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情況。
第一,需要防范實踐中“新瓶裝老酒”的情況發生。自1978年以來,對于農業發展問題,我國從供給側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但這些舉措大多是針對增加供給數量或產量展開的,從性質上看是以數量或增產為導向的供給側改革。因此,之前的改革與當前實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明顯區別。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就是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而且結構性、體制性的原因是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改革實踐中要立足生產端和供給側,把著力點放在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上。但從目前的地方改革實踐來看,不少地方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中,還是把單純的農產品結構調整作為主要著力點,而沒有從農業供給側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入手。這樣一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只起到了單純調整結構的作用。另外,在改革實踐中,還要避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泛化現象發生,即把農業改革甚至農村改革都納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范疇,這樣會導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的偏離,進而影響改革效果。
第二,需要防止出現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的誤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要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全面激活市場、要素、主體的活力,從而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而不是用政府取代市場,從而扭曲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因此,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改革成功的關鍵環節。需要通過深化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等重要舉措激活市場;通過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農村金融創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重大政策舉措激活要素;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等政策措施激活主體。同時,我國農業政策也要由過去以價格支持和干預為主轉向以“綠箱”政策為主,從而更好地發揮價格機制配置農業資源的作用。
第三,需要防范糧食生產力降低的風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對于低端、無效的嚴重過剩產能,就應當果斷地去掉。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簡單照搬這種模式。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吃飯始終是一件大事。糧食去庫存一定要建立在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的基礎上。因此,必須正確樹立糧食安全觀,堅守耕地紅線,絕不能借“增收”“增效”和“改革”之名減少耕地和糧食產量。
(作者系遼寧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