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后趙國元氣大傷,可并沒到亡國地步。
趙國并未因長平之戰走向末路,他在之后還打出了邯鄲之戰,擊敗匈奴之戰。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發生后三年,秦國發起滅趙之戰,秦國直接對趙國都城邯鄲發起進攻,可這一戰秦國并未成功滅亡趙國,反而損傷30萬大軍,秦國損傷嚴重。
公元前244年,李牧率領趙軍,全殲十萬匈奴騎兵,這一戰匈奴人十年內不要侵犯趙國。
其一、趙國本為強盛國家,十分善武,這樣國家不會輕易給擊敗。
其二、趙國有三個行政中心,分別是晉陽、邯鄲、代郡。趙國地形破碎,難以協調,為確保國家安全,這三個行政中心,將趙國周圍幾個國家全部包括進去,可以說這樣布局確保趙國不會被一招擊殺。
其三、秦國對趙國發動進攻之時,他們利用外交手段搬來救兵,從這可以看出,各國不希望趙國滅亡,這也是趙國能在邯鄲之戰擊潰秦國原因之一。
從這個可看出,各國之間認為秦國一旦有滅亡趙國之舉,必然不會放任不管,這也是為何,趙國能在關鍵時刻趙、魏、楚聯軍救助,這也是趙國能存活下來關鍵。
其四、長平之戰,秦國為長平之戰,已要15歲以上男子參戰,這個時候秦國已無足夠實力滅亡趙國,從地圖上我們知道,魏、趙、韓三國領土緊鄰,一旦秦軍全力攻趙,韓、魏緊隨其后,切斷趙國糧路,這會要秦國更難受。
其五、趙國擁有李牧、廉頗這樣名將,可確保趙軍有一定倚重力量。
秦國本想趁著趙國重病要你命,可誰想到趙國爆發出來驚人戰斗力,秦國低估了趙國戰斗力,還有就是秦國忘記了各國合縱抗秦的局面已經形成。
秦國這個時候難于應對各國群起而攻。
秦國逼出趙國最后血性,秦國很難面對瘋狂趙國人,這種代價秦國無法承受。
李牧作為趙國最后名將,依靠出色指揮能力,誘敵深入,各種兵種協調作戰,最終擊敗破匈奴之戰,李牧是趙國最后權杖之人,李牧死之后,趙國也就氣數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