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近些年來,關于教育投資回報率的討論不絕于耳。然而,真正作為當事人的孩子,又是如何計算這筆賬的?本文主人公自初中開始打工、高一開始創業。在這些經歷中,她漸漸感悟到教育的深層意義——那就是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今,她即將踏入大學,仍將繼續尋找,也將去實現更大的夢想。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張楠 編丨Luna
幾十年前,比爾蓋茨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的故事,在孩子們中間,簡直有種神話般的地位。父母們有多為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故事心潮澎湃,孩子們就有多向往蓋茨的“勵志”人生。
時間流轉到今天,這則舊聞煥發出新的活力:彼時關注點在“退學”,今天的熱詞卻是“創業”。
去年,美國一項青少年調查表明,60%的高中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創辦自己的企業,37%的青少年對學校或課后的創業教育項目感興趣。
外灘君最近結識的05后廣州女孩詩雨,就是這么一個孩子。
她不光想,還做到了,甚至做得小有一番成就:
高一暑假時,詩雨和朋友合作開辦了一家教3-8歲小朋友跆拳道的培訓機構。目前已經在準備開分店了。
同時,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就讀于一所IB學校的高三學生。今年申請季,她已經收獲到洛杉磯音樂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等多枚名校offer,還有一批常規申請未開獎。
在高中這么緊張的階段,一邊創業一邊保持學業,聽上去并不明智,反而有點冒險。但深入了解了詩雨的故事,外灘君也頗為感慨,成長之路上許多選擇本身并無對錯,但選擇之后的努力,才讓這個選擇變得彌足珍貴。
邊上學邊創業
開端其實是迷茫
陸續收到美本offer后,詩雨在網上發帖詢問大家,“創業的事,要告訴父母嗎?”
這時候,她周圍的老師、同學才得知,身邊這個成績好、喜歡音樂、看起來安安靜靜的女孩兒原來在高中還干了這么多事兒——在上學的間隙,她和朋友合作開了一家少兒跆拳道館。
由已成年的朋友擔任注冊法人,負責培訓機構的資質認證、品控等問題,詩雨則在日常運營中擔任“大管家”的角色,從推廣招生、財務、管理到售前售后的溝通,全部親力親為。
高中生創業,怎么聽都非常冒險。且不說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有多低,高中這個關鍵節點,要是耽誤了學業就得不償失了。
詩雨評估過這個時間成本,自小成績優異的她,自我感覺學習效率不算低。除去IB大考、ACT、英語考試幾個關鍵備考階段,大部分時間其實有余裕。
至于為什么這樣做,詩雨的答案是:希望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
說起來難免感慨。這些年來,關于教育投資回報率的討論不少,全球學歷通脹、就業又難,家長們一邊承擔著高昂的教育支出,一邊也難免犯嘀咕。
但真正處于風暴中心的孩子們,尤其是現在的00后、05后,在信息時代根本做不到視而不見。
在社交平臺上,像詩雨這樣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孩子常被稱作“富二代”。但她卻不愿意心安理得地接受這種“人設”。她知道,家里在她教育上的支出不少,那為什么不試試看,自己能不能賺回來一點呢?
她從小就學習鋼琴、古箏,又常年在國際學校讀書,英語好是優勢。那么,何不從自己最擅長的開始?就教英語口語和樂器。
詩雨彈奏古箏
這時候,詩雨還在讀初中。同齡人大多還處于一個比較懵懂的狀態中。家庭富足、生活平順,再趕上青春期,時不時還要“人間不值得”一番。
詩雨也不能例外,只是在她這里,這種迷茫很快被具象成一個更直擊靈魂的人生問題,“都是活在父輩的價值半徑里,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到底是什么?”
而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就是她當時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
于是,在積累了一定的家教經驗后,她決定開一家培訓機構。
家教時,詩雨就發現自己喜歡小朋友,也的確善于跟他們溝通。所以教小朋友這個大方向,她希望延續下去;延續以前的思路,先從熟悉的領域上手。自己擅長音樂、朋友從小學跆拳道,兩者相較起來,跆拳道的成本要低很多。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市場需求,她又專門針對選址附近的小區做了市場調研:
第一,跆拳道是熱門項目。許多小朋友都至少會嘗試一下,有天賦可以繼續學,沒天賦也能強身健體;
第二,跆拳道培訓的成本偏低,教具和教練的人力成本不會太高,運營起來壓力不會太大。
話至此,準備已經不可謂不全面了。不料,詩雨還想了一層,關于班型,大班課成本低、但小朋友們的體驗多半不好;一對一,孩子被關注得最細致,但成本高、受眾窄。綜合考慮下來,還是小班課最合適,既能真的讓小朋友們學好,也符合盈利模型。
父母給的教育和膽識
才是最大的支持
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半年后,道館就實現了盈利。現在大約有一百多名小學員,基本處于滿員狀態。而在她準備赴美留學的這一年,開分店的計劃也提上了日程。
然而,當詩雨分享了自己創業經歷后,她也看到許多人說,“你家里條件好,能做到這些當然很容易。”
詩雨欣然承認,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差。父親是公司創始人,母親是音樂學院教授。
但她也不甘愿被誤解,創業最初的開銷,全部來自于她自己之前打工所得,之后便來自于道館的營收,從未跟家里要過一分錢。
也是因為這個大前提,整個初創階段,詩雨和朋友都秉著“錢要花在刀刃上”的準則,一萬塊付租金,大部分錢用來添置設備。
至于裝修,更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從自留平、刮膩子到刷油漆、天花板,除了水電“實在搞不懂”,請了專業的師傅來做,其他全部自己搞定。
甚至,詩雨的父母至今都對女兒這份“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業毫不知情。
詩雨一直沒有告訴父母,還有一個原因。爸爸思想比較傳統,日常交流中常會流露出“女生以后還是要相夫教子”這樣的觀念來。
她知道,父親的期待可能跟自己的理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她更憋足了一口氣,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做出點成績來,讓爸爸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決心。
如果非要說她的小有成就跟家境有關,詩雨更愿意說,是父母提供的教育和膽識,讓她有底氣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
詩雨還有在讀小學的弟弟妹妹,相較而言,他們可能更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出生,就有富足的生活條件、爸爸媽媽關懷備至的陪伴。
但詩雨不同,她記得小時候,家里條件并太富裕,而且那時候,爸爸媽媽工作忙,還常顧不上她,只好走到哪帶到哪。
再看到如今弟弟妹妹的成長環境,她坦言,自己曾經很羨慕弟弟,“可能注定他的人生會過得比我要容易一些。”但如今,這些經歷在詩雨看來,可能反而是上天賜予她的禮物。
其一,在家里三個孩子中,她是唯一一個見證了爸爸媽媽“白手起家”的過程的,所以她不會對現在擁有的一切感到理所當然,而是加倍珍惜;
其二,詩雨從小就跟著爸爸媽媽見很多人,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到社會,自信、表達能力也在那時候就打好了基礎。
之前,在一次行業論壇上,詩雨見到了廣州市跆拳道協會的會長,當即便鼓起勇氣去介紹自己,表示希望前輩能夠多指點。
而這位業內前輩,看到這個朝氣十足的年輕人,也很是欣慰和感動,不僅非常慷慨地為她解惑行業知識,還幫詩雨解鎖了賽事、省隊這些專業思路。
創業的艱辛中
體悟到教育的重要性
看起來,詩雨這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的經歷,頗令人羨慕。
物質方面的豐厚回報,自然是一方面:道館最好的時候,詩雨每月可以拿到四五萬;受疫情影響而縮減的時候,也有每月2萬左右的收入。算下來,這兩年除了學費仍由父母承擔,詩雨已經接近“經濟獨立”了。
而詩雨本人由內而外的變化也是顯見的:包括應對各種復雜情況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甚至時間管理能力,甚至讓外灘君也自嘆不如。
尤其是她對自己時間、精力的分配,這原本是創業、學業兼顧最大的挑戰,但詩雨現在卻把它變成一種自我升級的踏板。
每天上午8:00-下午16:00是學校時間;
放學后就趕去道館,幫忙做些準備工作。小朋友們開始上課,詩雨就抓緊時間完成學校作業;
晚上九點到十點,大家一起開會復盤當天的情況,做些收尾工作;
回家后再看看功課,查缺補漏,大概十一點到十二點進入睡眠。
此外還有很多細碎的小問題,需要機動處理,那就把一切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
一旦適應了這種高強度的作息,詩雨不僅能做到讓創業不影響學習,甚至把學習效率也進一步提升起來。高中三年,詩雨始終保持成績全優,ACT滿分,多鄰國135分(滿分160分)……都是有力的佐證。
然而,詩雨卻出人意料地說,她并不建議其他同學輕易嘗試,而且自己也打算在未來幾年專心學業、暫時不考慮打工或繼續創業了。
“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詩雨說。
一方面,開辦道館時,詩雨碰到過許多全新的知識領域,比如財務,她此前一點兒概念都沒有,只能從頭學,正好學校的IB數學講到這部分,她才慢慢摸清門道;
另一方面,創業過程中,詩雨這個年輕人的許多優勢也恰恰來自于她的學校教育。比如,從小就習慣于各類項目式作業的她,對海報設計、演講思路這些環節都不陌生,這讓她在營銷方面幾乎沒有遇到什么阻力。
更深一層,她自身的學生身份,讓她在這段創業經歷中,本身就立足于一種科學的教育觀。
曾經有家長對詩雨的道館表示不滿,“別的道館考級快多了,你們為什么不送我們孩子去考級?”
詩雨到家長說的那家道館去實地拜訪,發現這家道館“經常莫名其妙就給孩子升一級”,讓家長以為孩子進步很快、很厲害的樣子,其實很多底子都沒打好。
跟教練討論后,再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詩雨還是選擇,堅持教學計劃要基于科學標準。“這么小的年紀,更要穩扎穩打了。”她不要給家長們營造一種雞血、焦慮的氛圍。
而這些所有的體驗加在一起,讓詩雨更加意識到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遠不在于能夠考一個多高的分數,或申請到全球排名前幾的大學。就是最樸實的那句話,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育的回報
不應只用錢來衡量
這也是為什么,如今再談起教育回報率這個話題,詩雨已經有了不同的想法。
最初開始打工,詩雨是想用“賺錢”這個現實能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只是單純覺得,花那么多錢學的東西,是不是得賺回來才行?
但此刻,詩雨想:如果僅以金錢去衡量,上學本身可能就不“經濟”,可是為什么大家還是會在這件事上投入這么多?
教育的價值本就不應該只用錢來衡量。
詩雨是一個目標感極強的孩子,但倘若一味追求結果,人生觀的建立就會出現問題。而學校里的學習、社交,都在潛移默化地豐富孩子的人格。
自認有點“完美主義者”傾向,詩雨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偶爾考試失利也會很難受,但這兩年她的自我調節能力越來越好。就比如之前,詩雨有收到過一封拒信,但難過了一天也就滿血復活了。當時用她自己的話說,“有太多事要去做,沒時間一直emo。”
教育的回報,既在綜合性,更關乎長期性。
在詩雨的故事里,教育已經向她大開窗口,看見更大的世界,也發現更豐富的自己。而這還將在未來更加明顯。
她希望去伯克利音樂學院這樣的頂尖音樂學府去進一步提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也向往在紐約大學去探索音樂和商業的結合,這些無論在智識、專業素養還是未來就業,都會是打開人生之門的一段關鍵旅途。
正因如此,談及學校和創業帶給自己的收獲比較,詩雨非常篤定,它們給予的收獲和回報,在她看來同等重要。
創業給她的,既有成就感,也有匱乏感。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在前面等待著她。所以她更加渴望自己能夠在校園里深入學習的那些明天。
聽到這里,外灘君也不禁感慨,這些能夠兼顧學業、創業的人們,與其說是看透了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毋寧說他們身上那種強大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擺脫了路徑依賴,因而看得更加清楚,真正長足重要的是什么。
詩雨自認并非“天降紫微星”的那種孩子,年幼時也懶散、青春期也迷茫,但不停向外走的過程,讓她愈發建立起一種強烈的探索欲。
到現在,詩雨甚至已經忙成了習慣。每天,不學點新東西就覺得少了點什么。這種充實,也直接引發了她那種“每天都要比昨天進步一點點”的渴望。
所以,雖然過去幾年道館運營狀況很不錯,詩雨存下的錢并沒有想象中多,除了自己的日常開銷外盈余的,她又給自己報了編程課、潛水課……
保持如此旺盛的學習欲望,已經不僅僅是一句自我管理能概括的。可以說,詩雨心中那個正在破土而出的志向,才是引領她不斷前行的關鍵。
關于這件事,還有一則有趣的小插曲。四年前,詩雨觀看了電影《流浪地球》,用她自己的話說,被這個故事“燃”到了,于是就在心中埋下一顆小種子,“我也想像他們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今年春節檔,她又被《流浪地球2》感動到,她希望,自己的能量能觸達更遠的地方。正應了那句,“想去看宇宙的疆界,但也永遠希望宇宙沒有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