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者奪之”談大劑量用藥---張英棟 - 中醫臨床經驗交流版 - 復興中醫網 中國優秀中...
戰爭哲學中制敵有著名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論斷,即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之一部,目的不僅是消滅敵人,而且是打擊敵人的氣勢,扭轉戰局。用藥如用兵,“盛者奪之”亦是此意。
從“盛者奪之”談大劑量用藥
□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院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謂“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方藥中先生解釋其為疾病輕淺時,只需輕劑幫助人體自愈能力的恢復,疾病就可痊愈;疾病較重時,必須用較重之劑才能平其病勢,治愈疾病;而邪氣亢盛,病情急重時,正氣已經不能自調,邪不去,正就不復,所以必須使用重劑攻邪。由此觀之,劑量的輕重不是以醫者的喜好而定,而應該是“有是證”則用“是”劑。
戰爭哲學中制敵有著名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論斷,即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之一部,目的不僅是消滅敵人,而且是打擊敵人的氣勢,扭轉戰局。用藥如用兵,筆者體會“盛者奪之”亦是此意。但戰后重建時則不能使用上述理論,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余,需要面面俱到,兼顧才能成功。這個時候需要穩,“微者調之,其次平之”。
外感之“盛者”
外感之“盛者”,治療需要準與狠,即在識證準確的基礎上,劑量必須到位。如果猶豫試探,很多時候會坐失良機,甚至促其傳變。《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傷寒論》中首重麻桂劑即是此意。如果使用劑量不到位,往往會出現劉河間所說的“辛甘熱藥,皆能發散者,以力強開沖也。然發之不開者,病熱轉加也……”(《素問玄機原病式》)
《吳鞠通醫案》卷二有一案:“鞠通自醫,丁巳六月十三日,時年四十歲。先暑后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湯一帖。為君之桂枝用二兩,盡劑毫無效驗。次日用桂枝八兩,服半劑而愈。”《傷寒論》原方中桂枝用漢時的三兩,吳鞠通這里用桂枝是清時的八兩,遠超原方劑量。桂枝湯原方后有“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外邪侵襲,不“奪”則難以復正,平劑無法使邪潰散,就需要逐漸加量、縮短間隔時間,吳鞠通“神而明之”。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呂志杰教授治一35歲女性,因18年前患麻疹合并肺炎,后遺周身沉重,無汗,即使野外勞動也不汗出,兩目腫,1年來加重。“病雖十幾載,但疹后復感外邪,表氣郁閉,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機”。使用大青龍湯加味:麻黃12克,桂枝9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白芍9克,蒼術9克……4劑。服藥2劑病無變化。患者自行將后2劑合煎,分2次服,服后上半身汗出,頓覺輕松。后去白芍加炮附子6克通達陽氣,服6劑下肢亦汗出,病愈。(《張仲景醫學全集·張仲景方劑學》)這是患者無意中增加劑量獲得“奪”之佳效的例證。
《治驗回憶錄》一書中載一男性25歲患者,淋雨后服發散藥,表未盡解即停藥,未數日全身浮腫按之難起,惡風身疼無汗。病由寒濕外襲,表氣不通,郁而為腫,脈浮緊,惡風無汗身沉重。口舌干燥乃濕郁化熱證。治以越婢加術湯:麻黃45克,蒼術12克,姜皮9克,石膏30,大棗、甘草各9克。溫服1劑,臥溫覆,汗出如洗,腫消大半,再劑痊愈。風水重癥,非大量麻黃不能潰邪于一役。若僅尋常外邪則又以小量微汗為宜,大汗易致亡陽,不可不知。
久病邪深之“盛者”
久病邪深之“盛者”,需用大劑量的補藥,其意在通,也屬于“奪”的范疇。《驗方新編》載四神煎“生黃芪半斤,遠志肉,牛膝各三兩,石斛四兩,用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金銀花一兩,煎一碗,一氣服之。服后覺兩腿如火之熱,即蓋暖睡,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緩緩去被,忌風。一服病去大半,再服除根,不論久近皆效”。此方深受名醫岳美中的推崇:“鶴膝風,膝關節紅腫疼痛,步履維艱……歷年來余與同人用此方治此病,每隨治隨效,難以枚舉。”筆者臨證多參以四妙勇安湯、透膿散、陽和湯、五味消毒飲方意使用之,每收佳效。
筆者曾會診一男性80歲患者,因中風后遺癥臥床數十年,數月來下肢新生數十處潰瘍,足部為多,潰瘍大者如雞子黃大小,中心凹陷,邊有滲液。刻下雙手脈弱而略滑,神識欠清,舌診不配合,大便隔10日用開塞露可得一次,咳嗽痰鳴,四肢發涼,無汗。處以生黃芪240克,當歸120克,懷牛膝120克,石斛120克,以3000~4000毫升水,煎得600~800毫升,加入銀花30克,煎得300~400毫升。第1劑分為6次,1~2日服完。若無不適,則第2劑由2碗煎至1碗時加入白酒1兩,臨臥頓服。
二診:潰瘍已無滲液,無凹陷,四肢轉溫,然未自行大便。家屬訴第2劑藥頓服后已得汗,但不多。前方去石斛,增當歸為240克,加元參60克,將銀花改為忍冬藤,600~800毫升煎至300~400毫升時白酒量增為2兩,仍頓服。喝完第1劑,家屬打電話說藥后2小時出現煩躁,約20分鐘,隨后出汗較多,翌日自行大便。囑隔3日服第2劑,再隔3日后服第3劑,每劑遞增白酒1兩。
三診:家屬代訴神識清,咳痰無,四肢溫,可自行大便、微汗,創面不斷縮小,家屬訴“沒想到效果這么快、這么好”。囑繼續服用原方,不必再頓服,逐漸增大服藥間隔,減少服藥劑量以善后。
此例患者痼疾深在,非大劑不足以“奪之”。因輕劑只能調節,重劑才能使氣血充足、旺盛。旺盛血行是把局部的問題與血行的源動力直接關聯起來,與活血化瘀有著本質的不同:旺盛血行不僅要求氣血充足,也兼顧了臟腑的強壯和經絡的暢通。
大劑量用藥需慎重
侯召棠教授在《漢方臨床經驗精粹》一書的編譯后記中寫到:“必須重視本書以及其他日本資料中業已證實的,確實存在著可以用相當少的藥量,在較短的治療期內就獲得滿意療效的事實。”如“一劑用藥量約20~30克,在1周至1月內基本治愈。其中治驗125例,系用單味麥芽煎治婦女產后乳汁過多,矢數(道明)先生15克于4日內即獲滿意療效,而我國報告雖也在3~5日內獲得相同效果,用藥量卻高達1~3兩,因此我們也必須努力研究并總結出不同疾病的合理用藥量,而不是一味地加大劑量,盲目地相信‘劑量越大、療效越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