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氣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藏意,五行屬土,喜燥惡濕,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開竅于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是孤臟。
之所以說脾為孤臟是因為其他的四臟都有其相應的主管季節。比如春天對應肝,夏天對應的是心,秋天對應的是肺,冬天對應的腎。脾對應的是長夏,但是我們一年四季沒有長夏這個季節。但是脾又不可能和四季沒有關系,所以長夏的時間很奇妙,它寄宿在其他季節的末端,每個季節的最后18天就是長夏。
脾喜燥惡濕,然而脾的疾病經常就是以濕為多。每個季節的轉換也是濕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中醫真的很神奇,不但是醫學,也是自然學,氣象學。中醫就是自然界得出來的最真實的東西。其他的臟腑比如心肺、肝腎,都是兩兩相配各居其位,這也是脾胃孤臟的另外一個體現。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他在子午流注中的運行時間是上午的9點到11點。
隱白:足三陰經的經絡走向和手三陰經不同,它是從腳走到胸部,所以他的第一個穴位是腳上的隱白穴。屬于井穴,五行屬木,在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這個地方是治療崩漏最有名的一個穴位。白就是肺,肺主收斂,隱白的意思就是這里藏著肺氣,脾的五行屬于土,土能生金,這里又是本經的第一個穴位。崩漏就是脾主統血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收斂,所以選取這個藏著收斂之氣的穴位,效果極其顯著,這個地方以燈芯草灸為多見,如果沒有或者是覺得麻煩的話,可以采用麥粒直接灸,效果很顯著,筆者采用這個方法治愈過非常多的崩漏之癥,也輔導他人做過許多的成功案例。像便血、尿血也都可以,主要是收斂的含義。因為本經是主管生殖的,所以流鼻血就不要用了,我們說過的術業有專攻,經絡也有專攻。經絡穴位都有各自的領域,流鼻血就交給天府好了。
大都:滎穴,五行屬火,是本經的母穴,足大趾內側,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太白:原穴,第1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凹陷處。含義基本同上,效果都是非常好的穴位。脾土生金在脾經上面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例子,本穴也不例外,脾經的原穴運用的時機會比較多。
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以單穴而言,公孫穴是治療胃病最好的穴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氣滯食積,不通則痛。公孫為脾經的絡穴,聯絡脾胃,所以可助胃消導積滯,又可助脾運化,使氣機通暢。而且他是多個特定穴的集合,我臨床上多用于子宮有淤。乳房有塊等等效果非常好,這個穴位的名稱可能是一個姓公孫的人取的吧。有句歌訣叫做公孫沖脈胃心胸,說的就是這個穴位的功效。
商丘:經穴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三陰交: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這個部位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所以叫做三陰交,同樣的可以通過一個穴位同時治療三條經絡上出現的疾病,以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節約了施術的時間。女性的婦科疾病,就是主要牽扯到肝、脾、腎三經,所以這個地方被稱為是婦科第一大穴,滋陰第一大穴。不過孕婦需要禁針,因為三陰經經過腹部,針此處有流產的危險
地機:郄穴,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主要是治療婦科的急癥,比如說痛經、崩漏這類的。當然了腹痛、拉肚子這類的也可以,由于這個穴位行水的功效很好,所以常用于水腫患者。
陰陵泉:合穴,五行屬水。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同樣是利水的大穴,脾主管的就是運化水濕,不出汗、不排尿都是和脾有很大的關系。這個穴位加上地機、三陰交簡稱三皇穴。
血海:屈膝,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該穴。對側取法仿此。還是女性為多用這個穴位,治療血熱的疾病效果顯著,由于血熱引起的并發癥,比如說癢癥之類的立竿見影。再有一些女性經期性的頭痛,可以在頭部一些穴位進行點刺放血,也可以在此處點刺放血。用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下陰瘙癢等等婦科疾病都比較理想,因為女人病都是血病、陰病偏多。
沖門: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和氣沖一個意思。
腹結:府舍穴上3寸,大橫穴下1寸。 腹結就是腹中有硬結。也就是軟堅散結之意思,特別是能夠散脾經在腹部所過之結。比如腹痛、疝氣、便秘等。
腹哀: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哀字一看就知道是以腹部陽性功能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痢疾、腹部隱隱作疼。
食竇: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也就是南宋灸療大家竇材所說的命關穴,可以治療三十六種脾病。由于在肋骨邊上所以對胸脅脹痛也比較有效,再配上寬上焦之氣的膻中穴就更好了。扎針的話一般都是斜著刺,或者平刺,不過這個部位灸療是最好的。
天溪:在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胸鄉: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周榮: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這幾個穴位是一連串的,找到了一個其他的都好找,由于肋骨是斜著長的所以并不都是6寸,有一點點傾斜的角度。
大包:脾之大絡,本經的最后一個穴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治癥都差不多,一般都是局部取穴的功效,比如氣喘、胸脅痛之類的。內經說此處實證則全身疼痛,虛則四肢無力,所以這也是我們臨床的一個指導思路。
感謝大家的閱讀,這一階段我就講到這里,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后續更新!!
我是陳南亦,如想要與我聯系,或者更加系統的學習中醫的話,歡迎大家加入我創建的QQ群:1962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