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一定要收彩禮。
1. 為什么一定要收彩禮。
兩個女兒相繼參加工作后,婚事就逐漸提上日程,我也一步步坐實“丈母娘”的身份。
“丈母娘”這三個字,一度讓很多小伙子恨得牙根兒直癢癢,還得生生咽下一口氣滿面含笑。
不做丈母娘的時候,我讀書寫作玩石頭,每天混跡于文化人隊伍中裝斯文。
做了丈母娘之后,特別是一說到收彩禮,平時的溫文儒雅霎時無影,立馬就變得犀利起來。
女兒遠嫁,我奔赴千里去到男方家里,頗有點關云長單刀赴會的豪壯感。
面對男方一大家子數十人,我大腦高度集中,效仿諸葛亮舌戰群雄的口才。
思路清晰、邏輯縝密,任你美食和甜言蜜語誘惑,說到彩禮堅決不讓步。
彩禮必須收,這個毫無疑問。
如果一定要問理由,只有一個:我是母親,我要為女兒爭取利益。母雞護小雞是本能,母親護女兒也是本性。
2. 收彩禮,要的是一個態度。
為女兒爭取利益最大化,才是稱職的母親。
我親耳聽見樓下一位“準婆婆”說:“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我們家娶媳婦,一分錢不花還倒貼......”口氣中充滿了炫耀和不屑。
作為兩個女兒的母親,這種話聽在耳里極不舒服,我心里一千只“草泥馬”奔騰而過:“你們家有皇位要繼承還是怎么的,人家姑娘倒貼著還要被你輕賤?”
果然,一年時間不到,又見這位“準婆婆”大放厥詞:“養個老母雞還能下個蛋,連個兒子都不會生,有本事滾你娘家別再回來,走個穿紅的來個掛綠的,黃花閨女多著哩......”
這家的媳婦我認得,父母都是教師,知識分子家庭。
當初結婚說到彩禮時,婆婆一直哭窮,女方父母想著以后都是一家人了,就算收了彩禮也是要給女兒的,所以,婆婆一哭窮,女方父母也沒再爭取。
哪個姑娘都是懷揣著幸福的憧憬走進婚姻,我可以跟你一心一意過日子,但前提是必須同心同德。
如果付出被視作理所當然,如果知書達理被當做算計的籌碼,那么對不起,你自己玩兒吧,我們不奉陪。
付出越少,得到的越容易,越不珍惜。世事如此,婚姻亦如此。
3. 要彩禮,是一種心理補償。
有朋友問我:“女兒結婚了,你是不是特別激動、特別開心?”
我說:“我特別失落,特別不甘,感覺自己被拋棄了,感覺那小子太占便宜了。”
其實我這反應還算輕的。
要彩禮,是給自己找個心理平衡和心理補償。
4. 彩禮,要多少錢為宜。
彩禮錢從來就沒有固定標準,每個地域都是約定成俗。
我們中原地區禮儀比較繁瑣,一般要經過六道禮:問禮(男方上門提親)、定親(訂婚)、換帖(互換生辰八字)、結婚(登記)、過禮(婚前10天)、迎親。
每道禮都要拿錢開路,總的算下來大約8萬左右。
事實證明,付出越少越不懂珍惜。
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前邊提到的我樓下那個婆婆,如果當初娶個媳婦傾盡她全家之力,她還有底氣叫囂“走個穿紅的來了掛綠的”嗎?
所以,作為一枚“準丈母娘”,我給大家一個建議:
不管別人家女兒要多少彩禮,咱就根據自己女兒婆家的經濟條件,把他的家底掏個洞,掏到他心疼肝兒疼肉疼但在承受范圍之內為宜。
5. 彩禮錢,用在了哪里。
這個問題歷來有爭議,也是男方最關注的問題。
前段時間網上曝光一個母親,女兒的彩禮錢從10萬元一路漲價,最后飆升到21萬,男方不干了,女兒的婚事也陷入僵局。
因為彩禮毀了女兒一生的幸福,這是赤果果的貪婪!我相信也是個例。天下父母無不為兒女著想并為之嘔心瀝血在所不辭。
我所見過的母親們,幾乎都把彩禮錢給女兒買了東西、做了嫁妝,有的還貼上一些,給女兒女婿做家庭備用資金。
我兩個女兒婆家條件差不多,男方出了6.6萬元彩禮,我添個整數,給了女兒10萬元做嫁妝。
其實,女方要多少彩禮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彩禮錢用在了哪里,如果孩子們經濟條件可以,父母自己留下養老也理所應當,相對于養育女兒的辛勤付出,一點彩禮錢又算得了什么?
很多男方無法接受的,是拿了女兒的錢貼補兒子,更難接受的,是女方貪得無厭獅子大張口,就像那個從10萬一路漲價到21萬的無品丈母娘一樣。
更多的男方家庭,會以適當的彩禮錢,表示對女方父母辛勤付出的一種尊重。
彩禮是婚姻的試金石,男方對待彩禮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女兒將來的家庭地位和男方的責任擔當。
如果連彩禮錢也不舍得出,女兒嫁過去也不會得到重視,還是不要嫁了。
當然,如果窮得連彩禮錢都出不起,那就更不能嫁了,嫁過去喝西北風啊。
最后,準丈母娘告誡所有年輕人:
彩禮只是體現彼此尊重的一個態度,更多漫長的歲月,要靠你們兩個人互關互愛、攜手并進。
兩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只要兩個人同心同德,幸福婚姻就能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