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以上這些情況不要慌 方法我們可以教您! 首先要提醒的是 千萬別做以下兩件事 ?? 案例一:“他欠我錢是事實,我自己寫張借條去起訴!” 去年7月,候某通過微信向楊某借了1.5萬元,兩人在微信中約定了利息和借款期限,并通過微信轉賬方式交付了借款。因借款到期后,候某并未歸還,楊某于是起訴到長興法院,要求候某還錢。 害怕只有微信聊天記錄及轉賬記錄,不足以證明借款事實,楊某于是自己冒用候某的名義書寫了一份借條,作為證據提交法院。最終楊某因偽造證據,妨礙訴訟受到懲戒。 今年4月,馮某拿著一張10萬元的借條向長興法院提起訴訟,稱自己借給朋友王某10萬元用于經營所需,但多次催討都沒要回,請求法院判決王某歸還借款本金及支付利息。 立案時,馮某在《民間借貸案件事實申報與承諾書》上載明“以現金形式交付10萬元”“王某未歸還過借款本金”等。案件立案受理后,法官詢問了馮某現金的來源。馮某卻當即表示不是現金交易,是通過微信轉賬形式,但微信轉賬記錄已經丟失,怕官司出現問題,所以干脆就說是現金交付的。 在法官釋明虛假陳述、虛增債務的法律后果后,馮某坦白自己實際通過微信轉賬形式只向王某轉了6.6萬元,且王某已歸還1.15萬元。最終馮某因虛增債務、虛假陳述,破壞誠信訴訟原則受到懲戒。 法官說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電子證據早已從原先審判實踐中的“邊角料”變成現在的“主角”。微信聊天記錄、支付軟件的轉賬記錄也已成為名正言順的電子證據。 以上兩個案例中的原告,本可以合理使用電子證據進行訴訟,卻因害怕證據不充分而自作聰明,擅自偽造證據、虛假陳述。盡管,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換個說法”“換種形式”,并沒有捏造借貸的事實,但訴訟非兒戲,法庭之上容不得虛妄,司法權威也不容挑戰。 如今,越來越多的民間借貸糾紛,只有微信聊天記錄,沒有借條憑證。這種時候,當事人要維權的話,該怎么準備電子證據?什么樣的微信記錄,才能作為有效的證據?法官告訴你↓ 點擊跳轉?? 微信聊天記錄如何作為有效證據?法官:3個要點! 點擊跳轉?? 這樣導出的微信賬單明細,可以作為“打官司”的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作為證據使用的前提是需要證明微信號是對方使用的。以前微信號無法更改,可以有效鎖定對方的身份信息。 但現在,微信號可以更改了,如果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可能會在庭審之前修改自己的微信號,并對借款事實進行否認,這樣就很可能導致當事人起訴時向法庭提交的證據與實際的微信號無法對應。 1、在民間借貸往來中,盡量通過簽字、蓋章達成書面協議,如果只有微信聊天記錄等電子證據,要借機向對方索要身份證、營業執照、銀行卡、手機號碼等可以證明對方真實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