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糖尿病這病本身而言,血糖控制得越好,意味著預防并發癥的效果越佳。但是這需要餐前、餐后的血糖都要控制得很好,也就是說我們要看血糖的平均值。有的人餐前血糖挺好,餐后就冒高;有的人相反,餐前高,用藥控制餐后血糖比較好。這血糖高高低低,就行坐過山車,我們糖友的身體哪能受得了?
所以說,只有餐前餐后血糖都要控制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避免并發癥,那什么才能反映糖友日常的平均血糖呢?不是靠算數吧?當然不是,糖尿病檢查中有一項糖化血紅蛋白檢查,相信老糖友都知道,它是反映血糖控制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英國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發生率則下降14%,然而,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相關指標卻不是越低越好。
據一項相關追蹤調查顯示,樣本病例7萬余名6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低值區的人死亡風險反而會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較低時,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同時由于他們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變差,就會出現身體器官的一些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腦功能的一些障礙,過長時間沒有及時糾正的低血糖,可以出現急性意外,比如誘發腦血管意外,或者心臟出現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等。另外,長期嚴重的低血糖會引起腦細胞的死亡,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最后會變成植物人甚至死亡。值得提醒的是,約一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間出現低血糖,很容易被忽視。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整體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關,而且與血糖的波動性也有密切關系,血糖波動性越大,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越高,預后越差,控制血糖的目標要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對于年輕、剛發病、早期的病人仍應嚴格控制血糖,也要控制血壓、血脂甚至體重,但對于年老、病久、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來說,要適可而止,要個體化,控制血糖目標可以放寬,例如糖化血紅蛋白7%左右,并不是血糖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