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對于火星,人們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憧憬,根據《央視新聞》6月1日的報道,我國將在7-8月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如果一切順利,明年2月份,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將正式抵達火星,此后將在火星上開展為期90個火星日的工作任務,最終帶著從火星上采集的樣本,再次返回地球。
為何要在7-8月發射?
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包為民表示,之所以選擇在7-8月發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期間是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里,如果錯過了,那么下一次最佳發射時間,則還需要等上2年的時間。
那么,這次任務的難點又是什么呢?科學家表示,從地球發射到太空之中,而且一直在太空之中的飛行,其實都不是最難的地方,真正的技術難點是如何在探測器抵達火星后,可以準確的被火星的引力場捕獲,并且在火星上成功實現軟著陸。
若探測器沒有被火星捕獲,那么,就意味著無法進入到火星的循環軌道中,自然也就無法在火星上軟著陸,若發射失敗,火星探測器就極有可能在火星表面墜毀。
為何要探測火星?
其實,從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來看,火星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看,它都不是最完美的選擇。首先從和地球的相似度來說,火星它比不過金星,其次,從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來看,它也沒有金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近。
不過,因為金星上面溫室效應爆表,表面溫度超過400攝氏度,探測器等根本無法靠近它,而且金星如今的環境想要改造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科學家們才會退而求其次的將火星選為了探測目標。
雖然火星并不完美,不過它也位于太陽系的宜居帶之中,而且對于目前無法突破速度和壽命的人類來說,未來如果真的想要進行太空移民,在無法飛離太陽系的前提下,火星自然是首選行星。
火星上有生命嗎?
美國的“好奇號”在一眾火星探測器中,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個,當然,它也不負眾望的為人類找到了很多關于火星的真相,前段時間,NASA曾經表示在火星的表面上,極有可能存在液態水,只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或許只是鹽水湖。
而早在2000年,NASA發布的火星照片中,就有專家表示,在遠古時期,火星上極有可能存在過一段宜居時期。對此,我國行星研究專家王思潮也表示,若日后真的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那么,這將證明在宇宙中,生命非常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雖然如今火星看起來一片死寂,不過人類未來是有可能重新“激活”它的。
NASA方面的專家也曾經提到過“火星改造”計劃,認為通過人為的手段,可以將火星變成第二個地球,不過,無論是時間還是成本方面,改造一顆行星都是無法預估的,所以,曾經有專家提議,人類或許應該在月球或者是其它的小行星身上做一下改造實驗,之后再在火星上付諸行動。
這一次我國火星探測器若成功發射,等它成功在火星著陸,或許日后也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關于火星的驚喜,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參考消息:
《央視新聞》6月1日文章《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