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資源要素是基礎,武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認真貫徹上級自然資源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提高站位,創新舉措,積極謀劃鄉村振興對策,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全力保障鄉村振興加速推進。
一是全域整治抓推動。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重點對農村山水林田湖草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優化農村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強化“多規合一”,科學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啟動鄉村空間規劃編制,利用好第三次國土調查契機,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和潛力調查,準確把握鄉村特色、地域特征、農村實際、發展現狀和功能定位,合理劃定功能區。科學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和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整治模式和路徑。對農村零星耕地歸整、散落村居撤并、農房拆舊建新、廢棄工礦地整治、生態環境修復,逐步構建農田農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約集聚、空間形態高效節約的鄉村土地利用格局。抓好去年啟動實施的柳城畬族鎮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今年啟動實施白洋街道、王宅鎮、大田鄉等3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二是盤活資源抓利用。深入挖掘農村資源潛力,推動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重點抓好農村閑置房屋、閑置土地盤活利用。加速?“小縣大城”建設?步伐,加快人口集聚,推進中心鎮、中心村聚居區建設,優化城鄉土地資源。加大農村舊村、空心村搬遷改造力度,加快實施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加大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騰挪力度。對行政村規模調整、下山脫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異地就業和集聚發展騰空、退出的閑置房屋、閑置宅基地、廢棄用地、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和其他可開墾土地,盡快開展土地綜合整治,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實現農村土地利用“騰籠換鳥”。力爭取得村莊更美、村民增收的雙贏效果。
三是強化配套抓保障。強化優質土地資源、優質農民建房用地篩選核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用地需求。積極爭取農民建房專項用地指標,確保每年新增建設用地10%以上的指標用于保障鄉村振興項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優先保障農民建房、文化禮堂、醫療服務、露天停車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需求。2015年—2018年,省自然資源廳累計下達該縣各類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5791.358畝,其中安排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建房新增建設用地1403.103畝,占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24.23 %。合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推進人口集聚,對現狀建設用地規模確實無法滿足農村發展、村莊建設需要的中心村、集聚區,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適當予以傾斜。加強土地流轉利用管理,對于村內閑置農房較多、群眾盤活利用意愿強烈、村落自然風貌和人文地理條件較好、交通便捷適宜發展項目的,積極引入經營主體,推動閑置農房資源整合開發利用。
四是林業富民抓發展。加快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龍頭企業。發展香榧、竹筍、板栗、油茶、花卉、苗木等林業特色產有機農業,編制《香榧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實現香榧產業由傳統型向科技型產業的轉變。加大優質竹筍培育和竹材、竹筍加工企業扶持,積極推進竹產業發展。強化林下經濟發展,抓好省級、市級現代林業示范區培育,推進農民增收增效。今年計劃實施森林撫育2萬畝,彩色森林建設2000畝,新植珍貴樹55萬株,基地更新7600畝,木材戰略儲備林(珍貴樹種造林基地)700畝,平原綠化1126畝。實施生態補償和林業稅費減免政策,保證每年生態補償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育林基金、森林更新改造基金做到應減免盡減免,落實好各項惠農扶持政策。
五是保障權益抓保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保障農民宅基地合法權益,加快農房確權登記發證步伐,確保全縣2019 年底符合登記條件農戶農房確權登記率達到85%。開展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權統一登記,加強林業股份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林場建設。盤活森林資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擴面,著力滿足林農融資需求。深化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進數據共享和無證明城市創建,拓展不動產登記服務外延,向金融機構開放網格查詢和抵押登記網點,加快群眾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