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國家他們曾想與我國嫦娥三號爭搶21世紀航天器月球軟著陸頭名,結果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史詩級延期中落敗。該國研制的月球軟著陸探測器有據可查延期發射就多達7次,造成了從2011年直至今年5月將近8年延期時間,用這個時間八年抗戰也快打完了,但是他們仍舊保持著昂揚斗志決心在今年7月發射該國第一艘月球軟著陸飛船——月船-2號,這個國家就是印度。
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的月球從上世紀后半葉開始就已經成為各國展示航天科技的大舞臺,最經典的莫過于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的阿波羅登月工程,今年世界也將迎來載人登月50周年紀念日。
半個世紀過去后航天器登月依舊是多數國家難以企及的航天高度,前不久以色列創世紀號探測器就因為通信與發動機故障導致落月任務失敗。且不說落月即便是繞月飛行控制也是巨大的難題,人類曾有多顆繞月衛星因為測控失敗導致飛離或撞擊月球。比如印度月船-1號雖然進入了月球軌道但最終卻因為定向傳感器與通信故障導致航天器失聯,最終也將難逃撞月厄運。
用命運多舛來形容月船-2號探測器也是極為貼切的,由于地緣位置優越印度因此有著極好的外部環境,所以每當有重大工程實施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行,而是先想想能從誰哪買到些什么。
截止2016年印度月船-2號都是寄希望俄羅斯提供的月球軟著陸機構,為此兩國達成了合作探月協議,由印度提供發射火箭、繞月軌道器,以及月球車,俄羅斯負責研發著陸器。但后來由于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失敗導致資金供應緊張,俄羅斯不得不退出月船-2號項目,印度也不得不開始艱難的自主研發之路。
印度航天近些年確實不乏驚人之舉,比如一箭104星發射、火星衛星都賺足了眼球,但這些孤立的案例并不能證明印度的航天實力,缺乏大型航天工程實施經驗,沒有備份方案托底保障所以才導致出現將近8年的月船-2號史詩級延期案例出現。
月船-2號是一艘由繞月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組成的探月飛船,最初設計的重量為3.28噸,由GSLV mak2運載火箭發射,后來由于俄方退出月船-2號項目,印度不得不大規模修改月船-2號設計方案,發射重量也從3.28噸變成了3.85噸,甚至比我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還重了大約70公斤,由于重量的增加印度也不得不更換發射火箭,選擇僅有兩次軌道發射記錄的GSLV mak3型火箭。
說起GSLV mak3型火箭也是頗有意思,該型火箭有著630噸的起飛重量,就體量而言已經超過了世界現役大多數火箭,但運載能力卻仍然不如我國上世紀90年代研發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我們都知道印度第一顆火星衛星是完全依賴美國NASA深空測控網,如果說億公里級深空測控對印度來說是力有不逮,但讓人沒想到的是38萬公里的地月測控印度仍舊辦不到,還是需要依賴NASA深空測控網。
月船-2號另一個亮點就是重量僅有25公斤的月球車,由于降落地點位于月球南極區域所以不需要過多考慮月夜問題,因此沒有像玉兔-2號那樣配置核能供熱系統,但即便如此該月球車的設計壽命也僅有短短的14天。
根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發布的最新發射計劃來看,他們似乎已經做好兩個月后發射月船-2號的準備,但近期月船-2號著陸器在地面測試時又出現故障,這才導致5月發射計劃再次延期至7月實施,但最終十年磨一劍的月船-2號能否成功還有待后續觀察。
就月船-2號任務來看,印度航天依舊沒有掌握的月球探測技能有:38萬公里級深空測控、GSLV mak3沒有完整首飛記錄、月球著陸器存在重大技術隱患,也正是因為這些基礎不牢所以才有了8年的延期記錄。發展航天事業需要冒險家的精神與勇氣,但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根基是否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