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山海經》與三皇五帝時期

     《三易源流考》考證破解《山海經》的作者和時代 

     ——三皇五帝時期的社會文化是神巫文化

在顓頊“絕地天通”改革之后,《國語.楚語下》曰:“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由此可見,五帝時代的社會文化是神巫文化。在完善的文字體系尚未形成之前,神巫文化早已經存在,其世代流傳的傳播途徑是靠口耳相傳。只不過到了堯時才開始用完善的文字體系,對世代相傳的神巫文化“使復典之”進行整理記錄。帝堯命令神巫重、黎氏專門搜集、整理和記錄一直到夏商時期,且已經成為“官方之學”。可見,其已經成為一種明確的社會存在,這種思想文化的存在是神權存在并發揮作用的書面資料證明。神巫文化的產生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它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統治權加強的需要,是五帝時期對神靈崇拜思想的繼承發展,并以之作為加強其社會統治功能的手段。

作為神巫之學的集大成者《山海經》即是堯使復典之的神巫文化的匯集記錄,是在殷商甲骨文之前的最早的文獻記載。《山海經》就是對五帝直到夏商時期神巫文化的系統記載,《山海經》中所記的各種祭祀儀式及其所祭祀的神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顓頊進行絕地通天改革之后,確立了神權不容侵犯的地位,通神之權重新集中于神巫手中。堯重新任用重黎之后,對于沒有忘的,對于神巫文化的內容及神巫主導的秩序進行總結記錄并世代相傳,一直到夏商時期,這與《山海經》實際內容及時間跨度是相一致的。而能夠包容《國語.楚語下》上述記錄所說內容的,并且涉及如此廣泛空間和時間跨度內容的也只有《山海經》。《山海經》的總體框架是以地理布局為根本結構,對歷史事件的內容安排也服從于這一根本結構。對歷史事件按其發生地和發生時間先后順序插入地理空間,按照這種空間和時間維度所確定的時空體系,應該能確定該書主要作者也就是完成該書基本框架的作者所處的地理空間和在歷史空間中的具體位置。而《山海經》在地理空間的表述上是以《海內經》為中心的,這正是完成該書主體結構和內容的作者所處的地理空間。那么再看在這一地理空間內歷史事件最后截止的時間,這應就是作者所處時代最重要和最后的歷史記載。因為這是作者系統整理記錄的結束,代表了作者所建立的歷史空間結構和地理空間結構的末端,發生在這之后的歷史事件都被分散整理進了地理框架之中。關于作者自身所屬時代的歷史一定就記錄在作者所處的主體地理空間中,最后記載的歷史事件就是關于作者所處時代最后發生的歷史事件。

按照《國語.楚語下》所說它應該是包含夏商之時的歷史內容,但是它是以大禹平定水土為結束的,所以據此可以確定完成該書主體框架和內容的作者所處時代為堯舜禹時期,作者所依據的地理框架為大禹平定水土所確定的九州地理布局和名山大川之成果。西漢劉歆《山海經表》:已定《山海經》者,出于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東漢趙曄《越王無余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這些信息與《國語.楚語下》所說是完全一致的,對各地祭祀儀式的詳細記載也反映出作者身份為神巫,就是《國語》所說的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中的重、黎之后。《國語.楚語下》關于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的記載,就是神巫文化存在和神巫掌握神權的反映。可見,《山海經》的作者或整理、記錄者為重黎氏對《山海經》內容開始整理記錄的是堯之時重、黎的后代,伯益僅是其一,將神巫文化內容予以系統化整理形成《山海經》完整結構體系的是大禹之時重黎氏的子孫成員,夏商內容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入的。

神巫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圖騰崇拜和神靈基礎上的世界觀,是人類由于征服自然力量的薄弱由敬畏遂產生自然崇拜之思想意識為前提的,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主導下的細化和演繹(由巫來專職完成),完成了對自然及社會的產生、構成、變化和相互聯系等的“合理化”理解和解釋,于是形成了以神話為構成內容的神巫文化,這就是五帝之時的社會文化。《山海經》成為正規官方典籍,并且神巫掌握通神之權是職責所在,神巫文化由世代口頭相傳發展到后來記錄成典冊,說明這種文化是有著深厚社會基礎的文化形態,是在社會分化產生之后,既有利益的享有階層對社會下層人民的文化,它所起到的特定作用就在于它是為當時的社會主導階層服務的。每個時期的社會文化在發展成熟后都是為某種利益秩序服務的,它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毫無意義地存在,否則就不會有推動其產生、發展的歷史條件。《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有琶裰鬯瓷摶蹬處,是謂巫琶瘢著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嫁不檣,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不用“績”和“經”就能穿衣,“績”和“經”是上古時對衣服的編織和制造,不用“稼”和“穡”就能食,說明是私有制產生后,一個階層群體用其勞動生產供養著另一個階層群體,社會分化已經基本完成,脫離于勞動生產的階層已經分化出來,這個階層就是既有利益的獲得者和既有財產秩序的維護者。《山海經.大荒南經》中關于“不績不經”的記載,載民之國與三身國、一臂國、巫咸國、軒轅之國、犬戒國等是并列的,一方面說明這一階層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他們都曾是各部落的首領或掌有神權的大巫,說明各部落首領是這一階層的主要代表,部落聯盟制度代表的正是各部落首領的利益,這一階層逐步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神巫文化是為這一階層服務的。五帝時代作為一個過渡性階段,在向國家機器誕生的發展進程中,一定也是這一階層在起推動作用,神巫文化是這一階層為維護其既得利益而在思想領域內與神靈思想相結合逐步樹立起其統治地位的反映,以確立起對既有利益維護的秩序,讓民眾認同和服從既有利益的維護秩序,顓頊在神巫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絕地天通”改革將通神的權利集中收回即是對這種利益需求的維護,神巫文化的思想意識形態有著深厚的民眾信仰基礎故可以引導和迷惑民眾并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是維護利益享有階層既有利益的思想利器。

《山海經》是由神巫專職完成的,神巫是上古社會的重要機構之一,《山海經》所記并非單純的神話故事,它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地理布局的系統、各地物產的詳細、祭祀儀式的齊備和世系的存在說明五帝時期的社會文化基礎是神巫文化。這樣就容易理解《山海經》中所記錄的神話故事、諸神及變化,一方面是歷史事跡和歷史發展中重要人物的神化,另一方面是神話故事背后所隱含的歷史史實,這是由神巫的職權及社會文化基礎的特點所決定的,是神巫文化為社會存在、為神權服務的反映,這也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由神靈主導自然及社會變化的思想認識、觀念的反映,在神靈思想由自然界進入人類社會之后用神巫文化與歷史相結合演繹了社會中帝神的產生和神權至高無上權威的建立,體現的正是五帝時期社會統治功能的加強,當時的社會首領利用神權的集中和令人敬畏的作用來加強其對社會的統治權,是國家誕生之前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以羿的故事為例,結合歷史史實,羿從部落英雄到取代夏朝后不恤民情終又被殺的過程,是借助了極度夸張的手法,用產生于更原始時代的神巫思維來對歷史史實進行演繹,以表彰其功績并丑化其不義,其結局是妻離子散的下場,射十日是對其功績的表彰,這些都是對其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上作為的生動表述。

對于神巫文化的存在,《史記.五帝》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這一整段的譯文為:太史公說,學者們多稱說五帝,但五帝的時代太久遠了。然而《尚書》只記載堯以來的史實,其它各家所敘說的黃帝,文字都不雅馴。有學問的人也很難據此說個明白。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們大多不予傳習。我曾經西到崆峒,北過涿鹿,東至海濱,南渡江淮,所到之處長老們往往都能講一些黃帝、堯、舜的典故,這些地方的風俗教化卻各不相同,總之還是以不背離古文經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我讀《春秋》、《國語》,其中闡發《五帝德》、《帝系姓》的內容是很明顯的,只不過人們沒有深加考究罷了,其實這些記載都不虛妄。《尚書》的缺失遺漏由來已久,其所散失的內容還常常見于別的記載。若不是好學深思,對事情的真相心領神會,肯定很難對那些孤陋寡聞的人說清楚。以上是太史公關于后世對黃帝的記載“其文不雅馴”的見解,這說明黃帝之時的社會文化還是神巫文化,正是這種與后世文化截然不同的特點,才導致后世對黃帝之時的歷史記載難以理解,但這正說明了五帝之時神巫文化的存在。在堯、舜時期有祭祀天地日月鬼神之大禮,這應就是對神巫文化的繼承,是神權向政權轉化過程中神權從屬于政權而使政權具有崇高地位的形式,是突出政權的內容實質的,從這兒也能看到政權加強對神權的借用。《史記.五帝》曰:“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堙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此段記述說明攝行天子之政是為了代行天命,“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既說了政權來源于神權、神巫文化,又說了祭祀名山大川、辨別群神是“以觀天命”的重要內容,這就是《山海經》內容產生的政治根源和歷史文化根源——以上內容為《三易源流考》的相關部分內容。 

   《山海經》是以前方國社會和文化、秩序的一個全面、集中總結,代表了一個較早的時期,也就是大一統的集權制社會之前的以方國為社會基礎的社會及秩序。其后,隨著三代“天命承傳”思想的形成和演化,最終形成三易之《易經》,較為典型地代表了三代思想和文化。再往后經三代,方國社會的基礎逐步崩潰,思想文化隨著社會基礎的變化也進入裂變時期,諸子百家產生。再往后社會拋棄方國社會的基礎走向集權制的大一統,新的秩序產生,附屬于新秩序的新思想文化重新又產生。(來源:姜煥旭的國學重考—《三易源流考》

 

    《三易源流考》部分目錄

北京大學 孫熙國序…………………………………………………………………………1

導言……………………………………………………………………………………………1

第一章由基本原理所決定的《周易》的系統構架…………………………………………1

一、《易》的基本原理是對天地變化規則、規律的運用………………………………8

二、八卦符號既是變化規則和規律的載體又是表征萬物變化的載體………………18

三、卜筮之法的基本構成………………………………………………………………20

四、卜筮之法的實現方法………………………………………………………………23

五、卜筮之法的功用目的………………………………………………………………24

第二章歷史背景:三皇五帝時期歷史發展的主題………………………………………29

一、三皇“王天下”的實質……………………………………………………………31

二、三皇時期是上古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提供加強時期…………………………39

三、五帝時期歷史發展的主題………………………………………………………42

四、國家的出現是統治功能加強和維護穩定利益秩序的需要……………51

第三章伏羲始作八卦………………………………………………………………………57

一、在變化規則的來源上,伏羲八卦起源于太陽變化………………………………59

二、八卦符號產生于日影測量以校歷法的方法體系………………………………80

三、伏羲八卦起源“龜卜說”與“古天文歷法說”兩種觀點的統一………………93

四、伏羲八卦與三易階段的劃分…………………………………………………95

五、三易階段的劃分對易學迷霧的澄清……………………………………………104

六、“觀象制器”的來源和“伏羲始作八卦”的內涵……………………108

七、東夷是東方農耕文明的發源地………………………………115

八、女媧“煉石補天”對天地秩序的建立和伏羲八卦的運用方法………………125

    ……………

第七章 文王重六爻而創《周易》…………………………………………………………268

一、《周易》的思想內涵脫離不了文王的“天命”吉兇觀念…………………………268

二、《易經》卦爻辭組織的原則和方法…………………………………………281

三、《易經》卦爻辭系定的年代及周公對文王卦爻辭的修正、補充……………  289

四、影響《易經》卦名卦義形成的主要因素…………………………………………294

五、解析卦象、卦爻辭基本意義的方法和“文王重六爻作上下篇”的內涵…………297

1、上篇…………………………………………………………………………300

2、“文王重六爻作上下篇”的具體內涵…………………………………………316

3、下篇……………………………………………………………………………321

第八章從對吉兇的探求上看三易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332

一、《易傳》中的變化思想……………………………………………………………332

二、結構形式上的發展…………………………………………………………341

三、卦辭內容上的繼承發展…………………………………………………………345

四、從三易發展及吉兇的探求上看卦象、卦辭、爻辭之間的關系…………………350

五、三易“天命”內涵的發展與后世思想學說的關系……………………356

結語 對《周易》四種觀點的澄清和對變化思想的運用…………………………………365

附錄 參考文獻………………………………………………………………………………………373

 

    [轉載]“三皇五帝”圖騰形象初探(一)  

中國近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鳥首人身”、“龍首人身”、“獸首人身”或“人首鳥身”、“人首獸身”的玉雕像,這些半人半獸的玉雕像,并非現代人理解的藝術造型,而是似人非人帶有神性的先祖神像,即神圣的先祖圖騰。“圖騰”為美洲土著部族方言totem的音譯,原意是指與種族有血緣關系的遠親。“圖騰”的造型多為動物類神像,可以理解為氏族部落的遠祖神像。所以,要理解古神像,首先要明白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源于原始宗教的萬物有靈觀和先祖崇拜習俗。原始母系社會,“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莊子·盜跖》)或如《春秋·公羊傳》所說的“圣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原始先民對人類的生育原理不大明白,總將母親懷孕的原因,歸于某種神秘的物體感應,即所謂的“感生”觀念。初民一般以為母親感應某種動物而生子,如澳大利亞土著部落的阿蘭達人認為,懷孕與父親的作用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圖騰精靈進入母體的結果”。不同的物體感應,便產生出不同的種族,所以子民往往崇祀某種動物為血緣先祖,這便是原始部落產生“圖騰”的原因。進入父系社會以后,父母生殖原理大體明白了,但可能又為避免近親繁殖,各部落仍以某種動物作為氏族圖騰,以便識別適婚部族。

史前圖騰的動物造型,初期一般為原生態動物,如蠶、蟬、蟾、蛙、蛇、鳥、龜、兔、猴等,基本為小型動物原形,造型原始,風格具象。眾多的小動物圖騰,也反映了史前諸多小部落相對散居的原始狀態。待到眾多小部落逐漸兼并融合為幾個大部落,于是,少數幾個大型動物如鷹、犬、豕、羊、牛、馬、熊、虎等,成為幾大部落的圖騰。發展到三皇五帝時期,皇帝一統天下,領導部落聯盟,便將現實自然存在的動物和飛禽進行抽象變形,集各種禽獸的優勢特征于一體,融匯合成超自然的龍、鳳、麒麟、玄武等形象,以作部落聯盟或帝國的新圖騰標志。可以說,這類超自然形態的新圖騰形象,已經超脫了自然血緣關系,成為團結各部族的文化標志,起到了統一華夏民族形成“中華帝國”的巨大作用。下面我們根據傳說的中華民族的早期杰出先祖——三皇五帝,來考察這些史前古代先祖的相應圖騰形象。

 一、“三皇五帝”其人 

三皇五帝,是中國古籍記載的史前傳說中的創世皇帝。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派全盤否定三皇五帝為信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考古界已基本肯定三皇五帝時代存在于夏代以前的新石器時代。2002年國家科學院組織全國專家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又準備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旨在科學測定三皇五帝的準確年代。現在看來,三皇五帝都是原始大部落首領,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共主或帝國皇帝。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皇帝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卻有不同的定義。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時,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天神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開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具體定其人名。所以“三皇五帝”具體所指何人,戰國至秦漢說法不一。

戰國末時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如《史記·始皇本紀》載李斯奏議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并建議秦王嬴政尊號“泰皇”。嬴政沒同意李斯提議,而是采用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并自稱“始皇帝”。

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則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占了三皇之兩皇,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皇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于“五帝”,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實指天帝,《山海經》中的神皆稱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并舉,皆指天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還有五色帝之說,祭祀白、青、黃、赤四上帝祠,漢高祖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孟子》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后,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后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岳、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等等。由于戰國后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于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現了下列諸種五帝說。

《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如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西漢末《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并列。首先是《禮記》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后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于它的經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皇”,接下來的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正統的信史。

盡管“三皇、五帝”各有多種說法,但這些資料卻有驚人的一致性:其一,伏羲大體上被排在“三皇五帝”之首(排除緯書中伏羲之前的燧人氏,則伏羲恒居首位),說明“伏羲”的重要性,“伏羲”的確被古人視為人文始祖。其二,“三皇”、“五帝”雖說法不一,但排序基本上不混亂,按太昊與伏羲合并、炎帝與神農合并(合并的原因應該是為了突出黃帝為中央天帝即《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四時紀》和《淮南子》所排五方天帝的需要)、少昊即帝摯,“三皇五帝”的總體排序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黃帝、少昊(帝摯)、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唐堯、虞舜(女媧為伏羲妹或妻,同時代;共工、祝融茉伏羲、神農與堯、舜之間)。其三,堯、舜總排在“三皇五帝”之后,堯、舜之后則為禹、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夏朝歷史時期;伏羲上承有巢氏、燧人氏,堯、舜下接禹、啟。據此可知,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大體上是按時序進行排列的,而這個排序與《帝王世紀》、《尚書序》又完全吻合(實際上所有的排序都沒有違背總體順序)。雖然“三皇”、“五帝”各有多種說法,但這種排序上的驚人的一致性卻表明古人在這一問題上可能是很嚴謹的,而不是隨便湊合三位、五位就了事的。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于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征;“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P>

“三皇五帝”說法不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商代出現成熟的甲骨文之前,夏代及上古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三皇五帝”時代由公元前4000年上溯至8000年甚至10000年的歷史,全憑先民口耳相傳,不免錯訛混亂。如《莊子·胠篋》就曾列舉了十二名古帝及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戰國及秦漢時,文人史家崇尚“三五歷數”,故將上古帝王簡稱為“三皇五帝”。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三皇五帝”人同而名號不同,或一人而有多名,而致“三皇五帝”的名號和排序有異。雖名號和排序不能統一,但均為中國人的祖先。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炎、黃之后,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炎帝、黃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所謂皇帝,只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盟主的稱謂。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天下炎黃子孫同宗同源。這種血脈親情,世代相傳,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由于“三皇五帝”傳說的不同世系,而給后裔眾多的各氏族部落,傳下來不盡相同的氏族圖騰。這些不同的圖騰形象,早期為立體的玉石圓雕,以后漸漸抽象化或平面化,變成了各部落或邦國的識別標志,刻鑄于代表邦國和氏族的權威器物上,如璽、節、鐘、鼎、彝、尊、簋、幣等。下面,我們按傳統公認的“三皇五帝”: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的順序逐一探究各位皇帝的圖騰形象。

二、“三皇”之形象 

(一)三皇之一:太昊伏羲

“三皇”的第一皇“太昊伏羲”,據說姓“風”,有的史書分稱為二人:太昊氏、伏羲氏。一般史書理解為一人二名,因為兩者的史跡和圖騰特征基本一致。太昊,古時又寫作太皞;伏羲,不同的史書又稱作伏犧、宓犧、伏戲、庖犧、庖羲、炮棲,或稱“犧皇”或“皇羲”。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踏上了一個巨大的腳印,導致懷孕,而生伏羲。《竹書紀年·伏羲氏》說:“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遠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緯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晉代郭璞《注山海經·引河圖》中也說,“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雷澤,據考證為今山東省的荷澤,古稱雷夏澤。山東古為東夷族世居之地,所以伏羲當為遠古東夷族首領。

據傳他與其妹女媧婚配而孳生人類,而被后人稱為“人類始祖”。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他對世間萬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同時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和創造能力。他模仿蜘蛛結網,制作了捕魚的網和捕鳥的羅,還制作了琴瑟,創作了《駕辯》的樂曲。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明“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他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所以,伏羲氏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

《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看來,伏羲母親華胥氏身受“龍身而人頭”的“雷神”感應,生下“伏羲”。王嘉《拾遺記》所記:“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既覺有娠,歷十二年生庖犧。”“虹”,也稱“虹蜺”,傳說為“雙頭龍”,所謂“青虹”,亦即“青龍”。所以華胥氏感應“神龍”所生的“伏羲”,實為“龍種”。

《古微書》記載:“伏犧大目,山準,龍顏”。

《列子》記載:“庖犧氏、女媧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有大圣之德。”

《太平御覽》引《帝譜系》記載:“伏羲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太昊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路史·后記一》羅蘋注引《玄中記》:“伏羲龍身”。漢代石刻畫像上,“伏羲”就為“人首龍身”。“女媧”雖然說是“蛇軀”,但看石刻畫像上,與“伏羲”的“龍身”沒什么差別。“蛇”在民間亦稱“小龍”,其實,“龍身”的原型就來源于“蛇身”,說“蛇身”也未嘗不可。《天中記》卷22引《帝系譜》就說:“伏羲人頭蛇身。”而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先說“伏羲蛇身人首”,后又說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可見古時龍、蛇區分得并不象后代那么嚴格。所以,伏羲作為龍種傳人,其形象或為“龍首人身”,或為“龍身人首”。此類龍首或龍身的造型就是伏羲氏部落的圖騰。《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伏羲氏以龍為圖騰,故以龍紀年,并用青龍、赤龍、白龍、黑龍等命名八個龍官,分工治理各方軍法政務。

《世本·帝系篇》稱“太昊伏羲氏”,據此分析,也可能“太昊”與“伏羲”為一人,也可能“太昊”出自“伏羲氏”部落。總之,其圖騰形象當為一致:“龍圖騰”。有的古籍中,又稱“太皞”為東方之神。《禮記·月令》:“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而《山海經·海外東經》則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太皞伏羲氏的神形“句芒”雖又變為“鳥身人面”,但他“乘兩龍”,仍具“龍圖騰”特征。他又為“東方青木之神”,所以可稱之“東方青龍”,這就是后來的所謂“四方神靈”之一“東方蒼龍”的由來。

《春秋世譜》云:“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伏羲”、“女媧”既為兄妹,當然同為“龍種”;又傳他倆是夫妻為華人始祖,天下華人均稱為“龍的傳人”。有的史書根據傳說“伏羲”、“女媧”相繼稱帝,故將“伏羲”、“女媧”稱為“三皇”中的“兩皇”。但多數史學家認為兩兄妹或夫妻均屬同一時代,就不必再分稱了。

 “伏羲”和“女媧”的圖騰形象都是“龍”,可謂“雙龍”。《山海經》中記載“神人”307個,與龍、蛇有關的多達138個,將近一半;而且,四方神靈均“乘兩龍”。

《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海外東經》:“東方勾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海外西經》:“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大荒西經》:“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海外北經》曰:“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郭璞注:“北方禺強,黑色手足,乘二龍。”

《大戴禮·五帝德》也說:黃帝“乘龍”,“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

四方神圣和歷代皇帝均“乘龍”,表明都是男女始祖“伏羲女媧”這“兩龍”的后裔。所以,“神龍”標志,遍及中國,貫穿古今,實為中華民族的先祖圖騰,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說:“祖龍者,人之先也。”《史記·高祖本紀》說漢人高祖劉邦為“蛟龍”之子,“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此后,歷代皇帝為標明正統,往往自稱為“真龍天子”。祭龍為先祖,一是因“龍”神通廣大,表明皇帝無所不能;二是也想得到神龍祖宗的護佑,以期江山永固、萬代不絕。 

(二)三皇之二:神農炎帝

 “神農”為氏族名,所以常稱“神農氏”,有的古籍又稱“連山氏”或“烈山氏”。《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此言炎帝氏族崇拜火神,火神是此族的宗神,所以用火字紀年并命名百官,氏族首領自然稱之“炎帝”。另有傳說神農氏部落首領烈山氏發明用烈火燒荒種地,所謂“刀耕火種”,氏族后裔為紀念他故稱“炎帝”。后世多將“炎帝”與“神農氏”合而為一,統稱“神農炎帝”。

《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赤帝祝融之司者二萬千里”(高誘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也。”)神農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農業之神,他教民耕作,使五谷生長。漢班固《白虎通·號篇》:“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畝之事,百谷滋阜。”晉干寶《搜神記》:“神農以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他還教人民建立市場,彼此買賣交換。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于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此外,他又是醫藥之神,傳說他曾親嘗百草,在一天里辨別毒草七十余次。后世之人才知以草藥治病。《淮南子·修務訓》:“于是神農乃始教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藥,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致使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這些傳說都是后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伏羲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最初,炎帝氏族活動于渭河流域,后來進入黃河中游,與東部的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傳說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額,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無奈而向黃帝求援,黃帝率部與蚩尤在涿鹿大戰,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取代炎帝,而后統一中國。

《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炎帝以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姓焉。”

《帝王世紀》:“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因炎帝為神農氏部落首領,后世又稱“炎帝”為“神農氏”。因為神農氏部落創始首領炎帝,最大的功勞就是馴牛耕種,發明農業,所以后人祭他為“農神”,亦即“神農”。于是,神農氏部落的后裔,將創始首領炎帝祀為先祖神。因炎帝神農馴牛有術,似乎甚通牛性,初民便以為神農氏的先祖與牛有血緣關系,或為“神牛”,于是,神農氏部落的圖騰就是“牛首人身”的“神牛”。

“圖騰”一般為整個神農氏部落的象征,非僅“炎帝”一人。若單講炎帝,因為姓“姜”,很可能與“羌人”為一族,被劃為“神羊”部落。如《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后漢書·西羌傳》也說姜姓為“羌種”。“姜”與“羌”字的字體結構均為“羊首人身”,不過“姜”為“羊首女人”而已。中國的姓氏多為象形文字,原本就來源于圖騰。“羌人”部落的圖騰為“神羊”,其先祖神像當為“羊首人身”。那么,姜姓炎帝的先祖神像也可能為“羊首人身”。姜姓炎帝為“羊首人身”,而炎帝神農氏又為“牛首人身”,似乎有點矛盾。所以,有的學者便說古籍有誤,炎帝和神農并非一人。其實,我們也無須隨便疑古,完全可以這樣理解:炎帝出身于母系羌族部落,成年后獨闖天下,由西域來到中原,馴牛耕種,定居繁衍,建立起神農氏部落,成為神農氏部落首領,此后便被神農氏部落后裔奉為先祖。所以,炎帝出身的母系部落圖騰雖為“羊首人身”,而自己新建的神農氏部落的圖騰則為“牛首人身”。可見,炎帝神農氏可能身兼兩種圖騰,然“羊首人身”與“牛首人身”畢竟有異,因此,為避免造成更多的混亂,我們還是將“牛首人身”定為“神農氏部落圖騰”,可以稱為“神農氏先祖神像”或“神農炎帝像”。當然,炎帝成名后統一了中國,其母族羊圖騰部落也尊他為帝,所以神農炎帝圖騰會被塑造成“牛首人身”和“羊首人身”兩種形象。

《春秋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國號神農,是為炎帝,始為天子。”炎帝既為少典妃“感神龍”所生,可知“神農炎帝”的先祖仍是“神龍”,《詩含神霧》也說:炎帝“龍骨,顏似龍也”,《路史》也說:炎帝“龍顏而大唇。”所以神農炎帝可稱神龍“太昊伏羲”的后代,即“龍的傳人”。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是關于炎帝和黃帝本源的重要記載,黃帝姓姬,炎帝姓姜,是根據二人成長地姬水、姜水而命名,但炎、黃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可知二者由同一源頭分化而來,即“炎黃同源”,所以中華民族便統稱“炎黃子孫”。 

(三)三皇之三:軒轅黃帝

黃帝,姓姬,因世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或統稱“軒轅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歷史上的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商,周,傳說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

《文獻通考·帝系考》:“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邱。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蚩尤最暴,黃帝徵師諸侯,擒殺蚩尤,諸侯尊黃帝為天子。在位百年崩,年百一十歲。”

黃帝生性聰慧,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酋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在炎帝后期,黃帝于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一生共歷經52戰。戰敗炎帝于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后又戰勝蚩尤于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長期戰亂,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中華文明新時代由此產生。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奠基人。黃帝統一了華夏民族,設官職,舉賢能,建房屋,作衣服,教蠶桑,種五谷,興文字,繪圖畫,制樂器,創醫藥,造舟車,做弓矢,發明傘、鏡、指南車等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我國古史時期的干支歷法、農工礦商、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均始于黃帝時代,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我國后來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其卓著的功績,深受歷代人民所敬仰,正因如此,后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文明始祖。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為有熊”,《史記正義》:“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大戴禮》:“黃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曰軒轅。”黃帝最初所屬的“有熊氏”部落的圖騰,應為“神熊”。因此,黃帝所居的原始部落的圖騰形象應該為“熊圖騰”。

黃帝又號“軒轅、玄黿”。“軒轅”可能是因為傳說黃帝發明車輛,而給他起的名譽稱號。也可能“軒轅”是與“玄黿”讀音相同而滋生。“玄黿”,意為“黑色大龜”,即“烏龜”。這可能與“鯀”的傳說有關。《山海經》云:“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可知“鯀”為黃帝孫子。“鯀”,在古代傳說中為“禹”的父親,他曾因治水不力而被天帝懲處。《國語·晉語》:“昔有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能,以入于羽淵。”“黃能”,一般說為“黃熊”,如《楚辭·天問》、《左傳·昭公》都說“化為黃熊”。還有的說“能”是“三足龜”(有說“熊”字下邊的四個點“灬”應為“三點”,讀做“乃”,義為“三足鼉”或“三足龜”)。如《拾遺記》就說“化為玄龜”。“鯀”字,有的古籍中寫作“鮌”,左“魚”右“玄”,其實就是“玄魚”。玄、元古文相通,因此,“玄魚”即“元魚”即“玄黿”,亦即“玄龜”。黃帝姓“姬”,據說“姬”字的寫法便來自于“龜圖騰”。《國語·周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所以,“玄龜”和“黃熊”均為鯀的化身,也均為黃帝世系部落的圖騰。

《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開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黃龍”的“龍”,與《國語》所言“黃能”的“能”,字形極為相似,也許古時互為異體字。所以“鯀”的化身又為“黃龍”。傳說大禹治水時,得父親“鯀”相助。《拾遺記》:“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可見,“鯀”既可化為“玄龜”,又能化為“黃龍”。《山海經》說“鯀為白馬”,《周禮·夏官》云:“馬八尺曰龍”,因此,“鯀化龍”不足為奇。“鯀化龍”這種神性肯定傳自祖父黃帝。《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山海經·大荒北經》說“黃帝生苗龍”;《管子·五行》說黃帝“得蒼龍而辨于東方。”《孫綽子》說黃帝“駕八翼之龍”。《論衡·記妖》:“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駕象輿六蛟龍。”《大戴禮·五帝德》說黃帝“乘龍”;《軒轅黃帝傳》說“黃帝作龍袞之服”;《大象列星圖》說“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淮南子·天文篇》:“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獸黃龍。”;《史記·天官書》也說“軒轅黃龍體”等等。可見黃帝與“龍”的親密關系。鯀及先祖黃帝,可變四身:熊、龜、馬、龍,可稱得上“搖身四變”,一身可變四種形象或四種面孔,這也許就是傳說的“黃帝四面”吧。(有人解釋“黃帝四面”為“黃帝居中,面向四方”,大概為引伸之義。)所以,神熊、神龜、神馬、神龍均為黃帝所屬部落的圖騰,而神龍可能為黃帝統一部落聯盟后的大圖騰。

《國語·晉語》:“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黃二帝姓雖有別,但俱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炎帝既為神龍后裔,黃帝也應有血緣關系,不過一為赤龍,一為黃龍而已。所以炎、黃二帝的先祖圖騰均為“神龍”。炎黃兄弟,既為同母所生,兩兄弟的相貌當有相近之處,所以二人頭上均長大角,似牛角又似龍角,其實龍角的形狀就來自于自然界的牛角。而炎、黃二人也有相異之處,黃帝出自有熊部落,其面目不免有點象熊。

黃帝圖騰之所以復雜難辨,是因為黃帝部落本為北方最大部落聯盟,據說在與炎帝作戰時,盟主黃帝即統領眾多部落大軍,如《列子·黃帝》所言:“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鵰、鶡、鷹、鳶為旗幟。”這些獸類、禽類即為各部落圖騰標志。《國語·晉語四》:“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有專家考證:古“十二獸歷”中的十二種動物,逐漸演變為秦漢以后十二生肖,其原型就是上古十二大姓氏的先祖圖騰。黃帝打敗炎帝后,又收服了南部的炎帝神農氏大部落、東部的東夷九黎各部落和西部戎狄各部落,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天下一統,其統治的疆域最大,其治下的部落最多,史無前例。而若創造新的大圖騰欲合成眾多部落圖騰特征,很難做到,所以黃帝的面目便有了多面性,不好形容。可能最終還是沿用了中華始祖伏羲“神龍”圖騰,才得到所有部落的認可,因為所有部落均自稱是“龍的傳人”。(尚古玉

[轉載]“三皇五帝”圖騰形象初探(二)

 三、“五帝”之形象 

(一)五帝之一:少昊帝摯

“少昊”,又作“少皞”,據傳為“太昊”(太皞)的后裔。少昊氏部落歷代首領中,“摯”是比較有名的皇帝,史稱:少昊帝摯。

太昊氏以及少昊氏為世居中國東部地區的東夷大部落,東夷的“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個張弓射箭人的象形,可見是根據善射族群的特征,刻劃出來的文字,說明東夷族以獵鳥為生,與鳥的淵源甚深。

《淮南·時則訓》:“東方之極……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呂氏春秋·孟春紀》:“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山海經·海外東經》則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乘兩龍”,表明屬于伏羲氏的“龍圖騰”大部落,但作為伏羲氏大部落內的支系太昊氏,其神形又表現為“鳥身人面”的“鳥圖騰”。作為太昊后裔的少昊氏,可能為太昊氏大部落的后裔部落之一,繼承了鳥系血統一支,所以奉鳥為圖騰。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氏族也綿延很多代,歷代少昊氏部落首領中,“摯”是比較有名的皇帝,史稱“少昊帝摯”。“摯”,古書中又通“鷙”。“鷙”可理解為大鳥“鷹鷙”,即鳥中之王;也可理解為“手執鷹鷙”,即手持“鳥圖騰”標志權杖的帝王形象。所以,史書尊稱少昊帝摯為“鳥王”。

《左傳·昭公十七年》:“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記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少昊帝摯以鳥紀年,并以百鳥命名百官,司掌節氣歷法和軍法行政,后代因此稱少昊為“百鳥之王”。當然,這些“鳥官”,大概都是少昊大部落內各個小部落的首領,都以不同的鳥類作圖騰。可見,少昊世族的圖騰形象為“鳥圖騰”。

傳說少昊氏部落與黃帝部落在統一中國的爭斗中,被黃帝打敗,一部分逃往南方定居,成為南方鳥神,即后代所稱“四方神靈”之一的“南方朱雀”。而少昊氏大部分則歸順黃帝部落,通過聯姻繁殖,成為黃帝后裔,而后繼承帝位。

據某些古籍稱,“少昊摯”即為殷商人的祖先“契”。如《世本·帝系篇》(清張澍粹集補注本):“少昊,黃帝之子,名契。”宋衷注:“少昊名摯。”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也說:“少昊與契是一個人。”于是,殷商人的祖先“契”,同樣為“鳥的傳人”。

《詩經·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常言的“玄鳥生商”神話傳說的出處。

《呂氏春秋·音初篇》:“有娀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契母吞玄鳥卵而生契。”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封于商,賜姓子氏。”

《白虎通·姓名》:“殷姓子氏,祖以玄鳥子生也。”

殷商甲骨文所稱“高祖王亥”的“亥”字上部,均有“鳥圖騰”的標記,商代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的紋飾中,也大量雕刻鳳鳥形象,可證商人祖先與鳥確有淵源關系。商人祖先本就起源于山東,最早的首都曾建于曲阜一帶,經過幾次遷都,最后才定于河南安陽。新石器時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據學者考證大致相當于少昊帝摯時代的東夷文化,此處考古發掘出土的陶器,即多有鳥形尊。稍晚的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玉器,很多也都飾有鳥形紋,可見三皇五帝時代中國東部,盛行鳥圖騰崇拜。

不僅太昊伏羲、少昊帝摯、商契,均為“鳥的傳人”,而且后來的周朝、秦朝,也自稱其祖先為“鳥的傳人”。可見原始部落的圖騰中,“鳥圖騰”為一大圖騰。其后,“鳥圖騰”又發展為“鳳圖騰”,與貫穿古今的另一大圖騰“龍圖騰”,相互對應,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龍鳳文化”。與“龍”這一超自然的神獸一樣,“鳳凰”也是超脫了鳥的自然形態、綜合了眾多鳥類的優點,創造出現實世界里沒有的“神鳥”。“鳳圖騰”的性質也與“龍圖騰”一樣,均為三皇五帝的大部落兼并原始小部落之后、抽取各小部落原始圖騰特征而合成的大圖騰。“龍鳳圖騰”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原始部落時期,部落首領靠血緣關系維持統治,而到了三皇五帝時代,部落聯盟或邦國形成,僅靠血緣關系已不能維持統治,于是超脫血緣關系的文化象征——圖騰標志,便顯示出巨大的凝聚作用了。

自遠古以來,出于“神鳥”崇拜,“鳥圖騰”造型甚多。早期原始小部落“鳥圖騰”,基本為原生態的鳥形,后期的“鳥圖騰”,便與人形的祖先結合,雕成“人首鳥身”或“鳥首人身”,還有的則做成復合型的“人頭頂鳥”或“鳥上乘人”等造型了。 

(二)五帝之二:高陽顓頊

顓頊,姓姬,相傳是黃帝的孫子,最初封國于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故號高陽氏,后人也統稱:高陽顓頊。《山海經·海內經》:“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帝顓頊。”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顓頊子孫很多,分布在遼闊的大江南北,其中一支后來發展為南方的楚國,在戰國時期成為國力最為強盛的國家之一,屈原就是自稱是顓頊的后裔。

據說顓頊十歲輔佐叔父少昊,二十歲就繼登帝位。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顓頊”又有神名曰“玄冥”,傳為北方天帝,統轄的區域非常大。《禮記·月令》:“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淮南子·時則訓》:“北方之極,顓頊玄冥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于幽靈,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于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顓頊登基帝位后,進行了宗教、歷法、民事、農業等一系列改革。顓頊進行“宗教改革”,涉及到少昊、九黎、蚩尤、三苗等族團,族團的分化以及各族之間斗爭和居地的遷徙等,導致了關系的復雜化。宗教意識領域發生的混亂與社會的急劇變革相適應,各族團之間的斗爭和融合,對意識形態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社會處于一個極度的變革時期,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民神雜糅、信仰混亂,無論大小事務,都要用占卜來決定;家家都供養著巫師,社會財富大都耗用在祭祀上;有頭腦的能人得不到重用,即所謂“九黎亂德”。顓頊毅然采取革命行動,禁絕巫教,戰勝和征服了九黎,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

顓頊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以科學手段戰勝社會上的迷信觀念,《周書》稱之為“絕地天通”。顓頊取得盟主地位以后,便讓兩個兒子掌握大權:老大“重”擔任南正,管理觀天事務,把巫史們的權力奪過來;老二“黎”擔任火正,管理地面事務,特別是核定歷法,宣布農時。天上事與地上事分開以后,許多落后的迷信活動,就失去了市場,全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開始走向正規。這次宗教改革加速了社會分化,巫師階層出現,神權成為特權,宗教信仰規范化,促進了社會進步。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史記》記載,帝顓頊“洪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財以任地,載時以象天”說他有謀略,曉事理,善于創造財富,能夠按天象劃分年歷四季。顓頊以辰星為主觀測星而治歷,“察日辰之會,以治辰星之位”觀測一年中與二十四宿的關系,確定太陽在一年中的周天行度、四時八節的運程和一年之計始于春的理念,將四時分別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初定一年為366天。從而,形成我國最具科學性的古老歷法——《顓頊歷》。《顓頊歷》第一次明確地把以物候觀測為重點轉移到以天象觀測為重點,科學排序了一年的節氣,人類進入了治歷明時的新階段。因此,帝顓頊被尊為“歷法之宗”。

顓頊時代初期還處于母系氏族制之下,男性的聰明才智往往受到抑制。顓頊在征服九黎后,改革了這種制度。邦國中男性子民,均稱“顓頊之子”,并以“伯仲叔季”為序,可見在他執政時,已按父系制來建立政治體系。《淮南子·齊俗》講顓頊立法:“婦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于四達之衢。”母系社會,婦女是不給男子讓路的,顓頊首立新法,凡是不給男子讓路的婦女,一律排斥于大道之外。此類行為表明,顓頊在大力促進社會向父系制轉化。

北方的共工氏,是上古的治水世家,但據《國語·周語》所述,其措施比較落后,“壅防百川,墮高堙卑,”全以堙塞為主。顓頊便以先進的疏導方法,向他挑戰。這就是傳說的“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淮南子·原道訓》也說,“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結果共工失敗,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著大地的繩子斷了。于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洼陷,江河隨之東流。《史記·律書》說:“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據此得知,顓頊治水仍然吸收了共工不少好經驗。直到大禹時代,與共工氏在治水路線上的斗爭,仍然持續著。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趾。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他的父親韓流的相貌十分的奇特:修長的脖子,小小的耳朵,豬的嘴巴,麒麟的軀干,兩腿勾連,豬蹄子,大體一副豬模樣。顓頊的長相和他父親差不多,也有點豬頭豬腦的豬模樣。顓頊相貌雖隨父親韓流,但某些方面還有祖父黃帝的特征。

《大戴禮·五帝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作為“黃帝”子孫,“顓頊”所乘的先祖圖騰形象當然為“龍”。黃帝聯盟大圖騰為“龍”,而黃帝原始部落圖騰中又有“玄龜”,于是黃帝族系有時體現為“龍龜合體”的“龍龜”或“龜龍”。黃帝原出北方,后居中原,其孫“顓頊”駐守北方,傳為北方之神“玄冥”,后人又稱“玄武”,其神狀便似祖父“黃帝”一樣,有“龍龜”之形。漢代畫像石刻“玄武”,就為“龜龍合體”狀,也許顓頊為黃帝孫子輩,只能稱“小龍”,亦即“蛇”,所以后人亦將其稱為“龜蛇合體”。這也就是“四方神靈”之“北方玄武”由來。 

(三)五帝之三:高辛帝嚳

帝嚳,姓姬,是黃帝的重孫。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建都于亳。因他興起于高辛,史稱高辛氏,或統稱:高辛帝嚳。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傳說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常儀生了摯,次妃慶都生了堯,摯與堯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史書上記載:帝嚳以他的聰明才智治理國家,順天應民,仁而有威,惠而有信,修身而天下服。從大量考古信息中所見,帝嚳政權時期,中國的農業、漁牧業、手工業已經比較發達,社會活動的分工也日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勞動群體,如農民、漁民、牧民、陶工、木工、石工、冶金工、紡織工、士兵、藝人等等。隨著社會生活復雜化,上層建筑的管理就顯得極為必要。帝嚳執政時,經常深入民間了解下情,解決人民最關心的一些實際問題,并十分重視尋找和重用那些有才華的人。他在位時先后任用了伯奮、仲堪、叔獻、季仲、虎伯、仲熊、叔豹、季貍等八名才子,號稱“八元”。這八位賢臣都是他治國的好幫手,他們根據不同的行業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使社會各界井然有序。帝嚳執政時期,社會人群的階級分化更加明顯,家庭奴隸已經在社會上普遍存在,不僅“天子”家中有大量的家奴,許多部落酋長和貴族家庭也都擁有數量不等的家奴。這些家奴多數都是來自貧困的平民家庭,他們為了生存而賣身于貴族,已經基本上喪失了人身自由。社會上家奴的大量出現,為進一步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奠定了基礎。后人總結了帝嚳幾大功業:

治歷明時,教民家穡。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爻策占驗推算歷法,窮極變化,頒告天下”《大戴禮·五帝德》說他“夜觀北斗,晝觀日,作歷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觀北斗四時指向,以定節氣;觀天干以定周天歷度。”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信惠天下,以德治國。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德莫于博愛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嫁女盤瓠犬”的故事歷數千年而不衰。說犬戎房王作亂,帝嚳征而不勝,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頭者,可得千金,封萬戶,賜帝女為妻。后來,一個長相如狗的人叫盤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級,帝嚳即履行諾言,嫁女封邑于盤瓠犬。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天下人所景仰,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發現金屬,初開冶煉。據史料記載,帝嚳不僅是金、銀、銅、鐵、鉛的發現者,而且是金屬冶煉技術的發明者。在黃帝、顓頊時代,金、銀、銅、鐵、鉛還處于一種混而為一的狀態。到了帝嚳時,他率領我們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和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不斷探索總結,逐步掌握了金屬提煉冶制技術。史稱,帝嚳命臣下咸黑,率眾于峒山開礦冶煉,直至將峒山開掘冶煉成空峒山。冶煉術成功后,又將其制利器以定邊,成耒具以農耕,并首次使金屬貨幣分為不同等級,成為流通貨幣的主要形式。史界稱,如果說金屬的發現使人類文明徹底告別了石器時代,那么,冶練術的發明則是中國上古工業一次深刻的革命。

萬方同宗,華夏一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十分關心自己的姓從何而來,始祖是誰。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世界是最久遠的姓氏文化和最龐大的姓氏群體,從古至今產生過上萬個姓,而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帝瑞頊、帝嚳就派生出1000多個姓氏,目前華人中較大的姓均源于此。而且,顓頊,特別是帝嚳皆生下了幾個對華夏歷史有重大影響人物。如顓頊族屬中的帝舜、帝禹、帝啟,后代中的勾踐、秦始皇贏政等。帝嚳族屬中有帝堯、帝摯、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這幾個人對中華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為華夏民族的生生不息,血脈相傳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帝嚳還是一位超級音樂迷,他命樂師咸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樂曲;命樂工有陲制做了鼙、鼓、鐘、磬、笙、管等樂器。據說他時常聽樂師演奏樂曲,有時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打著節拍跟著樂曲哼唱。他還讓樂師組建了一支盲人樂隊,讓盲人和正常人一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嚳)使瞽人拊鞞鼓、擊鐘罄,鳳凰鼓翼而舞。”說帝嚳讓這支盲人樂隊打著大鼓和小鼓,敲擊著鐘和罄,美妙的音樂在空中傳播,引得鳳凰從遠處飛來,在空中展翅而舞。

《史記·五帝本紀》說:“高辛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帝嚳傳為歌舞的創始者;而《山海經·海內經》則說:“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所以許多史家認為帝嚳就是《山海經》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上帝神——帝俊,王國維曾舉出帝俊即帝嚳的證據是:“夋者帝嚳之名。《史記·五帝本紀·索引》引皇甫謐曰‘帝嚳名夋’;《初學記》九引《帝王世紀》曰:‘帝嚳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夋’”。王國維說這個“夋”就是《大荒經》及《海內經》中的“帝俊”。

帝俊為日月之父,他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這三位妻子之中,尤以前兩位更加偉大:“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經·大荒西經》)。這兩位了不起的女神生下了十日與十二月,從表象意義上講,帝俊及其妻子們便是日月之父母,也是上古的日月之神,從神話的深層意義上看,兩位女性繁衍了帝俊部族中一個崇拜太陽,一個崇拜月亮的兩大氏族集團。

帝俊與他諸多著名的子孫,開創了人類文明新時代,使原始部族從低級的朦昧時代一步一步堅實地跨入野蠻時代,并向著文明時代挺進。“帝俊生禺號虎,禺號虎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山海經·海內經》)。“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山海經·海內經》)“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山海經·海內經》)。“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山海經·大荒西經》)。

由上可知,帝俊及子孫發明了舟、車、歌舞、琴瑟、百巧、種植,從食到行,從勞作到歌舞,這眾多巨大的功績與帝嚳的作為如出一轍,所以說帝俊即帝嚳言之有理。

《山海經·大荒東經》的“帝俊”,在下界的朋友為五彩鳥,替他管理兩個高壇;帝俊子孫中有中容之國、司幽之國、白民之國、黑齒之國、三身之國等,都是“使四鳥”,所以有人說帝俊的原型就是《山海經·西山經》中的“鵕鳥”,可知帝俊的圖騰為鳥類。若帝嚳即是帝俊,那末帝嚳的圖騰應當也為鳥類。但《大戴禮·五帝德》還說:“帝嚳春夏乘龍”,作為黃帝的玄孫,帝嚳也有龍種血統,所以,帝嚳的圖騰形象有可能是龍與鳥結合的“龍鳥”或“鳥龍”,形成“龍鳳呈祥”之濫觴。 

(四)五帝之四:陶唐帝堯

相傳帝堯是黃帝的五世孫,帝嚳之子。帝堯初生時,母親寄居于伊長儒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因而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堯13歲時封于陶(今山東菏澤縣陶丘),15歲又封為唐侯(今河北省唐縣西北),十六歲由唐侯升為天子,即帝位后,立國號唐,因此,后世多稱“唐堯”為“陶唐氏”,或統稱“陶唐帝堯”。堯在位七十年,禪位后二十八年而終。堯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部落聯盟領袖,他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

《史記·五帝本紀》說:“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帝堯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關心群眾生活。傳說帝堯時期,十日并出,萬物枯焦,堯救民于水火,命后羿射日,消除災患。他命羲氏、和氏推求歷法,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故有堯始為萬象之制的說法,使人們懂得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產規律,促使中華民族由愚昧走向文明。

帝堯時期,洪水泛濫,威脅著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堯先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鯀的兒子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微服訪問民間,看到有一位老人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表達了民間不滿情緒。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時,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于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進行一系列考察,他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帝堯又讓舜在家中接待四方賓客,賓客都很尊敬他。帝堯覺得舜很會料理家事,因而又讓他管理百官,百官也都服從他的指揮。堯讓舜作管理田獵的虞官,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帝堯又派他到深山老林里,狂風暴雨中,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試舜三年后,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經過前后二十多年的考驗,堯最終認為舜德才俱備,便將帝位禪讓于舜。

《漢碑·成陽靈臺碑》記載:“昔者,慶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觀河濱,感赤龍,交始生堯。”《竹書紀年》曰:“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于維之野,常有黃云覆其上。及長,觀于山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采,須發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即而陰風四臺,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由此看來,堯母感赤龍而生堯,堯為龍種血統,其形象也有龍的特征。

上世紀80年代考古發掘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科學測定年代為距今4500年左右,正好在傳說的帝堯紀年之內。由大量出土陶器以及“陶寺”地名,使人必然聯系以制陶聞名“陶唐帝堯”。考古學者們研究了陶寺出土的彩繪陶盤后認為:“陶寺彩繪盤內的蟠龍形象基本上就是古文獻中所說的蛟龍、河龍、赤蛟、赤龍,也即赤蛇的形象,就是帝堯祖統的赤龍圖騰形象”。“在盤中繪龍紋,也是表示龍是水物、水神……在古代,盤是盛器,一般作為洗用的盛水器,在盤底飾龍紋,即表示龍在水中,龍是水中之龍,所以也稱為河龍。陶寺陶盤內繪制的蟠龍紋,也即表示這一蟠龍是蟠曲在水中的河龍、水神”。“陶寺有些大墓隨葬一件彩繪蟠龍紋陶盤,大概屬于畫赤龍形卷曲于盤,以殉祖先。他們崇拜赤龍圖騰,赤龍就是他們的祖先或祖先的化身。……赤龍即赤蛟、赤蛇等為祖先的華夏族人,就是帝堯陶唐氏”。

古代的文獻記載和現代的考古發掘均可證明帝堯的圖騰形象為龍,為與先祖的太昊伏羲青龍相區別,后人特將帝堯塑造為赤色的蛟龍,正如彩陶盤中所繪的紅色蟠龍。帝堯之神形,大概也是“龍人結合”的造型,但由于帝堯更接近現代人世,可能龍形漸隱而人形特征漸為明顯,甚至見人不見龍了。再往后的所謂“真龍天子”——皇帝,其龍圖騰造型更趨抽象,變為象征性的龍冠、龍袍和龍旗之類了。

堯,古字作尭,有專家解為:“兀”上有“垚”,即高臺上祭有高圭,因而“堯”又訓為“高圭”,由此,我們也可解讀帝尭形象為頭戴高圭皇冠。 

(五)五帝之五:有虞帝舜

帝舜傳為顓頊七世孫、黃帝九世孫。《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雙目失明,史稱瞽叟,因生在姚丘,故姓姚。瞽叟娶妻握登,以編織為業,生子帝舜。《淮南子·修務篇》云:“舜二瞳子,是謂重明”,舜的相貌很不平凡,尤其是眼睛和一般人的眼睛有所不同,每只眼睛里有著兩個瞳孔,所謂“舜目重瞳”,所以人們又把他叫做“重華”或“重明”。因舜曾任管理狩獵的虞官,封為虞侯,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或統稱:有虞帝舜。

舜的生母早逝,父親再娶后妻,生下一子名叫象,成了舜的弟弟。舜的父親瞽叟個性頑劣,后妻狠毒囂張,弟象性格狂傲,所以史稱“父頑、母囂、弟傲”。后母寵愛親子,仇視舜,常在瞽瞍前讒言生非,因此三人皆對帝舜重華,恨之入骨,因此百般虐待,欲予除之而后快。但是,天性篤厚的舜對父母十分孝順,誠篤謹慎,從不懈怠;對頑劣的弟弟象也心大量寬不予計較。后來,舜在家里實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一個人單獨分居到外面去,在歷山腳下,開荒種地,過著孤單的日子。沒過多久,歷山的農人受了舜的德行感化,都爭著讓起田界來;舜又到雷澤去捕魚,不久雷澤的漁夫也爭著讓起漁場來;舜又到河濱去做陶器,河濱陶工做的陶器也都精致美觀耐用了。人們都喜歡靠近舜生活的地方居住,這些地方一年會成為小村落,兩年就會成為較大的城鎮,到第三年簡直就會變成都會。這真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奇跡。

舜二十歲時,他的品德孝行,已傳聞各地。舜三十歲時,帝堯因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肖,訪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四方群臣、各氏族首領都向帝堯推薦舜,說他既孝順又有才干,可以備選。為了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帝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觀察他怎樣治家;又讓自己的九個兒子一起侍奉舜,觀察他怎樣為人處世。舜婚后帶著自己的兩個妻子住在媯水之濱,帝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身分高貴而驕傲,在生活起居中遵守為婦之道,一絲不茍地奉養舜的親人;而帝堯的九個兒子在虞舜的影響下也不敢自傲,做事恭敬而小心。帝堯于是賞賜給舜細葛布衣和琴,又為他建筑倉廩,并送給他牛羊。家里人看到舜做了帝堯的女婿后,平步青云,都異常嫉妒。舜的弟弟象,時常想奪取哥哥的一切歸自己所有,對兩個嫂子更是垂涎萬分。于是,他陰險惡毒地設下圈套,處心積慮欲謀害舜,企圖霸占他的財產和娥皇、女英。一次,瞽叟讓舜爬上倉頂,修倉庫,瞽叟和象便將梯子搬去,并在下面放火,妄圖燒死舜。幸好娥皇、女英早有預防,事先織好五色鳳鳥彩衣,讓舜穿在了舊衣服的里面。當烈火燃燒時,舜便變成鳳鳥展翅高飛了。一計未逞,又施一計,瞽叟讓舜去淘井,當舜下到井底,瞽叟和象便往井里推土,企圖埋死舜。不料娥皇、女英提前讓舜在舊衣服里面穿了織著龍形彩紋內衣,當瞽叟和象下毒手填井時,舜便化作一條龍,鉆入地下泉洞,從另外一眼井中逃了出來。以上故事表現了娥皇,女英對舜的無限忠誠、熱愛和患難與共的精神。瞽叟和象雖然對舜屢下毒手,但舜并不以牙還牙,仍是寬宏相待。

堯見舜的所有表現確是一位有才干的賢者,深為器重。因此,當舜五十歲時,即讓他代行天子的職權。舜執政以后,重新修訂歷法,調整季節的誤差,統劃律呂和度量衡,修正五禮,確定各階層的儀式和禮節,又舉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時和山川群神的大典。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每五年出巡一次,祭祀四方名山,視察天下民情,考察諸侯政績,明定賞罰。在四岳祭祀天、地、山、川、鬼、神之后,舜聚會各氏族首領,收回代表權力的玉圭。經考察合格后,然后再選擇吉日,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正式頒發玉圭,進行新的任命。而各氏族首領則每四年來朝見舜一次,報告政事,接受賞罰。舜由此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四方擁護,天下大治。

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舜即位后,將堯時的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革為貴族議事機構。堯時的大臣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等,職責不明,舜用其所長,分別委以不同職務:禹任司空,治理水土;棄為后稷,主管農業;契為司徙,掌管教化;皋陶為士,執掌刑法;倕為共工,主管手工業;益為虞官,掌管山林狩獵;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典禮;夔為典樂,負責音樂和教育;龍為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舜還規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有成績者加以提拔,不稱職者予以撤換。舜設官分職,使官員職守分明,辦事效率提高,百業由此興旺。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當時社會有一批不法之徒“四兇族”,即帝鴻氏的渾敦、少皞氏的窮奇,顓頊氏的梼杌、縉云氏的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兇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還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去除了中原人民大患。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雄才大略,從此,天下懷德畏威,無不心悅誠服。舜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帝王。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帝舜重視人倫道德、把群眾在生活中的習性和感情,升華為“五典”,即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使得長幼有序,家庭融洽,社會祥和,形成中華民族早期的精神文明。《史記·樂書》記載說:“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舜發明制作了五弦琴,奏唱孝子思親的歌曲《南風》,并讓樂官夔根據他唱的歌,譜成樂曲,賞賜給各地的諸侯,起到普遍的教化作用。

帝堯禪讓帝位給舜二十八年后,帝堯去世。舜于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后,卻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里,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并由禹來攝行政事。所以,舜與堯一樣,都是歷史上禪位讓賢的著名圣王。

舜正式繼承帝位三十九年后,在長江一帶南巡中,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享年一百一十歲。娥皇和女英知道丈夫死訊,悲痛萬分,二人抱頭痛哭了九天九夜,她們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迸出了血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竿上,呈現出點點紫紅的血斑,這便是“湘妃竹”的來歷。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賢圣王。而舜對于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范。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千佛山,古稱歷山”,濟南千佛山的古名可能來自傳說的“舜耕歷山”,所以該山又被叫做舜山、舜耕山,成為人們祭祀舜帝的地方。東晉時,佛教流傳到濟南,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遷祓”儀式,以消災除惡,祈福迎祥,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遷祓”轉音為“千佛”了。千佛山上,有一處最具規模的古建筑群“歷山院”,受大舜文化的影響,歷山院先后容納了儒、道、佛三家。歷山院的東南隅,就是歷史悠久的舜祠,又叫“重華殿”。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舜耕歷山也云在此。”祠內大舜塑像,袞冕執圭,雙目瞑閉,須髯垂胸。左右配享娥皇、女英二妃,珠冠蟒服。

《繹史》引《孝子傳》說:“舜父夜臥,夢見一鳳凰,自名為雞,口銜米以食己。言雞為子孫,視之乃鳳凰。以黃帝夢書占之,此子孫當有貴者。舜占猶之。”此話是說舜為鳳凰。《拾遺記》說:“堯在位七十年,有鸞雛歲歲來集……有秖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飴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于戶牖之間,則魑魅丑類自然退伏。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鳥于牖上,此遺像也。”堯在位七十年,有鸞雛歲歲來集,與堯在位七十年時禪讓于舜史實相符;重明鳥之雙睛與舜之雙瞳名重華或重明暗合;其狀如雞,鳴似鳳,又與舜父夢中之鳳相合,再聯想舜遇弟象謀害時,身著彩鳥衣飛離火災的傳說,其種種契合之處,表明舜與鳳鳥密切相關,舜的圖騰大概就為鳳鳥類。《國語·魯語》云:“商人禘舜而祖契”,舜是商人最高祖神。商人的圖騰就是鳥,其先祖舜亦當為鳥圖騰,《孟子·離婁下》說舜為“東夷之人也”,鳥圖騰為遠古東夷部落圖騰,舜的祖先可能也出自東夷的少昊部落,少昊形象或鳥首人身,或人首鳥身,而舜較少昊時代距今晚近,其形象可能塑造為全人形而僅戴象征性鳥羽皇冠。

《竹書紀年》曰:“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華,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廩,自下焚之,舜服鳥工衣服飛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龍工衣,自旁而出。”

舜母“感大虹而生舜”,舜當為龍種,“龍顏、黑色”,似為“黑龍”,由此看來,舜族的先祖圖騰也為龍。但看他既“服龍工衣”,又“服鳥工衣”,可知舜族的圖騰可能龍、鳥相兼,其神形大概既有“龍人結合”型,也有“人鳥結合”型,還有“龍鳥結合”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有至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至處,是謂巫至民。巫至民分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

帝舜子民居處,既有鸞鳳歌舞,也有百獸群處,鸞鳳為鳥神無疑,而百獸之神呢,古解通常為龍,所以大舜帝國的圖騰可能龍、鳳并重,所謂“龍飛鳳舞”。有虞氏之“虞”,就是古時管理狩獵飛禽走獸的“虞官”,所以舜圖騰兼具龍鳳也順理成章。既龍且鳳又為人主的皇帝神像,頗難塑造,古人巧妙采用了頭戴龍冠、鳳冕,或頭戴羽冠、身穿龍袍的形式,予以體現,并手持龍頭或鳳首權杖以示正統尊嚴。

四、余論 

由上述可見,鳳抽象于眾鳥而代表禽鳥,龍抽象于眾獸代表獸畜,為上古華夏民族兩大圖騰。古代中國的東部及南部基本為鳥圖騰,而西部及北部基本為龍圖騰,及至到了出現統一聯盟或帝國的三皇五帝時代,鳥族部落與龍族部落逐漸聯姻融合,鳥圖騰和龍圖騰也開始相互兼容。太昊伏羲既為龍圖騰,又有鳥圖騰影子;神農炎帝說是龍種,但其女兒精衛鳥又為鳥類;黃帝也說為龍種,但其旗下尚有鷹雕圖騰;少昊氏可謂正宗的鳥圖騰,但有些史書又說他是黃帝后裔,似乎又為龍種;顓頊和帝嚳均號稱為黃帝子孫,而顓頊的神形為龍龜、帝嚳則變為帝俊又為鳳鳥圖騰了;黃帝的另兩個后裔帝堯與虞舜,也是一個為龍而另一個為鳳。大體說來,五帝雖皆稱黃帝后裔,卻亦龍亦鳳輪流坐莊,如少昊為鳳,顓頊為龍,帝嚳為鳳,帝堯為龍,帝舜為鳳。再往后看,夏代崇龍,商代崇鳳,周秦以后便龍鳳并重了。從自古而來龍鳳圖騰的發展和演變,可以看出中華民族逐漸合成和壯大。五帝時期,為了團結各部落民族的廣大人民,皇帝先是宣揚為鳥、龍兩種血統的正宗傳人,隨后創造出“龍鳳結合”的“龍鳥”或“翼龍”圖騰,最后又演變為皇帝稱龍、皇后稱鳳,可算民族聯姻融合為大中華帝國的崇高象征。(尚古玉

   

 

[轉載]鄒衍與“大九州”之說

伏羲八卦及卜筮之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圖文轉載] 中國歷史紀年表(二)三黃五帝時期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
老王開講——第十一講 三大氏族集團與三大圖騰體系
中國人的老祖宗究竟有那些?
“三皇五帝”圖騰形象初探(一)
三皇五帝史悠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山县| 靖宇县| 连江县| 武汉市| 吉林省| 台南县| 舒城县| 屏东市| 滁州市| 固安县| 巩留县| 汤阴县| 嘉祥县| 炉霍县| 望城县| 东丰县| 舒城县| 义乌市| 龙门县| 平罗县| 肇源县| 宣城市| 泗阳县| 新安县| 威信县| 温泉县| 喀喇沁旗| 上蔡县| 延安市| 安泽县| 奉化市| 巴林左旗| 务川| 内丘县| 娄烦县| 葫芦岛市| 内乡县| 罗山县| 永吉县| 三原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