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 整理修改作者:心雨。
(此文只可轉載和分享不可抄襲以及復制,請尊重作者辛勤,謝謝!)
中醫認為:
一、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
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愈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為體質虛寒,濕氣重,水分滯留體內,引起手腳冰涼怕冷,下身腫脹等癥狀。
2、肺區診斷
(1)拇指推肺區膀胱經,出現微血管擴張的現象。
(2)背部長痘為肺風粉刺,體質燥熱,多為肺陰虛。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適,面部毛孔粗大。
備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區診斷
(1)拇指推心區內膀胱經,出現發紅現象,心火旺。
(2)眉心長痘,面部潮紅多為虛火上炎。
備注:體胖者胸悶氣短,體瘦者失眠多夢。
4、肝區診斷
(1)肝區膚色不均發青為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肝區突出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澀充血,眼袋大,視力下降為肝火旺盛。
5、脾區診斷
(1)脾區膚色發黃為脾胃不和。
(2)口腔潰瘍,口周、額頭易生紅色痤瘡為脾胃實熱。
(3)皮膚松弛,虛胖者多為脾氣不足,舌苔黃膩,便秘實胖者多胃火旺盛。
6、腎區診斷
(1)腎區凹陷,腰部顏色發黑,多為腎水不足。
(2)面部易生烏云狀片黑斑,手腳冰涼怕冷為腎陽虛。
(3)聽力下降耳鳴,腰酸,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
7、生殖區診斷
(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
(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后,多為宮寒宮冷癥狀。
談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之病癥
一、疼téng
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一種不適感覺。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與“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先來看看漢字是如何解釋的?
我們先來看看結構。疼,外面是一個病字旁,里邊是一個冬。怎么理解呢?中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個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關,而病字旁,代表過寒。《黃帝內經》是這么解釋的:“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靈樞經·刺節真邪》”那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過了熱,而導致了骨頭疼肉緊枯。這種感覺可以用“寒風刺骨”這個成語來形容。因此,可以理解為,由過寒引起的身體不適之感覺。
中醫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療法。因此,對于疼,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適,要用熱來解決。通常,引起疼的病癥,主要是外傷、凍傷、風寒感冒等,大都與寒冷有關。
二、痛tòng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字形結構。痛,是病字旁,里邊是一個甬字,“甬”,什么意思?路也。我們這樣可以理解痛這個字,它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那這個路是什么?我們可以理解為經絡,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血管、淋巴等各種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經的問題,那這部分,大都是由于受寒涼,導致經絡堵住,經血下行不暢。那解決的方法,就是要把路打通。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道理。
三、癢yǎng
在古字中“羊”和“陽”是相通的。在中醫里,陽與人的生命關系密切。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那陽在病里旁里,說明了什么呢?陽氣病了,受阻了。因此,癢,實際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種臨界狀態。
什么情況下人體會癢呢?長傷口時,人會癢,說明氣血在通達到傷口時,受到一定的阻礙,不順。人體從一股暖流,變成無數條暖流時,就會感覺癢。還有人的后背也經常會癢。那這種癢,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是人體的陽氣在往外頂體內的濕。在頂的過程中,由于人體的經絡不是很暢通,因此,會遇到一定的阻力,所以會癢。
對于皮膚癢,很多人都愛用激素,其實,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對人體有危害。其實,當你面對癢的時候,人最愛做的事,就是撓,而這個撓的過程,其實也是疏通經絡的過程。只不過,這是在表皮。而更深層、更好的辦法,就是刮痧,讓更深層的寒濕出來。如果原來是痛的,現在變成了癢,說明你的身體在向好的方向轉換。反之,原來癢,后來變成了痛,那就說明向壞的方向轉換。
四、酸suān
酸字的左邊是一個酉,右側是“夋”qūn。酉,在天干地支中,對應的是17-19點,剛好是腎經當值。而“夋”字, 意為:“行走遲緩的樣子”。所以,在人體上,基本可以理解為腎虛。
我們身體最容易酸的地方是哪,是腰吧?在中醫里,腰為腎之府。所以,腰酸,大體上可以找到的原因就是腎虛,我們身體代謝緩慢了。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我們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其實,這也是身體血液中乳酸堆積不易代謝的結果。而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造血,所以,還是和腎虛有關。
酸其實和癢一樣,也是一種身體的臨界狀態,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壞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對于酸,解決的方案,就是加溫和加速,熱敷和按摩,對緩解酸有很大的效果。同時,枸杞也是強腎的佳品。總之,強壯你的腎,才是解決酸的根本之道。你很少聽小孩說他腰酸。因為他們腎氣比較好。
五、脹zhàng
脹是肉月旁+一個長字。如何理解呢?主要是指肌肉組織不正常的擴大。它和腫基本上是同意。腫,主要是表現在外觀;而脹,經常會是外觀看不到的情況。造成脹的原因很多,外在的,可能是外傷引起的發炎,或者捆綁造成氣血不暢。其實大都也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體的代謝出了問題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經絡,解決淤堵。
六、麻má
麻,也是一種病態,麻字旁里一個林。怎么解釋這個詞呢?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感覺麻了?是不是肢體被壓的時間過長以后,導致氣血供應不上而使肌體產生不適之感。那和“林”又有什么關系呢?
始終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只能這樣理解,林”字為會意字。從二木。表示樹木叢生。本義:叢聚的樹木或竹子。那在中醫里,什么是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匯聚,那到好。關鍵是加了一個“病”字旁,說明是不正常的匯聚。解決麻的方法也很簡單,解除這種不正常的壓力。這種壓力,有可能是外在的,也有可能是內在的。心腦血管病的人,很容易產生肢體麻木,也主要是肝血在人體器官組織中不正常匯聚引起的。
七、疲pí
疲,也是病字旁里一個皮字。疲字的主義:懈怠,不起勁。皮在中醫里是由肺主管。而肺在中醫里是管疏布血,是相傅之官。疲多從外在表現出來,比如疲軟等,是看得見和摸得著的。
八、乏fá
乏字的主要意思是缺少和無能。缺少什么?當然是缺少氣血。與疲不同,乏,多為身體內在的感覺。比如我們可以說:“我今天很乏”,這是一種內心的感受,而不能說,“我今天很疲”。如果說我很疲乏,則是指身體由外到內都打不起精神來。疲和乏都與我們氣血不足有關。解決的方法,需要綜合調理。這與我們前面說的各種癥狀相比,相對嚴重些。
總之,人體和各種不適癥狀,從漢字的構成上大體可略見一斑。基本都與病字旁相關聯。而且多與寒、外傷造成的經絡不通有關。所以,《黃帝內經》之所以強調經絡,也就不言而喻了。
肺陽“肺陽”的概念歷來討論也很少。從古籍中看,直接用“肺陽”一詞的基本未見。所以現行教科書也不涉及它。但近年來,討論肺陽虛的文章屢有發表,論述亦較有深度,現摘其要簡介如下。
1)肺陽虛證是客觀存在的:肺陽虛證是否存在?不少作者從研究文獻入手,證明它自古就已被認識到了,只是表達方式不甚明確而已。朱廣仁等指出:
①陰陽是互根的,既然承認有肺陰,就不能否認有肺陽。五臟皆有陰虛陽虛,何獨肺無陽虛呢?若無肺陽,肺陰從何而化生?《素問·湯液醪醴論》云:“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五陽以布,疏滌五臟,……”,明確指出了五臟皆有陽氣,自然寓肺陽在內。
②《金匱要略》論肺痿時提出“肺中冷”的病機概念,并說明是“上虛不能制下”。既冷且虛,自是肺陽虛證。肺陽虛,津液不化,留伏于肺而作飲,故吐涎沫而不咳不渴。
③明清以后,一些醫家逐步認識到“上焦虛寒”證的存在,如喻嘉言《醫門法律·咳嗽門》、林珮琴《類證治裁·咳嗽門》都提出對“上焦虛寒”和“肺胃虛寒”用溫肺湯治療。至近代名醫蒲輔周則直接提出“肺陽虛,則易感冒”。
2)肺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肺陽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過去有人認為肺陽的概念已包含在肺氣之中,但肺陽的功能與肺氣還是有區別的。歸納起來,肺陽有如下主要功能:
①溫化蒸騰:因陽性溫暖,固主氣化。氣化之對象,包括肺陰和津液。王德春認為,肺陽能蒸化肺陰為氣,然后推動呼吸運動。津液經肺陽溫化蒸騰,則如霧露一樣灌溉一身,然后由上而下,通調三焦水道而令下行。津液的代謝,在下靠腎陽,在中靠脾陽,在上靠肺陽。當然,推動津液代謝的不獨肺陽,還有肺氣,但兩者作用有所不同。柯新橋指出:“在宣降水液過程中,肺氣以宣降敷布為主,肺陽則以溫煦津液為主。
②宣發輸布:上文已述,肺有宣發肅降的功能,以輸布水谷精微,這主要是依賴肺氣的作用。然在此處,論肺氣而忽略了肺陽,實際上肺氣的功能中已包含了肺陽的作用在內。從“氣一元論”觀點看,人身之中,無非氣而已。但從“陰陽二元論”觀點看,氣之中又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肺氣之中,應包含肺陰、肺陽,而只有肺陽,才真正具有宣散的功能。因陰陽特性相反,陰主斂降,陽主升散,而肺氣既能宣發升散,又能肅降收斂,其陰陽的分判應是明確的。在肺陽的宣發鼓舞下,津液衛氣上行至頭面,外達于肌表。
③暖身衛外:陽主溫煦,在內溫養臟腑,在外溫養形體。王德春認為,人體五臟的溫煦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內溫煦本臟及其鄰近組織器官,二是對外溫煦本臟所屬組織器官。如脾陽,在內溫暖脾胃,在外溫煦肌肉;腎陽在內溫暖腎肝,在外暖及骨髓。同理,肺陽的溫煦作用,在內主要是溫養肺心胸膈,在外則溫養鼻竅皮毛。皮毛圍護人體外表,直接與環境接觸,故皮毛能否得到溫養,關系到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肺陽溫養皮毛,則皮毛功能健全,使具有抗御外邪的能力。但是肺陽主溫暖,故主要是抗御外來寒邪,若要抗御溫熱之邪,還得有肺陰的協調。肺陽抗御外邪的作用,與衛氣有些類似。但衛氣不專屬于肺,而是整體氣的一部分。柯新橋指出,衛氣的功能主要是護衛肌表,抗御外邪,且又是通過肺的宣發到達肌表的,因此很容易與肺陽溫暖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相混。但衛氣由水谷精氣所化,除抗御外邪外,并能司汗孔開合(調節體溫),潤澤皮毛,而肺陽乃系本臟之陽,主要只能抗御外來寒邪。我們認為主要區別在于:衛氣是靠其自身的生理作用,在肌表直接抗御外邪的,而肺陽則是通過溫養皮毛后,使皮毛功能健全而具有抗邪作用,二者有明顯不同的含義。然而二者也有相互作用關系,肺陽能使肺的宣發功能正常,故肺陽虛而宣發無力時,衛氣也不能溫養皮毛,此時肺陽與衛氣皆不足以抗御外邪,其臨床表現就相互混合在一塊。
3)肺陽虛證病因病機:王德春歸納出了肺陽虧虛證的病因病機,可資參考。
①肺陽虧虛證的病因:過勞傷氣,久損及陽。此說明肺陽虛可在肺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形寒飲冷,損傷肺陽。此說明寒邪外襲,陽受陰制,使肺陽受傷;它臟陽虛,波及于肺。如心陽、脾陽及腎陽之不足,皆可導致肺陽虛。
②肺陽虧虛證的病機:溫煦不足,肺系虛冷。致使氣行受阻則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則畏寒、鼻流清涕等;化氣無權,大氣衰少。表現為少氣乏力,聲低語怯,脈搏空虛等;津液不化,聚而為水。或咳吐清稀痰液,或發為水腫等。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肺陽虛是客觀存在的一個重要證候,因而“肺陽”乃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概念。長期以來人們較少提及“肺陽”,只不過是因為人們習慣于把肺陽虛證描寫為“上焦虛寒”或“肺虛寒”而已。經云“陽虛則寒”,故肺之虛寒證實質就是肺陽虛證。 人到中年補肺氣 不少人一步入中年,就常感到氣短乏力,尤其是患有老慢支、哮喘的人,就更為此苦惱了。其實,這都是肺氣不足惹的禍。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35歲以后,人體肺活量開始下降,并出現肺虛的情況。“肺氣健旺,則五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故中年人保健應先補肺,才能促進健康,延年益壽。而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除了季節原因,多由肺氣衰弱引起。一般而言,肺氣虛的人會出現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氣短、容易感冒等癥狀。如果被醫生診斷為肺氣不足,除了遵照醫囑進行治療外,還有一些小方法值得一試。
“呬”字功補肺氣 做法是兩唇微微后收,上下齒相合而不接觸,舌尖插上下之縫,微出。呼氣念呬字,兩手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與胸同平,然后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分別向左右兩邊推掌,就像鳥翼一樣。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深呼吸 深呼吸是一種最簡單易行的方法。每天以太陽剛出來之時為最佳時間,到戶外做做深呼吸,有利于鍛煉呼吸機能,從而達到補肺氣的作用。一般來說,每天做20~30次即可。
朗讀和唱歌也能補肺氣 唱歌、朗讀可以起到擴胸作用,通過對橫膈肌的運動,將氣吸入肺部,氣息沖擊聲帶,產生的聲音經過共鳴腔體,進行綜合調節。無論是唱歌還是朗讀,呼吸量的大小、節奏快慢,都是根據曲調和情感需要,進行高低、大小等變化來調整呼吸,這就能讓肺氣得到調養。這個方法須使用適度,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鍛煉,而不是亂喊,否則會適得其反。
除了以上這幾種做法外,還有一些食療方法可以幫助補肺氣。在平時飲食中,可以選擇百合、花生、桔梗、黃芪、黨參等放入食材內,幫助潤肺補氣。但是,黃芪吃多了容易上火,需掌握用量。
肺主皮毛,肺氣足臉色才美“氣色”這個詞都應該聽說過, 那么,“氣色”究竟指的是什么,為何能用來衡量人的身體狀況,卻沒有多少人能真正搞清楚。 其實,氣色這個詞得拆開來看,“氣”,在中醫學中指的就是先天的元氣和臟腑經絡之氣,由腎中精氣、脾胃水谷之氣和肺中清氣等組成,分布在全身各處;而“色”,指的就是人的外表相貌,所謂“有諸內,必形于外”,內在的氣與外在的色是存在聯系的,因此曾國藩才在他的相面書《冰鑒》中說:“人以氣為主,于內為精神,于外為氣色。”一個人的身體好壞、體內氣足與不足,能從外表的臉色中一窺即知;而一個人的臉色要紅潤好看,最根本的也就在于要補氣。 而說到補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補肺氣。因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也就是說,肺臟通過它的宣發作用把水谷精微輸布于皮毛,以滋養周身皮膚、肌肉。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女性朋友臉色蒼白,或者萎黃憔悴,沒有光澤,又或者色素沉著、年紀輕輕就生出了皺紋,這就是因為人體氣虛血少、津血不能滋潤充養肌膚所導致的。肺氣足的人,皮膚就滋潤光滑、有彈性,而肺氣虛的人,則免不了皮膚黯淡干燥、毛發憔悴枯燥。 肺氣不足不僅會影響皮膚的暗淡與粗糙,更重要的是,還會引發各種病癥。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年紀輕輕就體弱多病,患上了肺癆,而人的整個身體是分工合作、聯系緊密的,肺功能一旦失調了,五臟肺腑的功能也會受到阻礙,從而使身體每況愈下,直到最后早夭,留下無盡的遺憾。當然,大多數女性的先天體質沒有林黛玉這樣嬌弱,但是肺氣一旦不足,身體也是會對你進行報復的。 肺與大腸還互為表里,如果肺火肅降,那么大腸也可能傳導失常,導致大便困難,而眾所周知,便秘又會影響人體排毒,毒素在體內越積越多,各類大大小小的毛病都會接踵而來。不僅如此,肺氣不足還容易引發風疹、過敏等病癥,如果肺熱上蒸,痤瘡、酒渣鼻、牛皮癬等癥狀也會不勝其擾。 所以,要想養出一身光滑細膩、滋潤健康的皮膚,絕對不能忘了補肺氣。尤其是在季節變幻的時節,比如冬春之交,或者秋冬時節,天氣干燥寒冷,正是肺部特別容易受到侵襲的時候。此時更應該選用一些補肺潤燥的食譜,給自己的肺穿上滋潤溫暖的“外套”。
補肺的食物首選白色,因為按照中醫理論,白色入肺,比如白豆、白木耳、山藥等等,都可以。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清肺補肺食物,比如白木耳、百合、鮮藕、豬肺、海蜇、柿餅、枇杷、荸薺、無花果等。有條件的還可以適當用些藥膳,如清燉水鴨、百合、甲魚、生地、北芪煲、豬肺、黨參等等,或者用淮山、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煲湯,再加蜂蜜水調和,常喝能有益于補肺氣。比如有一道“黑木耳紅棗瘦肉湯”,就非常適用于那些氣虛血瘀的人,尤其是面部有色斑,面色萎黃、黯黑者。黑木耳能涼血止血、健脾潤肺、滑腸解毒;而紅棗健脾益氣,滋潤肌膚;瘦肉益氣養血,健脾補肺,三者合用,共奏潔膚去斑,美容護膚之功。
當然,一個人的肺氣強弱,不僅與飲食習慣有關,也與生活習慣有關。所以女性朋友要補肺氣,除了要通過飲食、藥膳來加以滋補,更要注意養成規律的生活。比如熬夜、抽煙等,都很有可能導致“肺氣弱”,生活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中,也容易使肺部受到侵襲。所以要使肺氣“足”起來,不好的生活習慣一定要摒棄,不健康的生活環境也應該加以改善。 除了注重飲食和生活規律之外,還要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俗話說“過悲傷肺、過怒傷肝”,如果性格過于悲觀,遇到一點小事就悲尤傷感,導致肺氣郁滯,也很可能會傷到肺腑,從而導致肺氣不足,而氣弱又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更容易受到外物的影響,從而形成更加愁慘悲戚的惡性循環,那不就成為“林黛玉”第二了么?所以,要補肺氣,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些,才能養足肺氣,誰不想讓臉色漂漂亮亮的,走到哪里都能被人夸一句“氣色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