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太陽系是人類所能觀察到的唯一恒星系統,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人類目前已發現了三千多個類太陽系的恒星系統,而這些系統都有著相似的特征,其行星的質量大于地球卻小于氣態行星。
其行星的大小相似,軌道間距均勻,并且相比水星跟太陽更接近它們繞行的恒星,目前還不清楚為什么太陽系與其他類似系統有如此大的不同,不過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這要追溯到一萬年前太陽剛形成的時候,那時太陽被第一代“超級地球”所包圍,隨著后續行星的形成,年輕的木星開始向運行軌道內偏移,它的引力擾動導致星星間的軌道重疊形成了災難性的碰撞,使得一些碎片飛向了太陽,而另一些則漂浮在太空中。
當土星開始形成時,木星又被拉回到目前的位置,其殘骸形成了第二代行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四顆帶內行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地球比典型的“超級地球”小得多,木星的混亂漂移也可以解釋水是如何到達地球的。
當這個“氣體巨人”徘徊在太空時,它的引力吸引了一批形成于雪線之外的小行星,并將這些冰冷的太空巖石拋向小行星帶和地球形成的區域,這些冰冷的小行星為地球初期海洋的形成提供了足夠的冰,創造了生命形成的基石。
所以說,如果沒有木星沒有莽撞地橫穿早期的太陽系,那么地球也許將永遠不會形成,也就不會有人類今天的文明。當然,我們仍然需要了解宇宙形成的原因,畢竟這些假設仍然僅是理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