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宏明,黃艷,崔勇,葛潤梅,傅敏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收集2016-03-2017-12期間在我科門診確診為單個半規管BPPV并進行耳石復位治療且資料完整的患者共186例,其中男69例,女117例;年齡17~86歲,平均57.6歲。186例患者中,后半規管BPPV 108例,外半規管BPPV 67例(向地性眼震型38例,背地性眼震型29例),前半規管BPPV 11例。
方法:BPPV的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年)。所有患者均進行Dix-hallpike試驗和滾轉試驗(roll test)檢查,明確BPPV的受累半規管、側別和耳石類型,排除多半規管BPPV。所有患者均選擇耳石復位治療:后半規管BPPV采用Epley復位法;外半規管BPPV(向地性眼震型)采用Barbecue復位法;外半規管BPPV(背地性眼震型)先前采用Gufoni復位法,直接復位或轉換為向地性眼震型后采用Barbecue復位法;前半規管BPPV采用Yacovino復位法。
所有患者在復位完成后15~30min復查Dix-hallpike試驗和滾轉試驗,根據復查變位試驗時眼震性質的改變來確診耳石半規管轉換。如出現耳石從原來的半規管進入另一個半規管,則按照新發生的半規管BPPV采取相應的手法復位方法進行治療。
所有BPPV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均由同一位高年資醫師完成。患者的變位試驗和手法復位治療均在視頻眼震圖(丹麥Otometrics公司)平臺上輔助完成,全程采集和記錄患者變位試驗和手法復位過程中的眼震特征和眼震變化。
隨訪及療效判定:對所有患者于首次治療結束后的1周及1個月分別進行門診隨訪,詢問患者眩暈癥狀及進行變位試驗檢查。按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年)中的標準進行療效評估。
結 果
186例BPPV患者中僅有8例(4.3%)發生耳石半規管轉換,其中男3例,女5例;年齡26~72歲,平均54.8歲。后半規管BPPV患者發生耳石半規管轉換6例(5.6%),外半規管BPPV患者發生耳石半規管轉換2例(3.0%),前半規管BPPV的患者無一例發生耳石半規管轉換。8例患者中,后半規管管石轉換為外半規管管石5例,由復位前的上跳-扭轉性眼震變化為復位后的水平向地性眼震;后半規管管石轉換為前半規管管石1例,由復位前的上跳-扭轉性眼震變化為復位后的下跳性眼震;外半規管管石轉換為后半規管管石2例,由復位前的水平向地性眼震變化為復位后的上跳-扭轉性眼震。所有患者均在首次治療時復位成功。在首次治療后1周及1個月復診,均無眩暈癥狀,變位試驗均為陰性。患者的眼震特征及復位方法見表1。
討 論
耳石半規管轉換是BPPV診療過程中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發生在耳石復位后,后半規管、前半規管、外半規管這3個半規管的BPPV均可出現耳石半規管轉換,既往文獻報道的發生率為2.3%~16.0%。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后半規管和外半規管之間的耳石轉換,其次是后半規管和前半規管之間的耳石轉換,而前半規管與外半規管之間的耳石轉換目前筆者尚未見國內外報道。本研究中,耳石半規管轉換發生率為4.3%,8例耳石半規管轉換患者中,7例發生于后半規管與外半規管之間,1例發生于后半規管與前半規管之間。后半規管BPPV和外半規管BPPV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BPPV類型,這2種類型BPPV發生耳石半規管轉換也最為多見。
影響耳石半規管轉換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半規管的解剖結構、復位方法和復查變位試驗的時間等因素有關。人體的3個半規管均開口于橢圓囊,其中壺腹側為壺腹嵴結構封閉,僅能容內淋巴液流通,耳石顆粒無法通過,進入半規管內的耳石顆粒均需經非壺腹側開口返回橢圓囊。后半規管和前半規管的非壺腹側開口匯成總腳,外半規管的非壺腹側為獨立的單腳,總腳和單腳在橢圓囊的開口毗鄰。本研究后半規管BPPV轉換為外半規管BPPV者5例,此5例患者的耳石半規管轉換均發生于Epley復位法治療后,Epley復位法的最后一步為直立坐位,此時總腳開口高于單腳開口,在重力作用下,耳石顆粒容易進入外半規管,轉換為外半規管BPPV。外半規管BPPV轉換為后半規管BPPV2例,2例均為向地性眼震型即管石癥,均采取了Barbecue復位法。Barbecue復位法的操作方法是向健側連續轉頭,在健側側臥位時,患側半規管的單腳開口高于總腳,在重力作用下,耳石顆粒容易進入總腳。Anagnostou等采用Epley復位法和Semont復位法分別對51例后半規管BPPV患者進行復位,2組間的復位成功率無顯著差異,而前者的耳石半規管轉換發生率明顯高于后者。Epley復位法和Barbecue復位法主要是通過頭位的改變以及耳石自身的重力作用返回橢圓囊,而Semont和Gufoni等復位法主要是依靠復位速度以及耳石的慣性進行復位,前者含有更多的轉頭步驟,且每個步驟需停留更長的時間,增加了耳石半規管轉換的發生概率。此外,復位操作手法不規范以及復位后復查變位試驗的時間間隔不夠等因素也是導致耳石半規管轉換發生的可能原因。
BPPV診斷的主要依據是特征性的變位性眼震,不同半規管BPPV具有不同的眼震特點,后半規管BPPV表現為上跳-扭轉性眼震,外半規管BPPV表現為方向改變的水平性眼震(向地型或背地型),而前半規管BPPV表現為下跳或下跳略伴扭轉性眼震。耳石半規管轉換診斷主要根據復位前后變位試驗眼震性質的改變,如果分別表現為同側不同半規管BPPV的眼震特點可診斷為耳石半規管轉換。耳石半規管轉換需要與耳石折返和多半規管BPPV進行鑒別。耳石折返主要是指復位時耳石顆粒無法順利回到橢圓囊,而是重新回到原來的半規管腔內,主要發生在后半規管BPPV的復位過程中,患者可在Epley復位的最后一步(即直立坐位)出現劇烈眩暈及身體下墜,并伴有明顯的下跳性眼震,主要是耳石顆粒重新回到后半規管并向壺腹嵴運動所致。同側多個半規管受累的多半規管BPPV,如復位前無法明確診斷,復位后可能誤診為耳石半規管轉換。因此,對于具有典型BPPV癥狀的患者,建議先完善變位試驗檢查,明確診斷后再進行復位治療。本組患者復位前均進行Dix-hallpike試驗和滾轉試驗檢查,排除多半規管BPPV。
耳石半規管轉換的治療需要針對耳石半規管轉換后新發生的BPPV類型采取相應的復位方法,復位成功率較高。及時發現和準確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視頻眼震圖的應用有助于提高耳石半規管轉換診斷的敏感性。本組8例患者的變位試驗和復位過程均在視頻眼震圖平臺中完成,能及時觀察到各個位置眼震的特點和變化,并在耳石半規管轉換發生后及時做出準確診斷,所有患者均在首次治療中復位成功。對于耳石半規管轉換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2個方面:①規范化復位手法,復位過程中轉頭或懸頭的角度要準確,動作要連貫;②復位完成后不要立即復查變位試驗,至少要等待15min以上,等待耳石顆粒穩定需再復查。
來源: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8年第32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