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24歲男孩求助的問題:我有嚴重的焦慮和強迫思維,很擔心,緊張,總是害怕說錯話做錯事,但是吃藥不管用,找過催眠師也沒有用,后來聽到你的催眠整個人就放松下來了,我現在很努力去改變,想要掙脫出來。。。。。
于是我請他講講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一講,我就知道他的大多數問題出在哪里了。
男孩的父母從小就很寵他,什么事情都不讓他做,如果他自己想做什么事必須征求家人意見,假如不聽,母親就會在旁邊一直苦口婆心的勸說,直到他接受為止,而父親則是“說不聽,直接揍你”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他來接受。按他的理解,他的父母是怕他受到傷害,害怕他走彎路,所以采取了這種強迫的手段,他們的出發點是“為我好”,于是他放棄了抗爭,放棄了為自己說話的權利,選擇了默默的接受。他告訴我,雖然父母都很疼他,但是他卻感覺不到“愛”,“從小沒被夸過”,“總感覺力不從心,別人行,而我不行”,然而如果真的有人關心他,他卻又感到“很惡心”,又不能夠接受。
我們人從一出生,就從一個確定的環境被推到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之中,從那時開始,我們就感受了到對未知的恐懼。我們最早的安全感就來自于父母,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期時,只要母親的存在就足以讓我們感到安全和溫暖。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母親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而父親則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 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的任務則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困難,他代表的是一種力量和價值感。
在這個個例中,男孩父母的言行帶給他對世界的認知是不安全的,是充滿危險的,所以“你要聽我們的”,因為只有我們是“對你好的”,而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權威”,也是唯一依賴的對象,所以孩子的潛意識里被動的接收了這樣的認知模式。
男孩的媽媽“苦口婆心”式的嘮叨,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她的目的是要他接受她的觀點,這也是家庭中常見的“軟暴力”,孩子的內心是無力抗爭的,所以選擇了表面的接受,然而這是違反他內心真實意愿的,他的內心是抗拒的,這種被壓制的情緒具體表現出來就是,如果有人想要親近他,關心他,他反而會感到“惡心”,而去主動躲避。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寬容和正確引導,個案父親的簡單粗暴,導致象征父親力量的缺失與自我價值感降低,他潛意識里接受到的信息是“我不夠好”,所以在他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自信,和別人說話總是“很擔心,很緊張”,“總感覺力不從心,別人行,我不行”。。。。。。
在我與個案的接觸交談中,他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你肯定不相信。。。”,他的內心是缺乏力量的,無助的,對這個世界敏感而又充滿了恐懼。。。。。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自我成長的需要,如果這種自由受到限制,就會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他的抗爭意識。比如之前家長給他做過的催眠治療,但是沒有效果,原因就是他內心的抵制與抗爭所導致的結果。
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要把惶恐不安的情緒傳染給孩子,父親要寬容,有耐心,不應該咄咄逼人與專橫武斷,要讓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信心,引導孩子的“自我意識”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