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生老師在《太乙金編》下卷第694頁有這樣一段話:
“游樁是舒展筋骨,繪畫寫字是團斂元氣,文武要同修。如果沒有文的團斂元氣,僅有武的游樁舒展筋骨,就不能把神斂回來。”
這段話很清楚地說明了,功夫要文武雙修,練武也要學文,不能偏頗。有些人的武功很厲害,可是他教的徒弟都不行,這是什么原因?這是因為他沒有文的修持。
他的武功之所以高超,是因為他的師父修行有成,文武雙修,以自己的丹光時刻的照耀著他,使他的靈性生命得以成長。
但是由于在修行的過程中,他過于執著于武功,而少有文采,使得身中之一團元氣,舒展有余而收斂不足,不能結成金丹。那么他的徒弟就只能自修自為,得不到黃金種子的加持,只能終身在自然門內,而不能參真。
先生文中所寫的游樁是指“太乙蟾游陰陽顯化行功”,是通過武功的專持而使身中元氣龍雷振動,內氣沖騰而顯現出來的功夫,在這里是代指武功。
當然在傳統武學之中,文中有武,武中有文。先生在同一頁中也寫到了:“雖然游樁是先求開展,先舒展筋骨。但并不能每時每天都只管舒展,就像每天都往地里種莊稼,不管成長,收獲,這是不行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的規律。”
因此在修為當中,在練武的時候,要有舒展,也要有收斂。在這一張一合,一升一降中,使身中的元氣得到鍛煉,正是“氣宜鼓蕩”也。在練習的時候,同時也要注意神意的運用,要“神宜內斂”。
而文的修持當中,也同樣要這樣。在讀書、寫字,刻硯的時候,神意要收斂起來。但是呢,雖然身體并沒有像武功一樣大開大合,卻也要注意身中元氣的運化。
身中的元氣要隨著讀書的韻律,寫字的提按,刻硯的起落而產生運轉,這就是武功當中所說的循經,纏經。光是收斂神意,沒有元氣的運轉,是不足的,不能言之為功夫。
但是呢,要想在這微動之中,運化元氣,必須要有武功的修煉在前。這才是文在武之上的真意:武功是文修的基礎。
說到這里,大家就會知道,文武雙持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光有文則是失之于柔弱,只有武則是渙之于剛強。過于柔弱容易變形,不能保持本色。過于剛強則容易折斷, 也不能長久。
近現代以來,國術的“大師”們層出不窮,那么如何衡定這些大師們的真假呢?首先有一點,看他是不是文武都有成就。
好多的武術大師們,就只會拳腳功夫,至于到底功夫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很多人確實是沒有什么文化,沒怎么讀過書的。比如說當年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十三勢歌》,短短幾百字,被視為珍寶,不輕易傳人。
這兩種拳論,是一種類似于總論,是泛傳的內容。而在宗風之中,則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功譜,講解功夫的動作,姿勢,武技,內脈循經,如此才是功夫。
在武功和文化的修持之外,還要有其他的功夫。你不能只知道站樁和行拳啊。同樣在《太乙金編》下卷第694頁,李兆生老師寫道:“僅有武的游樁舒展筋骨,就不能把神斂回來。每天總在散神,又不知靜功,睡功如何修為,如何收心,練心以及養神,就不能與大自然相合鳴。”(注:天人合一即與大自然相合鳴)
如此看來,一個人是否有功夫,則是要觀其文武是否雙全,會不會靜功的操持,以及師承如何?概因功夫之修持,首先要“師父引進門”。師父是自然門的,你也永遠只能在自然門內。師父是金門的,你才有機會追隨師父,得以超脫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