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戰,一個因為中國的抗日戰爭而大放異彩的概念。
相比較講究速勝的傳統戰略戰術方針,持久戰可以說是以弱勝強的最好法寶。
在歷史上其實持久戰早有雛形,比如古羅馬、迦太基之間長達百年布匿戰爭,兩漢與匈奴之間同樣長達數百年之后得的戰爭。
但是真正讓持久戰被世人所知,還是因為全面抗日戰爭。
不過直到今天對于持久戰的提出仍然有著爭議,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蔣百里、蔣介石、陳誠、毛澤東等多人都提出了持久戰的相關思想。
也正是因為蔣百里、蔣介石、陳誠、毛澤東四人,那么誰才是第一個提出“持久戰”的人呢?
研究中國近代軍事歷史的發展,永遠離不開的一個名字就是蔣百里。
他被譽為'中國現代戰爭思想的開創者'和'中國軍事理論研究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三個半軍事家之一。
同樣最早研究抵抗日軍侵略的軍事理論家也是蔣百里,他很早就意識到中國所可能遭受的最大陸上軍事威脅就是日本。
為此蔣百里提出了著名的“三陽論”!
三陽指的就是洛陽、襄陽和衡陽這三個地區,即依靠華中地區這一線的山川地形抵抗日寇,和日軍長期相持。
后來的抗日戰爭也確實如蔣百里所預料的那樣,在東部平原地區紛紛陷落之后,中部山區地形就成為了抵抗日寇的重點依據。
在蔣百里的軍事思想中,他認為戰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持續的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因此蔣百里主張在作戰中注重'保存實力','耗敵之策',防止因為過度消耗和損失導致戰局逆轉。
蔣百里一生的主要成果其實并不是三陽論,而是《國防論》。
蔣百里曾先后留學英國、美國和法國,接受西方軍事思想的影響。
他研究了兵法、戰爭史、戰略學、戰術學等課題,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他將自己的理論體系統一構筑為了國防論,這本書題材內容龐雜,既有國防經濟學的內容,也有世界防務趨勢。
甚至包括了許多制度上的研究和軍事上的變化,比如義務兵役制、軍事教育等等,可以說是蔣百里一生的集大成之作,甚至被譽為中國近代國防軍事第一書。
從戰爭的目的、手段、戰爭計劃、戰役設計、兵器裝備等方面,蔣百里的研究對于中國軍事理論和軍隊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蔣百里那樣系統成套的國防體系不同,蔣介石只是在抗日戰爭初期曾經有過關于抗戰的一些初步設想。
蔣介石曾在抗戰初期提出'抗戰三步走'的戰略思想,即'第一步,退守西北;第二步,保存實力;第三步,反攻東北'。
看上去好像與持久戰類似,但是蔣介石的概念不成體系,僅僅是一種消極的防御戰略。
1935年伴隨著日軍在華北地區蠢蠢欲動,蔣介石也開始思考防御日寇之事,于是親自視察了川、滇、黔、陜這些西部地區。
最終蔣介石在經過長期考量之后,參照蔣百里的“三陽論”,把國內抗日陣線劃分為四大戰線。
東部和南部為一線和二線,是主戰場也是隨時可能被日軍占領的地區。
川、黔、陜為核心地區,加上其地形地勢地貌,易守難攻,將成為將來中國的大后方。
后來蔣介石在武昌也曾提出過以時間換空間,用中國廣袤的地形地勢來消耗日軍的實力。
其實實事求是的說,作為中原軍閥混戰的最終勝利者,蔣介石是具備一定戰略眼光的,但是本人的戰術指揮能力實在太菜。
相比較蔣介石,陳誠的軍事才華要更出眾一點,但是他的視角卻更加偏向于軍事,而非是全局戰略。
1937年11月14日,戰時生活社把陳誠、郭沫若等人的文章集結成冊進行了出版,冠名為《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
其中陳誠自己署名的文章共有3篇:《持久戰應有的認識》《持久抗戰的幾個重要點》和《持久抗戰的戰局談》。
嚴格意義上來說,陳誠的淞滬會戰打得很菜,甚至可以說無端消耗了許多國軍將士的姓名。
但是陳誠本人的吹捧能力卻很出色,他提出對日本的戰爭不應該依賴于一次決定性的勝利,而是應該采取一種長期的戰爭策略。
最終達到不斷消耗敵人的力量,比如淞滬會戰就自我吹捧為奮勇抵抗三個月,為上海、南京等地的工業向內陸搬遷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當然陳誠本人其實僅僅只是有一部分長期作戰的思想和準備,真正說他對持久戰有多深刻的研究和認識也不對。
在毛主席之前有很多人提出了論持久戰,除了上述三位比較著名外,還有很多人文墨客在紙上談兵。
包括毛主席自己在寫作《論持久戰》時,也曾說過:很多人都知道持久戰。
但是真正意義上關于持久戰的核心觀念,作戰方式等一整套體系的提出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早在1935年12月27日的瓦窯堡一次會議上,就已經萌發了持久戰的思想雛形。
當時毛主席提出,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成功的,必須準備花費長久的時間,要一點點積蓄力量。
經過不斷發展,最終毛主席在1938年5月在《論持久戰》一文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思想。
并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戰略戰術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毛主席邏輯嚴密,論述了持久戰為什么必勝,持久戰為什么必行,為什么要經歷防御、相持、反攻三個階段。
同時毛主席不僅解決了戰略問題,還給出了戰術指導,游擊戰和陣地戰結合,內線和外線結合,還有人民戰爭這一大法寶。
最終也正是在毛主席的持久戰思想指導下,全國軍民一心,最終讓日軍陷入到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抗日戰爭才得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