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法律實務活動中,當事人對訴訟權利的濫用、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沒有規范標準,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證人虛假證言、當事人偽造證據,拖延訴訟等情況依然存在,社會各界均在強烈呼吁在民事訴訟中也要講誠實、守信用,不得濫用訴訟權利。在新民訴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正是立法機關對這些社會訴求的有效回應,對我國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和完善,對促進訴訟公正,提高訴訟效率具有重要法律意義,同時,對于民眾均認為“社會誠信已經逐步喪失”的當今社會,該原則的確立也有其自身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2013年1月1日新《民事訴訟法》開始施行,其中第十三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在我國,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第一次在在立法程序中被認可。誠實信用的思想開始從實體法的領域逐漸延伸到民事訴訟領域。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概念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活動的當事人應當在民事活動中誠實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保障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并且雙方當事人與社會利益需要保持平衡,不得沖突。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場經濟中極其重要的法律信條,必然關系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法律系統對人性的基本約束和基本考量。誠實信用原則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不斷加強,成為整個民法領域的“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其本身也就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意義值得研究的法律問題。
誠實信用原則雖然是在近現代的民法中逐步確立起來,但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羅馬時代,其發展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在羅馬法當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債務人不僅要依據所簽訂的誠實契約,而且要依據誠實觀念完成契約規定的給付,依當時羅馬裁判法的規定,當事人因誤信有發生債的原因而承認債務,實際上該原因并不存在時,可以提起“詐欺之抗辯”,以之拒絕履行。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定,契約應依誠信方法履行。1863年的《薩克森民法典》第158條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應遵守誠信,依誠實人之所應為者為之。”在19世紀的歐洲,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不斷影響著新興階級的觀念,誠信原則并未真正成為資產階級民法典的主要觀念,而僅僅適用于契約的履行。19世紀后期,法律觀念由個人主義逐漸向集體主義的觀念發展,誠信原則在新興資產階級民事法律中的影響不斷擴大。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契約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誠信以解釋之”。第242條規定:“債務人負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信義,以為給付之義務。”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信為之。”這些法律條文就是將誠實信用原則從一般的債權債務關系擴充到民法中的普遍權利義務關系中去。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市場交易的行為中講信用,尊重契約,拒絕欺詐,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尊重其他當事人的利益和社會利益,要求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不僅要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也要在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利益把握平衡。誠實信用原則既是一種法律原則,所有當事人亦需遵守,同時更是民事訴訟法律的一種立法追求,但其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適用上難免做不到統一和準確的適用。誠信原則的內在和外延是以也都具備不確定性。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民事主體為民事活動作出的指導,確立了民事主體需以恪守諾言、誠實守信之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以平衡在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同樣還有填補法律體系之漏洞的功能。當裁判者在司法實踐中遇到整個法律體系中尚未確定的、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依據“窮盡法律規則可適用法律原則”的裁判規則,即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自由裁量權,甚至可依據此原則創設適用該案的規則以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可見,誠信原則被奉為“帝王條款”,具有“君臨法域”的效力并非無據。
一般而言,民訴法中的誠實信用是以民法中的“契約誠信”為基礎的,是實體法向程序法擴展的產物,并且,現代的大多數訴訟法學家在研究民訴法誠實信用原則時,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探討誠實信用這個民事實體法上的法律原則為什么可以或應當在民事訴訟法中予以確立。在這當中有這樣的一個隱含的判斷: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實則是來源于民事實體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主體進行民事訴訟的過程中中,誠實信用原則應當適用于整個民事訴訟全過程,包括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當事人自覺遵守訴訟秩序,自覺履行生效文書等。誠實信用原則在其效力上,不僅能夠約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也同樣約束人民法院。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必要性
隨著誠實信用原則的不斷擴展至公法領域,為實現訴訟在實質上的公平與正義,越來越多的大陸法系國家將誠實信用原則寫入民事訴訟法。誠實信用原則是伴隨著自由主義訴訟觀的衰落和社會訴訟觀的確立而在近現代民事訴訟中確立起來的。在自由主義訴訟觀盛行的時代,當事人在維護自身的權利時可以自由地進行訴訟活動,行使訴訟權利,不受他人的干涉,甚至也可以不考慮他人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有時候甚至明知當事人所陳述的是虛假的事實,也被視為合法的。在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自由主義訴訟觀受到了批評,“自由主義的民事訴訟作為(被假設的)平等主體之間的競爭規則虛構了當事人機會平等和武器平等,而沒有關注這些實際上是否能夠實現。當在這種法律制度中所表達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依然存在尤其是廣大的無產階層的多數人民在社會中還不具有重要地位的時候,這一點并不引人注意。相反,隨著自由主義訴訟賴以生存的社會和經濟條件消失,這種情形就顯得有問題了”。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正處于一個轉型期,由于我們的誠信體系尚未建立,加之仲裁和訴訟在信息上的不對等、我們的法律制度設計在審判監督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以及第三人救濟渠道的不暢通等,在民事司法實務中,當事人對訴訟權利的濫用已經是非常泛濫,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沒有規范標準,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證人虛假證言、當事人偽造證據,拖延訴訟等情況屢見不鮮。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僅帶來數量日益龐大的民事糾紛案件,也使民事糾紛的類型變得五花八門。而立法相對于我們如此變化和多樣的實踐總是滯后的,這就常常導致在一些糾紛中僅依靠適用已經存在法律條文或者其他法律規范有時并不能對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誠實信用原則對于民事訴訟法而言,更有助于引導、規范人們的訴訟行為,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保障正常的審判秩序,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度,總的來說,誠實信用原則加入到民事訴訟法律之中有下面幾點原因。
1、避免惡意、欺詐訴訟
依照人的趨利特性,在陷入有對立方的境地時總會想方設法讓自己處于有利地位以實現利己的目的。我國憲法賦予了公民自由與權利,但同時也規定在行使自己的權利與自由時不得損害其他人的合法權益。那么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當然也要采納這樣的原理。既然雙方當事人的糾紛與矛盾已經復雜到需要國家公權力來加以判斷的程度,訴訟主體更容易受個人私益驅使,從而為了實現訴訟目的而不加節制進行訴訟行為,甚至不惜冒著違反法律的風險而濫用訴訟權利、惡意規避可能會致使自己敗訴的法律。對這些行為可以進行如下概括:第一,謀求適用利己的法律程序,而不在乎自己的失信行為是否會導致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的犧牲;第二,實現拖延訴訟的目的,如惡意的申請相關人員回避來拖延訴訟程序的進行,或者對于已生效判決所確定的義務置之不理、消極對待,或是完全推翻自己在庭審過程中已經做的事實與證據陳述,前后矛盾;更有甚者實施提供偽證或利誘、威脅證人作偽證或隱匿不利于自己的證據的違法犯罪行為。對于法官而言,有一些對于法律缺乏敬畏,缺少誠信意識的法官可能會在這種情況下違規接受當事人一方或當事人的代理人的好處(包括接受饋贈、請客等等),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很難保證接下來的審判程序是公平公正的,因為此時的法官已經完全喪失了其中立的立場,甚至會出現故意偏袒給予其好處的當事人,最終徇私舞弊情形下做出裁判也就失信于人了。舉證方面,法官可能會在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惡意加重當事人一方的舉證責任,就會打破雙方的證據利益平衡的狀態。訴訟實踐中確實存在上述列舉的這些道德危險,這也是為什么一定要采納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民事法基本原則的原因。但是,如何使訴訟誠信誠實守信地順利推進,克服可能存在的不良之風氣,在眾多且雜亂的糾紛與案件中仍有一定難度,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上述問題,則會導致民事訴訟程序的偏頗甚至是雜亂無章,也不利于維護訴訟法律的威信。所以及早將道德層面的誠實信用原則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提高防患訴訟中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的意識,為克服種種不誠信的訴訟行為做好準備,最終使憲法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實。
2、適應現代社會復雜訴訟關系
法律規范的發展變化不可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飛速變換,伴隨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存在于你我他之間的糾紛、矛盾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性質也更加復雜。作為一般的概括性規定,法律不可能涵蓋所以現實生活中的民事糾紛類型,做到面面俱到根本無法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局限性是法律規范天然具有的特征。正是如此如果僅依據訴訟法的條文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糾紛,不能保證實現訴訟所追求的實質公正。我們發現,用外延相對寬泛的誠實信用原則來補充法律規范的內容,并使整個法律體系顯得更加完善和豐滿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這樣在處理糾紛和矛盾時無疑可以更加客觀、更具說服力,也能盡量做到平衡利益主體間的利益關系。概括地說,將道德中的誠信最終上升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完美的順應了當今訴訟關系的多樣化,對法治社會的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3、符合市場經濟解決糾紛的需要
現在我國所處的經濟環境情況是,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與道德兩大規制方式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了將訴諸訴訟的糾紛順利、高效的解決,所有訴訟參與人誠信地履行程序方面的法規是必不可少的,也需要各方訴訟主體在訴訟過程當中發揚善良、誠信的優秀訴訟品質。不管是訴訟參與人的訴訟行為還是法官的裁判行為,都會因為誠信原則在新民訴法中的正式確立而更加具有誠信度,從而實現查明事實真相、解決矛盾糾紛的訴訟目的。公平、正義、效率這些價值目標本來就是民事訴訟誠信原則所追逐的。這也體系了當今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即定紛止爭,這也完全沒有背離民訴法本身一直追求的訴訟目標與價值。對于在訴訟中處于弱勢一方當事人利益的保護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相信這樣的任務可以由此次在新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誠信原則承擔起來。同時能夠與其他基本原則一起在民事訴訟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原則所具有的這些特殊的價值功能是不可為其他原則所取代的。這些都是為什么要將誠實信用原則加入到民事訴訟法中去的必要原因。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
誠實信用原則由民事實體法向民事訴訟法的滲透,將使民事主體進行訴訟活動產生巨大的改變。從我國法律制度的演變過程來看,誠實信用原則發端于民事實體法的領域,主要規范的對象是當事人,但是,民事訴訟程序除雙方當事人外,尚有法院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加入。所以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是否只對參與到民事訴訟中的訴訟參與人起到規范作用? 又或者是將法院和訴訟參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其規范的對象? 還是在所有參與訴訟的當事人之間和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受到同樣的約束,也有承認誠實信用原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而確認兩方均應受誠實信用原則的支配?
否定的觀點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不能約束于法院與法官,即法院與法官應以自身的道德和職業要求代替該原則的作用。理由有: 第一,司法實踐中所發生的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情況,大多的是出現在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身上,故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適用于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有其實務背景; 第二,法院作為中立裁判者的責任要求遠只可能更高于誠實信用原則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如果法官不履行甚至違背法定職責,那么其后果也必然背離誠信的后果; 第三,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法官有悖誠信的言行很難進行準確的識別和判斷; 第四,民事訴訟裁判需要存在可信賴的、道德上無爭議的中立裁判者,將誠信原則適用于法院與法官身上,則意味著可信賴的中立裁判者不存在; 第五,雖然司法實踐中也發生過一些法官有不誠信甚至逾越法律底線的不道德行為,但是整體層面法官道德無爭議的成立是民事訴訟正當性的基礎。日本也有學者認為,在民事訴訟中,法院是權力主體,將誠實信用義務加之與處于中立立場的權力主體應當特別謹慎。
肯定的觀點認為,誠實信用原則在約束于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同時,同樣也應約束于法院與法官。理由是: 第一,法院既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也是訴訟主體,作為一項貫穿于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的基本準則,誠實信用原則也應當適用于法院; 第二,作為一項具有指導性、道德性的原則,將法院和法官也納入誠實信用原則規范的范圍有助于提升社會民眾對法院和法官裁判的信心,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或政治意義。
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因此,從我國立法的精神和文本解釋上看,并沒有特別限制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主體。理論上,所有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包括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應當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在訴訟中客觀、善意、誠實地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下面筆者將主要對當事人和法院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情況作簡單的闡述。
誠實信用原則對當事人的適用
當事人應該在民事訴訟法允許的范圍之內行使法律賦予訴訟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訴訟義務,遵守訴訟秩序,不得濫用訴訟權利,進行惡意訴訟、欺詐訴訟等。在發現訴訟參與人違背訴訟法原則時,應給與相應的懲罰。新民事訴訟法從起訴到執行,都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貫穿訴訟的全過程。新民事訴訟法第112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113條規定: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行為,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a).禁止當事人反言。從一方當事人起訴之后的整個訴訟過程中,雙方當事人處于相互對立的狀態,一方當事人會根據對方當事人的言論或主張提出自己的觀點或抗辯意見,如果沒有禁止反言制度的約束,允許當事人隨意的出爾反爾,必然會使處于對立面的當事人陷于手足無措的訴訟狀態,嚴重的會使法庭陷于無序的混亂狀態。因而,明確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禁止做違反先前已作言論,對于實現當事人公平訴訟,實現誠信審判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所以,在訴訟上禁止反言,在兩大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法中大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我國也不例外,在法律條文中也有關于禁反言的規定。例如有關海事訴訟的特別程序法中就有禁止當事人對其陳述反悔的相關規定。<!--[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但是很少在我國的民事訴訟及其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禁止反言制度,禁反言的精神僅在寥寥無幾的條文規定中有所體現,例如民事訴訟法第 38 條規定管轄權異議的內容就是此制度的體現,申請人須在答辯期限內提出,否則對此申請法院有權予以駁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 8 條第 4 款規定:“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并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對撤回自認的嚴格限制性規定無疑也彰顯了禁反言制度的內在深意。實踐中,我國的民事訴訟中存在數不勝數的當事人出爾反爾的情形,如撤回自認、調解書簽收前的反悔行為等,造成有限的司法資源極大的浪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詳細、確切的禁反言內容。所以,外國立法與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確立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領域的地位,明確禁反言制度。
(b).禁止虛假訴訟。訴訟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阻礙案件審理進程、導致錯誤判決的情形,主要是因為當事人追求訴訟利益的最大化,他們在試圖維護自己權益時難免會實施非誠信的訴訟行為。為了避免上述困境的發生,民訴法誠信原則受到各國的重視。如德國在其民事訴訟法第 138 條第 1 款就規定,當事人應該對案件事實狀況進行完全真實的敘述。當然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也體現了當事人不得做虛假陳述的要求,但當當事人做虛假陳述時,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規定他們會遭受哪些財產罰甚或是人身自由罰的法律責任,正是這種略顯模糊、缺乏威懾性的法律規定使得訴訟實踐中多發虛假陳述的訴訟行為。那么,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規定當事人如果存在上述行為,則當事人則對此部分案件事實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另外其他國家的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虛假陳述要承擔諸如罰款、損害賠償甚至是刑罰等不利后果,這也是我國學習、吸取經驗的方面。
(c).禁止濫用訴權。當事人為了拖延訴訟、增加對方當事人的訴訟重擔以實現利己的訴訟目標,在我國的司法審判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當事人濫用訴權的情形。貫穿了當事人“權利自治”精神的訴訟調解制度,在別有用心的當事人干涉下,從“和平協商”變成了訴訟欺騙的工具。各色各樣的濫用訴權行為大致分為三種:虛假欺詐型訴訟,騷擾型訴訟和單純的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劍拔弩張”,雙方互不信任,彼此防備,高昂的訴訟成本、有限的司法資源會因當事人不誠信的訴訟行為而增加、浪費,產生拖延訴訟進程、訴訟緩慢的裁判結果。濫用訴訟權利表現如下:惡意訴訟行為(包括起訴、上訴、反訴)、惡意申請財產保全、虛假陳述等等。通常情況下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法對濫用訴權的行為所持的觀點即是認定其無效。譬如奧地利和德國的法律就規定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要公平誠信地行使訴訟權利,濫用訴訟權利特別是操縱訴訟的行為均是無效的。所以我國立法必須先行規定有效的措施。
誠實信用原則對法院和法官的適用
我國現司法實踐中承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并不是隨心所欲,其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第一,不得濫用審判權。在管轄方面,對于沒有管轄權的案件不得立案管轄,對于在自己管轄范圍內的案件不得拒絕受理;在進行事實認定和進行法律適用的過程中,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謹慎。調解過程應當尊重當事人意愿,在雙方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要保障和尊重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法官作為居中裁判者,不得偏袒,不得隨意發表意見作出裁判,不進行不當干預。一些當事人缺乏法律常識,法官審理案件過程中應進行適當的釋明和訴訟指引,平衡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地位。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a)禁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不是隨心所欲的判案,應當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限制。可是自由裁量權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目前我國民事訴訟變革面臨的困境就是,如何實現裁判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行使自己享有的自由裁量權。具體的操作方法為,在誠實信用原則的指引下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第一,著眼于案件本身是法官審案時的出發點,只能在出現法律漏洞的情況下才可針對個別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自由裁量;第二,法官進行自由裁量時要限定在法律規制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才能行使自由裁量權;第三,必須公示案件裁判的理由,裁判的理由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詳細寫明,想要實現公眾認可的裁判,并讓公眾對正當性裁量進行監督,法官需要公開其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心證過程。這也是我國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時努力的方向。
(b).指導行使釋明權
“釋明權”,又稱闡明權,從法院權力義務的角度出發又可稱其為“釋明權”或“釋明義務”,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民事訴訟過程中,如果當事人不能清楚明了地陳述案件事實或權利主張,此時法院可以主動詢問訴訟當事人,在法官的啟示與提示下將“不確定”的事實與主張明確,最終不足并修正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法官適當行使釋明權有助于幫助當事人更好的形成自己的訴訟觀點,找尋適用于訴訟的證據,是對他們辯論權利的保護和補充。當然,對于釋明權的行使更應該被恰當的限定在法定范圍之內,不能影響或干涉當事人的其他合法訴訟權益。毫無疑問,一個值得慎重思考的問題是,法官在行使釋明權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其中立性,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益的同時得出毫無偏頗的裁判結果。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 3 條也規定了有關法官的釋明權的內容,具體表述為:“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但這一規定因為僅僅規定了當事人舉證的釋明權顯得相對薄弱,并未對事實的釋明權進行規定,同時我們也不能明確分辨哪些事項可以釋明或者是哪些事項不能。所以在我國訴訟模式的改革過程中,我們在自身努力的同時也要學習、思考其他國家訴訟變革過程中的優點。例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 139 條的內容就值得我們參考,“在德國釋明權主要存在于口頭論辯階段,首先由法官向當事人將案件及糾紛的情況闡述清楚,同時問詢當事人并進行證據查明;在此之后,會再次與當事人進行案件和糾紛的討論。在這里,法官將所有具有法律意義的重要事實向訴訟參與者進行解釋和說明,并對當事人可能承擔的訴訟后果予以明確。”法國民事訴訟法第 13 條也規定“如果進行案件裁判、解決糾紛時有必要行使釋明權,作為裁判者的法官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他們對法律根據的說明。
四、結語
近年來,在法律實務活動中,當事人對訴訟權利的濫用、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沒有規范標準,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證人虛假證言、當事人偽造證據,拖延訴訟等情況依然存在,因此,社會民眾都希望在《民事訴訟法》修改中能夠有效抑制這種態勢,制止和防止非誠信訴訟行為的發生。社會民眾對誠實信用原則這樣一個帶有道德性質的原則帶有樸素的向往,認為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該原則能夠有效遏制現司法實踐過程中種種不當的行為。本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也是對于大眾這種追求的及時回應。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原則通過立法程序將其加入到民事訴訟法律當中,具有極大的法律意義,也具有社會、政治意義。因為在我國社會日益復雜、經濟形勢變化莫測的時候,誠實信用喪失不僅已經成為社會問題,也是要面對的政治問題。將該原則加入法律中,以此督促人們恪守諾言,使其走向誠信,進一步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度。相信通過人們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訴訟公正、高效、低成本的價值追求將能夠充分得以實現。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張家慧:《當事人訴訟行為與誠實信用原則》,載《訴訟法論》第 6 卷,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第 1版第 75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