性心肌梗死,Q波則出現在T波高尖的各導聯。
(2)ST段抬高:抬高的ST段呈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下型,并與直立T波的上升支相融合。ST段變化較快,于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內其幅度升降可達1.0~2.0 mV。
(3)急性損傷性阻滯:損傷心肌的除極過程受到阻滯,表現為QRS波群時間延長和/或振幅增大。
(4)對側導聯ST段下移及ST-T電交替:此為鏡像性改變。
2. 急性期(充分發展期)
(1)ST段抬高:抬高的ST段呈弓背向上型,與直立的T波相連形成單向曲線,若伴以倒置T波,則形成一個對稱的拋物線,常伴R波減低或消失(圖1B、2A)。
圖1B. 急性前壁STEMI,溶栓后心電圖
圖2A. 下壁、后壁、右室STEMI,急診時心電圖
(2)病理性Q波形成:隨著R波減低和消失,1~2天內形成病理性Q波并基本穩定。
(3)T波倒置或雙向:高尖T波逐漸降低,并變為先正后負的雙向T波及對稱性倒置的T波。
(4)對側導聯ST段下移逐漸回到基線。
3. 恢復期(穩定衍變期)
AMI患者出院進入恢復期后,其心電圖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圖1C、2C)。
(1)Q波增深增寬或其后R波振幅降低,或Q波相對穩定,保持不變。
(2)抬高的ST段逐漸回到基線,或持續抬高但呈穩定狀態。
(3)T波倒置逐漸加深、再緩慢恢復直立,或長期保持倒置、低平。
圖1C. 急性前壁STEMI,出院時心電圖
圖2C. 下壁、后壁、右室STEMI,出院時心電圖
二. AMI溶栓和介入治療后心電圖
AMI溶栓或經皮介入治療統稱再灌注治療。若再灌注治療不成功(再灌注治療開始2小時內罪犯冠狀動脈未再通),其心電圖符合AMI心電圖常規演變規律,而再灌注治療成功的心電圖應有以下一種或幾種表現。
(1)ST段回落或再抬高:ST段迅速回落50%,或回落伴明顯T波倒置(圖1B、2B);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常性一過性ST段再抬高,隨即回落,另有少數患者呈持續性(1小時以上)ST段再抬高。
圖2B. 下壁、后壁、右室STEMI,溶栓1小時后心電圖
(2)T波演變加速:高聳T波的振幅驟降,或迅速出現雙向T波、冠狀T波。
(3)已消失的R波再出現,或振幅減低的R波再升高,見圖1B、1C。
(4)病理性Q波的導聯數≤超急性期高聳T波的導聯數,見圖1 A、1B、1C。
(5)心律變化: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或原有的心律失常減輕、消失。
三. 陳舊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診斷
發病時間1個月以上的心肌梗死稱為陳舊性心肌梗死。
心電圖表現與診斷要點
(1)陳舊性Q波心肌梗死:與冠狀動脈支配區一致的導聯存在異常Q波伴冠狀T波,見圖3。
(2)陳舊性非Q波心肌梗死:只有非特異性ST-T異常,僅憑心電圖無法診斷。
圖3. 陳舊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電圖
四. AMI定位的QRS標準
以出現病理性Q波(Q波心肌梗死)、ST-T(非Q波心肌梗死)動態演變的導聯為依據,可對心肌梗死進行定位診斷,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aVR導聯可反映心尖部及下側壁心肌損害,在心肌梗死的定位診斷中獨具意義。
注:+:該導聯出現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該導聯出現或不出現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均可;*:該導聯出現增高R波、ST段壓低及T波直立。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