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房地產價格,是造成現(xiàn)在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化的主要原因的話,那么上個世紀90年代的國企下崗職工因為失去工作,沒有經濟來源,而錯失了趕上時代紅利的根本原因。貧富差距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拉開了序幕,也就是說“改革需要犧牲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的解釋。
90年代的上海棉紡織國企職工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親眼目睹過,很多家庭因為父母雙雙下崗,失去工作造成變成家里揭不開鍋的情況發(fā)生。那個時候我們班里出去郊游,有幾個同學說他們父母下崗了,出去郊游中午沒錢消費伙食。因為那個時候學校組織郊游也是不負責中午吃飯的,我那幾個同學家里比較窮,再加上父母雙雙下崗,家里生活非常艱難。后來我們幾個家里沒有下崗的學生,大家獻了愛心幫助了他們一起出去郊游,中午吃飯都是我們集資的,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是關系最好的同學。
這張圖片里的紡織女工當年也就20幾歲,如今即將30年過去了,如今早就年滿50退休了,離開體制30年了
上海那個時候是全中國集中下崗最早的一批城市,尤其是我所在的楊浦區(qū),是國企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每個廠都有上萬名職工離開單位下崗分流,那個時候大家家里經濟都不好,都是勉強的維持生活開銷。一直聽我爸說他們單位算是商貿單位,不是生產單位,所以效益沒問題,再加上屬于上海最緊缺的商業(yè)部門單位,
從小在父親單位玩到大,見證了上海外灘的時代變遷
上海友誼商店,知道這家單位的都了解的,其地位就是比現(xiàn)在的上港集團還要來的壟斷,那個時候上港集團船運和倉庫都是友誼商店下的資產。后來90年代末商業(yè)單位的國企也體制改革了,于是我爸也被內退了,還好年齡也到了55歲了,沒有多大損失。那時候國企能內退的要比直接下崗來的好很多了,大部分都是買斷工齡形式,離開了自己一輩子青春奉獻的崗位,進入了社會變成了私企職工或根本找不到工作慢慢的只能在家待業(yè)擺地攤了。
圖為90年代上海的商品房
記得90年代中后期那個時候在中國國企體制改革的時候,上海的房地產逐步開始了市場化經營,和過去那種租用房管所的老工房不一樣(我記得當時好像只有幾十元一個月的租金),市場化銷售的是商品房,那時候我家對面的打撈局開發(fā)的大樓要賣2000多元一平米(那時候市區(qū)和郊區(qū)差價不大最多1000多元),我還去看過他們介紹,在售房處里,里外擠滿了街坊鄰居看房的叔叔阿姨們,但是看的多,真正下手購買的幾乎每看見過一個人。之所以沒有人買,是因為90年代中國經濟并不好,一方面是買不起,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經濟不穩(wěn)定多次發(fā)生過山車現(xiàn)象,尤其是90年代海南房價暴跌帶來的影響非常大,那個時候人民膽子很小,也沒有這個眼光和投資意識,都認為房價會跌的,所以不敢出手(其實那個時候我家是買得起的,因為我爸在商業(yè)單位當小領導,90年代中期已經2500多元一個月工資了,那個時候足以一個月工資買一平米了,但是我爸怕跌,再加上家里有房住,而我還小也不急著買)。后來過了好幾個月,張貼出公告說買完了,再打聽才知道被幾個投資商承包了,估計就是人家說的最早的一批溫州人。有一天我們在吃飯就聽見對面小區(qū)在放鞭炮,原來是喬遷之喜,但是沒有一個是我們認識的街坊鄰居,估計都是外地的商人還操著溫州口音或內環(huán)市區(qū)以內的有錢人買了新房子。而我們的街坊,包括整個街道沿線的原本國企職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房子被人買走了,我爸那時候還幸災樂禍的嘲笑別人說哪天跌了等著哭吧!現(xiàn)在想想真是搞笑至極。
上海2000年左右的商品房
隨著時間推移,來到了2000年,那時候上海房價也不高,我記得市區(qū)內環(huán)核心區(qū)域也就3000~4000多元一個平米左右,郊區(qū)1000-2000元一個平米左右,像松江九亭那些地方才700-800元一個平米,很多市區(qū)房子還賣不掉,但是那個時候外地人因為藍印戶口可以有機會在上海落戶,紛紛擁擠到上海來了。過了沒多久上海的房價漲了起來,終于在2006-2008年上海房價漲到了7000-12000多元了(人民廣場也才13000-14000元),整整翻了3~4倍有余。我家就是在那個時候終于在內環(huán)邊上買下了人生中第一套商品房,還貸了款花了足足115萬,放在今天連一個零頭也沒有。我爸那時候也蠻后悔的,要是當年花這些錢可以買到現(xiàn)在最貴黃浦區(qū)黃河路這里了,但是現(xiàn)在只能買到內環(huán)以外了。不過相比較我那些同學還算好的,上個月我們以前老同學聚會,提起上海房價各個是抱怨悔恨,甚至大罵粗口。我看見當年那幾個家里比較窮的一直不發(fā)話,后來他們說別提了,當年他父母下崗哪有錢買房,自己還在讀初中又不可能去工作,等到了能工作時候房價早已經買不起了,我說那2010年前上海房價還好吧就算郊區(qū)也才5000-6000元一個平米呀為啥不買啊?他們說他們不想去郊區(qū),再說了那時候郊區(qū)建設不像現(xiàn)在啥都沒有,父母看病配藥都不方便,自己工作都在市區(qū),那時候上海很多郊區(qū)還沒有地鐵,每天來公交要好幾個小時折騰不起,那我接著問他們,那時候市區(qū)也才10000多呀,他們直接來了一句你拿的出幾百萬嗎?想想也是我也是靠著父母的“礦山”才有今天的幸福,要是和他爸媽一樣是下崗工人,我也買不起的,再說那時候工資也不高也就5000多元要買幾百萬的確沒有那個經濟實力,也買不起的。看來上海買不起房是因為各種復雜因素造成的機緣巧合,或者說陰差陽錯的一次次踏空了上海的樓市,上海很好多人早在20幾年前買房的能力就已經枯竭了,時間基本是2000年左右,是中國最早進入商品房時代的幾個城市,比上海早的只有深圳和廣東沿海地區(qū)的經濟區(qū)。相比較其它外地城市,因為進入商品房時代比較晚,反而是大家都有能力上了車,外地普遍居住環(huán)境和居住面積要遠遠好于上海,大部分人應該都住上過新房(2000年左右開發(fā)的新房,不是指現(xiàn)在的商品房),反觀上海真的非常憋屈,絕大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遲遲上不了車,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意識原因,更加有踏空房價問題。可以說在上海買房就是餓死膽小撐死膽大,很多人就是因為膽子太小,不敢背債,不懂得杠桿原理,最后變成最尷尬的一群人了。根本不是外地人口中的上海人最有錢了,家家好幾套房的說法了。
如今的商品房,一般人根本買不起的,市區(qū)都是千萬起步,郊區(qū)要700-800萬,金山要300多萬了,賺一輩子買不起
現(xiàn)如今別說在上海有房的人了,要想再換房或買房對于大多數(shù)窮來說基本是不可能的,房價遠遠超過正常合理范圍了,說了不好聽的話,家里沒有千萬資產是不可能買得起市區(qū)房產的,即便最差的郊區(qū)金山現(xiàn)如今也要好幾百萬了,這樣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而最可憐的就是當年父母輩下崗的雙職工家庭了,因為下崗了他們沒有能力趕上時代的紅利,賺取第一桶金,導致連鎖反應,因為沒有啟動資金,只能永遠錯過了一輪輪買房的機會,一次次眼睜睜的看著上海房價連續(xù)30年狂飆。而至今還是和他們拿著微薄退休工資的父母們一起居住在房齡有40幾年的老工房里,而悲歡離合,憤世嫉俗的憎恨著這個社會和這個城市,其罵罵咧咧的話語大家都能猜得到了。
上海有很多人,至今依舊和父母一起蝸居在40-50平米里,房齡有著40~60年的老工房里,有的三世同堂了
下崗職工是中國最不幸的一批人,他們?yōu)榱藝医洕w制改的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國家才換來了今天的成就。但是如今他們依舊只能和他們的父母蝸居在40幾平米的破舊老工房里,而且還是三世同堂,我們的政府不應該忘記他們做出的貢獻,扶助幫困才是我們政府應該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要去努力解決的種種歷史遺留問題,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我們政府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