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降生給家庭帶來的不僅是喜悅和激動,還有面臨一個獨立個體的手足無措與意見分歧。父母作為教育子女的主要責任人,有著各自的脾氣秉性和教育理念,與“隊友”觀念相左,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陣線”不能統一該怎么辦?面對沖突,如何更好地溝通?
父母問>>
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馬駒橋中心幼兒園 黨艷: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90后的我也是一名4歲孩子的媽媽,本以為育兒方面不會碰到什么難題,沒想到,在我的家庭中出現了育兒理念的分歧。
受惠于對幼兒教育的理解,我認為應該采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出現問題時正面引導更加重要。孩子爸爸卻認為,孩子出現不好的習慣或者調皮的時候,需要靠“打”來解決問題。這一點,我們產生了嚴重的意見不統一。于是,我與爸爸展開了比較深入的溝通。
第一回合:
我認為,爸爸屬于80后,科學育兒知識比較欠缺。另外從爸爸自身成長的經歷來看,小時候出現問題或比較調皮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會用“打”來解決問題,所以爸爸比較傾向于使用“武力”。而我作為參與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一分子,在幼兒教育理念熏陶下,自然而然對于這樣的方式比較排斥。
爸爸認為,一味好脾氣地“哄”著孩子,對于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有時候需要用嚴厲的管教措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因為很多情況下,所謂的“好言相勸”并不管用,孩子依舊重復不好的行為,或者不聽話。
第二回合:
我提出,什么是聽話?聽話的意思,就是要求大人說什么、孩子干什么嗎?難道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如果是這樣,孩子和機器人有什么區別呢?社會鼓勵創造,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讓他自主選擇、自主決定。如果4歲的孩子想要嘗試洗衣服,就讓他去試一試。不需要洗得多么干凈,主要是讓他體驗,感受到自己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員。
爸爸提出,如果這樣,孩子調皮的時候怎么辦?難道要成人妥協,任由孩子撒潑打滾嗎?這樣豈不是會慣壞孩子嗎?以后孩子步入社會,誰又會慣著他呢?并不是說不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是不能所有事情都讓他自己選擇。孩子年齡尚小,哪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呢?
學者說>>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范潔瓊:
作為一個在兒童發展研究與教育浸潤多年的人,面對與“隊友”攜手共育的話題,也時常會遇到挑戰。
“你看,你的方法沒有什么用”“你是不是太嬌慣孩子了”“你看還是吼一下有用吧,他就乖乖吃了”“有時候還是得打一頓,你太溫和了”“你怎么不'管管’他?”“你還兒童心理學家呢,我看你也治不住他”……類似的聲音簡直不勝枚舉,經常伴隨孩子的各種狀況環繞耳畔。
孩子當然要管。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要孩子最優化發展,“愛”和“管”兩個維度缺一不可。孩子將來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那么必然要學習社會的規則,學會與人相處、與世界相處。
事實上,許多家長常常模糊了“治住孩子”和“教育孩子”之間的區別。一些懲罰的手段、吼叫、打罵,對制止孩子當下的行為看上去非常有效,但長期看,并無益于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自制力、自驅力、自尊自愛、自主獨立和有責任感的人,甚至有時候會起到反作用。也是由于這些手段的即時效果可謂立竿見影,而很多更好的管教方法要長期顯現效果,家長才會在判斷某個管教策略是否有效時陷入誤區。
誤區一:管教孩子就得讓孩子難受,孩子才會吸取“教訓”。
記得我家孩子16個月大的時候,有一次出去吃飯,他坐在餐椅上鬧騰,不好好吃。我見狀把他抱下來,他便有滋有味地在旁邊擺弄起玩具來。一個朋友問:“你打算什么時候管管他?”我說:“我正在管啊,不好好吃就下桌。”朋友的嘴立刻成了大大的“O”形:“我看他玩得挺開心啊,這不是正順了他的意嗎?”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在這里,我采用的策略是自然后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就停止進餐,到下一餐前不會再有食物提供,孩子會餓,下一餐就會好好吃。“不好好吃飯=餓”這樣的因果聯系,孩子未必一次就能習得,但慢慢地建立起這種聯結后,他就會明白想要吃飽,就得坐在餐椅上好好吃。
然而,現實中很多情況是,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就在一旁喂飯、邊玩邊喂甚至追喂。當家長無法忍受喂飯喂到天荒地老的某個時刻,決定給孩子“立規矩”:“快給我好好吃飯!我數三二一,再不好好吃就去罰站/關小黑屋!”“你到底能不能好好吃!再不好好吃,小心我打你,皮癢了是不是!”家長情緒爆發的時刻,孩子也許就乖乖吃飯了,也許在以后的時間里,只要家長在場怒目而視,孩子就會想到這一系列的威脅,便小心翼翼地收斂著吃飯。但長此以往,孩子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學到的是兩件事:第一,吃飯不是我自己的事;第二,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試問,你能期望學習到這兩件事的孩子,將來會在家長不在的時候自發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享受美食嗎?
類似的邏輯總會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場景里不斷地重演。比如家長把電子產品當保姆,然后在孩子上癮的時候勒令禁止;比如在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時,并不從培養其學習興趣和動機入手,而是在孩子坐不住的時候,反復催促提醒,最后向孩子發火。
案例中的爸爸認為“需要用武力的手段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在這些手段下孩子表現出俯首帖耳,是因為他害怕成人,而非真正習得了背后的規則。他們要么挖空心思想辦法不被抓到;要么認同父母的指責,認為自己沒用、差勁、不值得被愛;要么“躺平”受罵但心有不甘,在別的時候通過其他挑釁家長的方式重新獲得自主權。這正是爸爸媽媽看到孩子屢“教”不改的原因。可許多父母將不改的原因歸于之前的懲罰不夠重,很容易進入不斷升級暴力程度的惡性循環。
誤區二:“好言相勸”沒有用,就得上“打罵”。
一些父母并不了解,其實在講道理和威脅打罵之間,還有許多積極的管教策略,是可以幫助孩子規范其行為的。
每個人都有被接納、被肯定的渴望,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人的本能。與打壓、指責孩子的不當行為相比,鼓勵和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做得好的時候(哪怕不是那么頻繁),更能激發孩子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良好的行為。同樣是規范孩子的行為,一種雞飛狗跳,一種父慈子孝,你選哪一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恰恰很困難。十次寫作業,九次拖沓,一次按時,家長便會認為那一次是應當應分的,而對九次拖沓怒火沖天;陪妹妹玩了一下午,最后打了妹妹,家長就對最后的舉動怒發沖冠,覺得孩子怎么這么不友愛。
面對類似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學著說“我看到你沒有拿到你想要玩的玩具,想了兩種辦法去嘗試和爭取,很棒”(即使他就比原來晚了十幾秒發脾氣),或者“我看到你剛剛有五分鐘特別專注”(即使其余二十五分鐘都在“摸魚”)。
即使是想針對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直接進行管教,我們也有很多更加溫和而有效的策略可以用,比如自然后果、邏輯后果、取消特權、暫停法等。
之前曾有兩則新聞,都是孩子高空拋物,爸爸進行管教。一則是爸爸把孩子痛打一頓,并把孩子被打得通紅的皮膚拍照發到居民群里;另一則是爸爸帶著孩子到鄰居家,把被灑下的墨水污染的衣服拿回來讓孩子清洗干凈,并請專人重刷濺上墨汁的樓墻外立面,孩子也在烈日下全程陪同。第二則新聞里的爸爸,用的正是邏輯后果。不需要打罵,孩子就已經感受到這件事所帶來的后果,并且后果需要自己承擔。那么他下次再拋物前就會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拋。而第一個孩子學習到的,是高空扔東西被爸爸知道的話會被打一頓,下次爸爸在的時候就不敢扔了,但爸爸不在的時候……孩子考慮更多的,可能是下次干“壞”事的時候怎么不讓爸爸知道。
管教孩子行為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以后我們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依舊能表現出良好的行為和習慣。考慮采用什么樣的管教方式的時候,家長可以想一想其是否符合長期目標。
另外,如果把孩子的“不良”行為看成成長的機會,爸爸媽媽就可以將自己放到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角色上,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再進行適當引導,同時可以讓孩子參與制定行為規則。一般而言,孩子會更愿意配合和執行自己制定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案例中的爸爸媽媽是有共同目標的,希望孩子快樂健康的同時,能有基本的品質和素養來適應未來的社會。媽媽應該看到,鼓勵孩子探索和設立行為邊界并不矛盾。孩子玩水的時候,讓孩子知道只能在特定的地方(比如水池、洗浴間等)玩水、水不能往別人身上噴、玩水后要一起收拾等。爸爸應該看到,不是“講道理”沒用就要上“打罵”,還有許多可以有效管教孩子的策略可以使用。爸爸媽媽可以嘗試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討論孩子的哪些具體行為是需要規范和管教的,然后在達成共識的部分內選擇一到兩種行為,采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管教方式。相信孩子的發展,會帶給你們越來越多的積極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